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社会思想:邓小平对近代大同思想的超越
中国传统大同和小康思想的精华,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国情提出的一个新概念。邓小平在设计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创造性地运用唯物史观,紧密地将“国情”与“世情”相结合,对传统文化中的小康思想进行发展和创新,提出了“小康社会”这一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新概念,赋予“小康社会”以全新的科学内涵和时代内容。它成为邓小平表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概念,顺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小康社会这一概念内涵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历史地和逻辑地引导出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
1、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形成
从“小康”概念的提出到小康社会思想的系统形成,经历了一个酝酿、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从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的发展历程来看,可以划分以下三个阶段:
从1979年底到1983年3月,是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初步形成时期。其主要表现为:1979年3月,邓小平指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4](P163)同年12月,邓小平在接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1000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也还是落后的,……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 [4](P237)这样邓小平把建设现代化的目标,用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小康之家来表述,就容易为干部与群众所理解和接受,成为激励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1982年党的十二大确定:“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20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实现了这个目标,城乡人民的收入将成倍增长,人民的物质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至此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小康”目标的基础上,确立了到本世纪末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建立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从1983年初到1984年10月,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其表现为:1984年6月邓小平同日本客人谈话时讲到:“我们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最低目标,是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所谓小康,从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就是人均达到800美元。这同你们相比,还是低水平,但对我们来说是雄心壮志。中国现在有10亿人口,到那时候12亿人口,国民生产总值可达到1万亿美元,弱国按资本主义的分配方法,绝大多数人还摆脱不了贫困落后的状态。按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就可以使全国人民普遍过上小康生活。” [5](P64)在这里,邓小平不仅指出小康社会要到达人均800美元经济目标,而且要坚持社会主义,按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全国人民都普遍过上小康生活,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明确阐述了建立小康社会的前景、指导原则和一系列方针政策及其意义。
自1984年10月以后,是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进一步完善的阶段。主要表现为,1985年9月,邓小平讲道:“现在人们说中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我对一些外宾说,这只是小的变化。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可以说是中变化,到下世纪中叶,能够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那才是大变化。到那时,社会主义中国的分量和作用就不同了,我们就可以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 [5](P143) 1987年4月16日,邓小平会见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说:“到本世纪末,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达到800至1000美元,看来1000美元是有希望的。……我们社会主义制度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是共同富裕,那时候我们叫小康社会,是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的小康社会。更重要的是,有了这个基础,再翻两番,达到人均四千美元的水平,在世界上,虽然还是几十名以下,但中国是个中等发达国家了。” [5](P216)可见他已经明确确立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并把小康社会思想延伸至下个世纪。另外,这个时期,他还结合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较多地阐述了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同富裕原则对于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大意义。至此,邓小平完成了他小康社会的总体构想和实践步骤。
2、邓小平对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规划
邓小平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创造性地提出小康社会以后,为把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落到实处,他开始考虑具体的战略部署,描绘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划蓝图。早在1980年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式和任务》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出了分两步走、奔小康的战略设想:即把今后二十年分为两个十年,实现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达到小康水平。1981年邓小平在阐述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时,就两步走战略第一次作了较为完整的说明。他说,“经过我们的努力,设想十年翻一番,两个十年翻两番”,[5](P79)就是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千美元或八百、九百美元,这时在战略目标的设定上,邓小平仍然使用“接近”发达国家的提法。根据这一战略构想,党的十二大正式确立了到20世纪末翻两番、奔小康的战略部署。
邓小平提出小康概念的目的是为了准确定位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为此,在构想20世纪末的发展战略之后,邓小平又把深邃的目光投向了下个世纪,并开始酝酿中国跨世纪的战略构想:“我们摆在第一位的任务是在本世纪末实现现代化的一个初
3、邓小平对建设小康社会的路径选择
邓小平强调要建立小康社会,首要的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小康社会应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邓小平指出,首先“不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的小康社会形成不了。” [5](P64)他认为,“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 [5](P206)其二,小康社会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实现社会主义本质、追求共同富裕的社会发展阶段。“我们社会主义制度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是共同富裕,那时候我们叫小康社会,是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的小康社会。” [5](P216)其三,通过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可以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他指出,“最终说服 《小康社会思想:邓小平对近代大同思想的超越(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4735.html
1、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形成
从“小康”概念的提出到小康社会思想的系统形成,经历了一个酝酿、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从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的发展历程来看,可以划分以下三个阶段:
从1979年底到1983年3月,是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初步形成时期。其主要表现为:1979年3月,邓小平指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4](P163)同年12月,邓小平在接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1000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也还是落后的,……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 [4](P237)这样邓小平把建设现代化的目标,用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小康之家来表述,就容易为干部与群众所理解和接受,成为激励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1982年党的十二大确定:“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20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实现了这个目标,城乡人民的收入将成倍增长,人民的物质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至此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小康”目标的基础上,确立了到本世纪末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建立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从1983年初到1984年10月,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其表现为:1984年6月邓小平同日本客人谈话时讲到:“我们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最低目标,是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所谓小康,从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就是人均达到800美元。这同你们相比,还是低水平,但对我们来说是雄心壮志。中国现在有10亿人口,到那时候12亿人口,国民生产总值可达到1万亿美元,弱国按资本主义的分配方法,绝大多数人还摆脱不了贫困落后的状态。按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就可以使全国人民普遍过上小康生活。” [5](P64)在这里,邓小平不仅指出小康社会要到达人均800美元经济目标,而且要坚持社会主义,按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全国人民都普遍过上小康生活,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明确阐述了建立小康社会的前景、指导原则和一系列方针政策及其意义。
自1984年10月以后,是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进一步完善的阶段。主要表现为,1985年9月,邓小平讲道:“现在人们说中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我对一些外宾说,这只是小的变化。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可以说是中变化,到下世纪中叶,能够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那才是大变化。到那时,社会主义中国的分量和作用就不同了,我们就可以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 [5](P143) 1987年4月16日,邓小平会见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说:“到本世纪末,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达到800至1000美元,看来1000美元是有希望的。……我们社会主义制度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是共同富裕,那时候我们叫小康社会,是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的小康社会。更重要的是,有了这个基础,再翻两番,达到人均四千美元的水平,在世界上,虽然还是几十名以下,但中国是个中等发达国家了。” [5](P216)可见他已经明确确立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并把小康社会思想延伸至下个世纪。另外,这个时期,他还结合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较多地阐述了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同富裕原则对于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大意义。至此,邓小平完成了他小康社会的总体构想和实践步骤。
2、邓小平对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规划
邓小平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创造性地提出小康社会以后,为把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落到实处,他开始考虑具体的战略部署,描绘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划蓝图。早在1980年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式和任务》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出了分两步走、奔小康的战略设想:即把今后二十年分为两个十年,实现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达到小康水平。1981年邓小平在阐述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时,就两步走战略第一次作了较为完整的说明。他说,“经过我们的努力,设想十年翻一番,两个十年翻两番”,[5](P79)就是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千美元或八百、九百美元,这时在战略目标的设定上,邓小平仍然使用“接近”发达国家的提法。根据这一战略构想,党的十二大正式确立了到20世纪末翻两番、奔小康的战略部署。
邓小平提出小康概念的目的是为了准确定位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为此,在构想20世纪末的发展战略之后,邓小平又把深邃的目光投向了下个世纪,并开始酝酿中国跨世纪的战略构想:“我们摆在第一位的任务是在本世纪末实现现代化的一个初
步目标,这就是达到小康的水平。……再花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 [4](P416)这时邓小平对发展目标的提法作了调整,第一次提出了用3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发展目标、再翻两番的发展速度和国民生产总值6万亿美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000美元的量化标准。1987年邓小平在阐述战略构想时,开始把第一大步分为两步,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三步走”战略构想。他指出,“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三十到五十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四千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 [5](P226)邓小平这个跨世纪发展战略在1987年党的十三大上得以确认。十三大的报告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上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6]因此小康社会的实质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是中国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阶段性发展目标。
3、邓小平对建设小康社会的路径选择
邓小平强调要建立小康社会,首要的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小康社会应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邓小平指出,首先“不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的小康社会形成不了。” [5](P64)他认为,“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 [5](P206)其二,小康社会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实现社会主义本质、追求共同富裕的社会发展阶段。“我们社会主义制度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是共同富裕,那时候我们叫小康社会,是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的小康社会。” [5](P216)其三,通过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可以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他指出,“最终说服 《小康社会思想:邓小平对近代大同思想的超越(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