邓小平的领导艺术
共产党如何领导人民把我国建设得繁荣富强,必须提高执政、治国能力,而提高执政、治国能力,就必须提高领导艺术,在这方面,邓小平甚称表率,本文就邓小平的领导艺术作以简述。
邓小平小平在领导我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了卓越的领导艺术和非凡的人格魅力,这主要是处变不惊;作风果断;执政利民;理大局,谋大事;灵活处事。研究邓小平的领导艺术,对加快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通脱达观,处变不惊
萧榕在一篇回忆文章里曾这样描述邓小平:“我父亲为人性格内向,沉稳寡言,五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使他养成了临危不惧,遇喜不亢的作风,特别是在对待个人命运上,相当达观。在逆境之中,他善于用乐观主义精神对待一切。”①
邓小平生于1904年,在寻觅救国救民真理的路途上历尽艰辛,在确定信仰、投身革命之后,更是经受了各种磨难和严峻的考验。他一生经历三落三起。逆境,在很大程度上锻造他通脱达观,处变不惊的能力。
早在苏维埃斗争时期,邓小平就曾遭到当时中国共产党党的“左”倾机会主义领导者的错误批判和处理,精神上和肉体上受到了很大的摧残。但他坚守着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并以此为精神支柱,与错误路线展开了顽强的抗争。1933年5月,邓小平被贬到江西乐安县作巡视员时,对前来探望的两位党员干部讲道:“不管他们怎样残酷斗争,采取什么措施,我坚信我执行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正确的就要坚持.革命哪能一帆风顺呢?”②
文革期间,在他遣送江西、骨肉分离、吉凶未卜的时候,他泰然处之,每天劳作于工厂,或躬耕于田园。他开玩笑地说此次下放等于上了一次劳动大学,他把这次下放看作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他潜下心来博览群书,默默思考,豁达,无私的心胸支撑着邓小平,使他具有清醒镇定、处变不惊的心理素质,体现在邓小平的政治行为中,这就是在使我党和国家几次大的风浪中他都领导人民渡过险关。
1989前后,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西方反华势力嚣张的严峻的形势,中国采用什么样的对策?即能顶住西方大国压力,又能不丧失难得的发展机遇。邓小平提出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韬光养晦。决不当头”的16字战略方针。
冷静观察:是告诫全党,要通过冷静观察,全面准确把握形势;稳住阵脚:是保证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政治基础。只有稳住阵脚,才使中国以不变应付万变;才能对严峻的局势“我们要泰然处之,不受他们挑动”; 韬光养晦:是要在风云变幻中争取创造战略主动性,即要收敛锋芒、含而不露,又要卧心尝胆、以静制动、后发制人;决不当头:是因为“当了绝无好处,许多主动都失掉了”。邓小平清醒地认识到:在东西方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的情况下出面扛旗当头,那就意味着中国将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进行全面的对立和抗衔,意味着中国将承担难以胜任的责任而失去自己发展空间。这16字方针是要我们不为国际风云的变幻而迷惑自己的前进方向,不为一些友好国家的要求失去冷静的头脑,去承担力不胜任的负担,这样做是为了保证中国航船的正确方向。这 “任凭风浪起,稳坐钩鱼台”行为,正是邓小平领导艺术一大特点。
二、举重若轻,作风果断
中国共产党七届三中全会期间,周恩来有一次与薄一波谈到了他对刘伯承和邓小平工作方法的感受。他说:据我多年观察,他们两人的工作方法各有特色,小平同志是“举重若轻”,伯承同志则是“举轻若重”。③ “举重若轻”或“举轻若重”,都是不同的领导方法。战争年代,刘邓是一对出色的搭档。刘伯承才大心细,运筹周密;邓小平器局宏伟,调度有方。邓小平一般不轻易表态,但一旦形势需要做出明确的抉择时,他却能果断决策,决不手软。正如毛泽东对他所作的评语,具有“柔中有刚,棉里藏针”的性格特征。
战争期间,邓小平面临任务是沉重而繁杂。他的高明之处,是能够在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诸多头绪中,迅速而准确地把握住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果断地加以解决。如刘邓指挥大军期间,每当战役开始,他常常是集思广益,反复比较作战方案,对具体指挥作战则敢于放手给下级指挥员,让他们自主行事,自己则坐镇中枢,沉着调度。正是这种“放手”带出了一大批优秀指挥员,也减轻了自己的工作量,以便集中精力思考大事。陈野苹回忆说:“我感到他的领导艺术之一是:既抓得紧,又放得开。在重大问题和关键问题上,他抓得很紧,在具体工作和日常事务上,他又放得开手。”④。他文风朴实,没有空话,用语精炼,要言不繁,在简明的论述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一位曾在西南局工作过的新闻工作者把邓小平行云流水般处理棘手问题和复杂局面的领导艺术比喻为庖丁解牛”。
1973年12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对邓小平有一个肯定的评价:“有些人怕他,但是他办事比较果断。”作领导就是作风果断,雷厉风行,这是邓小平领导方法的另一个特色。
三、执政为民,领导就是服务。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句话是邓小平爱国爱民情感的真实表露。他始终坚持以人民的利益为第一要务,以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作为自己的最大责任。早在党的八大他作的修改党章报告中,对群众路线概括为:一是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二是党的领导工作能否保持正确,决定于它能否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为了实现共产党真正代表人民利益,邓小平一方面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另一方面,他提出了“领导就是服务”的著名论断,从而为无产阶级的科学领导观添上了点睛之笔。
“领导就是服务”,是对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的高度概括。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社会的真正主人。因此,共产党必须做“社会的负责的公仆”,彻底地为人民大众服务。这是无产阶级政党性质所要求,是我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领导就是服务”,揭示了执政党领导成败的关键。列宁曾尖锐地指出,执政党最大最严重的危险是脱离群众。因此,要保持共产党执政党的领导地位,唯一的出路就是密切联系群众,坚持为人民服务。同时,执政为民,领导就是服务,这是共产党最高的领导艺术。
&nb
邓小平丰富的斗争经验和卓越的才智是人所共知的。他既敢冒天下之大险,又敢干天下之大事;即善领兵打仗,又善谋划国计民生。他是一个读万卷书,走万里路,成就万件大事的人。大风、大险、大成就使他炼就了独特的高超的领导艺术。更使他具有目光远大、思维开阔、统率全局的本领。由他领导的刘邓大军进中原,是过人胆量和超人才干的生动实例。当时敌人调动两支大军向我华东和西北解放区重点进攻,这等于敌人向我解放区伸出了两个胳膊,而他的心脏地区就空虚了。为了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毛泽东采用了围魏救赵的办法,调动刘邓大军进攻中原大别山地区,这等于将一把大刀插入敌人的心脏,迫使敌人调动对我重点进攻的部队抽回守中原,达到即能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又能将作战区引向敌战区的目的。但这种进攻战是在中外战史空前未有的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毛泽东对此也很担心,分析了有三种可能性:一站住角;二打散了;三退回来。刘邓大军即敢冒天下之大险,发起了向这一区域战略进攻战,又采 《邓小平的领导艺术》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4608.html
邓小平小平在领导我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了卓越的领导艺术和非凡的人格魅力,这主要是处变不惊;作风果断;执政利民;理大局,谋大事;灵活处事。研究邓小平的领导艺术,对加快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通脱达观,处变不惊
萧榕在一篇回忆文章里曾这样描述邓小平:“我父亲为人性格内向,沉稳寡言,五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使他养成了临危不惧,遇喜不亢的作风,特别是在对待个人命运上,相当达观。在逆境之中,他善于用乐观主义精神对待一切。”①
邓小平生于1904年,在寻觅救国救民真理的路途上历尽艰辛,在确定信仰、投身革命之后,更是经受了各种磨难和严峻的考验。他一生经历三落三起。逆境,在很大程度上锻造他通脱达观,处变不惊的能力。
早在苏维埃斗争时期,邓小平就曾遭到当时中国共产党党的“左”倾机会主义领导者的错误批判和处理,精神上和肉体上受到了很大的摧残。但他坚守着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并以此为精神支柱,与错误路线展开了顽强的抗争。1933年5月,邓小平被贬到江西乐安县作巡视员时,对前来探望的两位党员干部讲道:“不管他们怎样残酷斗争,采取什么措施,我坚信我执行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正确的就要坚持.革命哪能一帆风顺呢?”②
文革期间,在他遣送江西、骨肉分离、吉凶未卜的时候,他泰然处之,每天劳作于工厂,或躬耕于田园。他开玩笑地说此次下放等于上了一次劳动大学,他把这次下放看作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他潜下心来博览群书,默默思考,豁达,无私的心胸支撑着邓小平,使他具有清醒镇定、处变不惊的心理素质,体现在邓小平的政治行为中,这就是在使我党和国家几次大的风浪中他都领导人民渡过险关。
1989前后,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西方反华势力嚣张的严峻的形势,中国采用什么样的对策?即能顶住西方大国压力,又能不丧失难得的发展机遇。邓小平提出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韬光养晦。决不当头”的16字战略方针。
冷静观察:是告诫全党,要通过冷静观察,全面准确把握形势;稳住阵脚:是保证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政治基础。只有稳住阵脚,才使中国以不变应付万变;才能对严峻的局势“我们要泰然处之,不受他们挑动”; 韬光养晦:是要在风云变幻中争取创造战略主动性,即要收敛锋芒、含而不露,又要卧心尝胆、以静制动、后发制人;决不当头:是因为“当了绝无好处,许多主动都失掉了”。邓小平清醒地认识到:在东西方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的情况下出面扛旗当头,那就意味着中国将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进行全面的对立和抗衔,意味着中国将承担难以胜任的责任而失去自己发展空间。这16字方针是要我们不为国际风云的变幻而迷惑自己的前进方向,不为一些友好国家的要求失去冷静的头脑,去承担力不胜任的负担,这样做是为了保证中国航船的正确方向。这 “任凭风浪起,稳坐钩鱼台”行为,正是邓小平领导艺术一大特点。
二、举重若轻,作风果断
中国共产党七届三中全会期间,周恩来有一次与薄一波谈到了他对刘伯承和邓小平工作方法的感受。他说:据我多年观察,他们两人的工作方法各有特色,小平同志是“举重若轻”,伯承同志则是“举轻若重”。③ “举重若轻”或“举轻若重”,都是不同的领导方法。战争年代,刘邓是一对出色的搭档。刘伯承才大心细,运筹周密;邓小平器局宏伟,调度有方。邓小平一般不轻易表态,但一旦形势需要做出明确的抉择时,他却能果断决策,决不手软。正如毛泽东对他所作的评语,具有“柔中有刚,棉里藏针”的性格特征。
战争期间,邓小平面临任务是沉重而繁杂。他的高明之处,是能够在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诸多头绪中,迅速而准确地把握住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果断地加以解决。如刘邓指挥大军期间,每当战役开始,他常常是集思广益,反复比较作战方案,对具体指挥作战则敢于放手给下级指挥员,让他们自主行事,自己则坐镇中枢,沉着调度。正是这种“放手”带出了一大批优秀指挥员,也减轻了自己的工作量,以便集中精力思考大事。陈野苹回忆说:“我感到他的领导艺术之一是:既抓得紧,又放得开。在重大问题和关键问题上,他抓得很紧,在具体工作和日常事务上,他又放得开手。”④。他文风朴实,没有空话,用语精炼,要言不繁,在简明的论述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一位曾在西南局工作过的新闻工作者把邓小平行云流水般处理棘手问题和复杂局面的领导艺术比喻为庖丁解牛”。
1973年12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对邓小平有一个肯定的评价:“有些人怕他,但是他办事比较果断。”作领导就是作风果断,雷厉风行,这是邓小平领导方法的另一个特色。
三、执政为民,领导就是服务。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句话是邓小平爱国爱民情感的真实表露。他始终坚持以人民的利益为第一要务,以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作为自己的最大责任。早在党的八大他作的修改党章报告中,对群众路线概括为:一是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二是党的领导工作能否保持正确,决定于它能否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为了实现共产党真正代表人民利益,邓小平一方面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另一方面,他提出了“领导就是服务”的著名论断,从而为无产阶级的科学领导观添上了点睛之笔。
“领导就是服务”,是对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的高度概括。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社会的真正主人。因此,共产党必须做“社会的负责的公仆”,彻底地为人民大众服务。这是无产阶级政党性质所要求,是我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领导就是服务”,揭示了执政党领导成败的关键。列宁曾尖锐地指出,执政党最大最严重的危险是脱离群众。因此,要保持共产党执政党的领导地位,唯一的出路就是密切联系群众,坚持为人民服务。同时,执政为民,领导就是服务,这是共产党最高的领导艺术。
&nb
sp;四、 善理大局,善断大事。
邓小平丰富的斗争经验和卓越的才智是人所共知的。他既敢冒天下之大险,又敢干天下之大事;即善领兵打仗,又善谋划国计民生。他是一个读万卷书,走万里路,成就万件大事的人。大风、大险、大成就使他炼就了独特的高超的领导艺术。更使他具有目光远大、思维开阔、统率全局的本领。由他领导的刘邓大军进中原,是过人胆量和超人才干的生动实例。当时敌人调动两支大军向我华东和西北解放区重点进攻,这等于敌人向我解放区伸出了两个胳膊,而他的心脏地区就空虚了。为了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毛泽东采用了围魏救赵的办法,调动刘邓大军进攻中原大别山地区,这等于将一把大刀插入敌人的心脏,迫使敌人调动对我重点进攻的部队抽回守中原,达到即能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又能将作战区引向敌战区的目的。但这种进攻战是在中外战史空前未有的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毛泽东对此也很担心,分析了有三种可能性:一站住角;二打散了;三退回来。刘邓大军即敢冒天下之大险,发起了向这一区域战略进攻战,又采 《邓小平的领导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