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息预其对股市影响分析
度增长,防止经济出现进一步减缓趋势。笔者认为,上述提法与前几个季度有些微妙的变化,有可能是一个重要的信号,预示着近期内官方可能要再次调整人民币存贷款利率。
趋势:全球资金利率持续大幅度下降
事实上,今年以来最引人注目的是国际金融市场利率迅速回落。为了阻止经济衰退,美联储从今年1月3日到11月6日连续10次降息,把联邦基金利率和银行业间隔夜拆借率由6.5%一路降至目前的2%,成为近40年来的最低水平。受此影响,今年以来,欧洲各国、台湾、香港及东南亚各国也纷纷跟进连续降息;人们预计年底前美国还有可能再次降息,香港也将很快跟随日本进入“零利率”时代;全球资金利率已经降到近30多年来的历史低谷。笔者认为,这种情况不是偶然的。它既反映了全球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关系的大趋势,也反映了世界经济运行发展的大趋势。
依据:国债市场利率持续回落
无独有偶,今年二季度以来,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与债券交易市场利率一直呈持续下降的趋势,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发行的长期国债中标利率渐次降低。6月6日发行的15年期国债,利率为4.69%;7月31日发行的20年期国债,利率为4.26%;10月22日发行的20年期国债,利率只有3.85%。受此影响,近期国债市场交易价格急剧上升,收益率明显回落,20年债券的收益率11月9日收盘已经下降到3.59%,10年期债券的收益率还不到2.9%。银行间同业拆借与债券交易市场利率也持续走低,三季度银行间拆借和回购利率分别为2.43%和2.2952%,较上季度分别下降3.03%和4.08%。
笔者认为,近期货币市场利率与国债市场利率持续降低,与资金充裕,股市低迷,加上人民银行清理银行资金违规流入股市,资金需求明显下降等因素有很大关系。但是,众所周知,金融市场当前供求关系和资金利率不仅仅与影响当前资金供求关系和资金利率的各种因素有关,也与人们对未来资金供求关系和资金利率的预期有很大关系。因此,近期货币市场利率与国债市场利率持续降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很可能是投资者对未来利率预期下降。
根源:经济增长回升乏力
其实,最根本的问题还是今年以来经济形势依然很不稳定,令人担忧。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从1992年的14.2%逐年回落到1999年的7.1%,于去年回升到8%,似乎有见底企稳回升之势。但今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又呈前高后低,逐季回落。一季度GDP增长8.1%,二季度增长7.8%,三季度增长速度则回落到7.1%。国内投资与消费情况依然十分低迷,企业商品价格依然呈下降趋势,第一季度季环比微降0.1%,第二季度下降0.9%,第三季度下降0.5%,9月份较上年底下降1.5%,较上年同月下降1.1%。工业经济效益增幅也继续回落。1—9月份,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3260.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6%,增幅比1—8月份回落3.2个自分点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1737.2亿元,同比增长8.4%,增幅比1—8月份回落5.3个百分点。1-9月份亏损企业亏损额935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由1—8月份下降0.03%转为上升4.1%。这是自1999年初开始,企业亏损额持续下降以来出现的首次上升。对外出口在经历了去年高速增长后今年也急剧回落。由于世界经济形势持续不景气,美国“9·11”恐怖事件对美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复苏带来了新的打击与许多不确定性,使中国对外出口更有雪上加霜之忧。明年的经济形势很可能更加糟糕。显然,为了阻止经济增长进一步下滑的势头,为了抑制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对我国出口的不利影响,官方有必要继续实行财政扩张和货币扩张,并有可能降低人民币利率。
结论:年底前有可能再次降息
综合上面各种因素分析,笔者估计,官方很有可能在年底前降低人民币利率。至于降息的幅度,笔者预计存贷款利率平均降幅可能在0.5个百分点以上。低于这个幅度,降息的意义及其对经济体系的作用都不大,不仅达不到积极的效果,反而有可能使市场失望进而引起反面效果。特别是考虑到过去7次降息,人民币1年期存款利率下降了8.73个百分点,而贷款利率只下降了5.1个百分点,银行存贷款利差扩大了3.62个百分点,笔者估计这次官方如果降息.贷款利率降低的幅度有可能比存款利率降低的幅度大。
附表1 存贷款利率(1年期)下调对各行业杠杆的影响(表中结果已除税)
2001中期货币资金(亿元) 2001年中期涉及利息的总负债(亿元) 贷款下调0.85个百分点减少利息支出(亿元) 贷款下调0.5个百分点减少利息支出(亿元) 贷款下调0.5个百分点减少利息收入(亿元) 存款下调0.25个百分点减少利息收入(亿元)
A股 3455 6251 23.15 31.3 17.28 8.64
B股 427.6 839 7.12 4.2 2.14 4.07
房地产 172
437 3.72 2.18 0.86
商业 273 478 4.06 2.40 1.37 0.68
公用事业 728 1145 9.73 5.73 3.64 1.82
农业 106 160 1.36 0.8 0.53 0.27
信息产业 208 206 1.75 1.03 1.04 0.52
综合类 124 163 1.39 0.82 0.62 0.31
工业类 2714 4984 42.4 25 13.6 6.8
其中医药 237 287 2.4 1.44 1.2 0.60
其中化工 646 2033 17.3 10.2 3.2 1.6
其中机械 242 387 3.3 1.9 1.21 0.61
其中冶金 294 516 4.4 2.6 1.5 0.74
其中建材 127 270 2.3 1.35 0.64 0.32
基保电子电器 447 578 4.9 2.9 2.2 1.1
其中交运设备 196 251 2.1 1.3 0.98 0.49
基保轻工业 272 350 3.0 1.75 1.36 0.68
附表2 降息对上市公司收益的影响范围(以2000年为依据)
行业及排 2000年总净利润(亿元) 最大影响数量(亿元) 最小影响数量(亿元) 最大影响数量(亿元) 最小影响数量(亿元)
A股 960 44.51 14.04 4.64 14.04
B股 77.5 6.05 2.06 7.81 2.06
综合类(1) 8.84 1.08 0.20 12.22 0.20
房地产(2) 29.5 3.29 1.32 11.15 1.32
机械(3) 34.8 2.69 0.69 7.73 0.69
交运设备(4) 20.9 1.61 0.32 7.70 0.32
化工(5) 211.7 15.7 7.0 7.42 7.0
商业(6) 54.3 3.38 1.03 6.22 1.03
农业(7) 18.0 1.09 0.20 6.1 0.20
电子电器(8) 70.8 3.8 0.70 5.37 0.70
工业大类(9) 716.6 35.6 11.4 4.97 11.4
建材(10) 43.1 1.98 0.71 4.59 0.71
医药(11) 69.5 1.80 0.24 3.64 0.24
轻工业(12) 66.4 2.32 0.39 3.49 0.39
公用事业(13) 249 7.91 2.09 3.18 2.09
冶金(14) 134.0 3.66 1.1 2.73 1.1
信息产业(15) 16.3 1.23 -0.01 2.66 -0.01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5457.html
趋势:全球资金利率持续大幅度下降
事实上,今年以来最引人注目的是国际金融市场利率迅速回落。为了阻止经济衰退,美联储从今年1月3日到11月6日连续10次降息,把联邦基金利率和银行业间隔夜拆借率由6.5%一路降至目前的2%,成为近40年来的最低水平。受此影响,今年以来,欧洲各国、台湾、香港及东南亚各国也纷纷跟进连续降息;人们预计年底前美国还有可能再次降息,香港也将很快跟随日本进入“零利率”时代;全球资金利率已经降到近30多年来的历史低谷。笔者认为,这种情况不是偶然的。它既反映了全球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关系的大趋势,也反映了世界经济运行发展的大趋势。
依据:国债市场利率持续回落
无独有偶,今年二季度以来,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与债券交易市场利率一直呈持续下降的趋势,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发行的长期国债中标利率渐次降低。6月6日发行的15年期国债,利率为4.69%;7月31日发行的20年期国债,利率为4.26%;10月22日发行的20年期国债,利率只有3.85%。受此影响,近期国债市场交易价格急剧上升,收益率明显回落,20年债券的收益率11月9日收盘已经下降到3.59%,10年期债券的收益率还不到2.9%。银行间同业拆借与债券交易市场利率也持续走低,三季度银行间拆借和回购利率分别为2.43%和2.2952%,较上季度分别下降3.03%和4.08%。
笔者认为,近期货币市场利率与国债市场利率持续降低,与资金充裕,股市低迷,加上人民银行清理银行资金违规流入股市,资金需求明显下降等因素有很大关系。但是,众所周知,金融市场当前供求关系和资金利率不仅仅与影响当前资金供求关系和资金利率的各种因素有关,也与人们对未来资金供求关系和资金利率的预期有很大关系。因此,近期货币市场利率与国债市场利率持续降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很可能是投资者对未来利率预期下降。
根源:经济增长回升乏力
其实,最根本的问题还是今年以来经济形势依然很不稳定,令人担忧。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从1992年的14.2%逐年回落到1999年的7.1%,于去年回升到8%,似乎有见底企稳回升之势。但今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又呈前高后低,逐季回落。一季度GDP增长8.1%,二季度增长7.8%,三季度增长速度则回落到7.1%。国内投资与消费情况依然十分低迷,企业商品价格依然呈下降趋势,第一季度季环比微降0.1%,第二季度下降0.9%,第三季度下降0.5%,9月份较上年底下降1.5%,较上年同月下降1.1%。工业经济效益增幅也继续回落。1—9月份,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3260.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6%,增幅比1—8月份回落3.2个自分点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1737.2亿元,同比增长8.4%,增幅比1—8月份回落5.3个百分点。1-9月份亏损企业亏损额935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由1—8月份下降0.03%转为上升4.1%。这是自1999年初开始,企业亏损额持续下降以来出现的首次上升。对外出口在经历了去年高速增长后今年也急剧回落。由于世界经济形势持续不景气,美国“9·11”恐怖事件对美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复苏带来了新的打击与许多不确定性,使中国对外出口更有雪上加霜之忧。明年的经济形势很可能更加糟糕。显然,为了阻止经济增长进一步下滑的势头,为了抑制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对我国出口的不利影响,官方有必要继续实行财政扩张和货币扩张,并有可能降低人民币利率。
结论:年底前有可能再次降息
综合上面各种因素分析,笔者估计,官方很有可能在年底前降低人民币利率。至于降息的幅度,笔者预计存贷款利率平均降幅可能在0.5个百分点以上。低于这个幅度,降息的意义及其对经济体系的作用都不大,不仅达不到积极的效果,反而有可能使市场失望进而引起反面效果。特别是考虑到过去7次降息,人民币1年期存款利率下降了8.73个百分点,而贷款利率只下降了5.1个百分点,银行存贷款利差扩大了3.62个百分点,笔者估计这次官方如果降息.贷款利率降低的幅度有可能比存款利率降低的幅度大。
附表1 存贷款利率(1年期)下调对各行业杠杆的影响(表中结果已除税)
2001中期货币资金(亿元) 2001年中期涉及利息的总负债(亿元) 贷款下调0.85个百分点减少利息支出(亿元) 贷款下调0.5个百分点减少利息支出(亿元) 贷款下调0.5个百分点减少利息收入(亿元) 存款下调0.25个百分点减少利息收入(亿元)
A股 3455 6251 23.15 31.3 17.28 8.64
B股 427.6 839 7.12 4.2 2.14 4.07
房地产 172
437 3.72 2.18 0.86
0.43
商业 273 478 4.06 2.40 1.37 0.68
公用事业 728 1145 9.73 5.73 3.64 1.82
农业 106 160 1.36 0.8 0.53 0.27
信息产业 208 206 1.75 1.03 1.04 0.52
综合类 124 163 1.39 0.82 0.62 0.31
工业类 2714 4984 42.4 25 13.6 6.8
其中医药 237 287 2.4 1.44 1.2 0.60
其中化工 646 2033 17.3 10.2 3.2 1.6
其中机械 242 387 3.3 1.9 1.21 0.61
其中冶金 294 516 4.4 2.6 1.5 0.74
其中建材 127 270 2.3 1.35 0.64 0.32
基保电子电器 447 578 4.9 2.9 2.2 1.1
其中交运设备 196 251 2.1 1.3 0.98 0.49
基保轻工业 272 350 3.0 1.75 1.36 0.68
附表2 降息对上市公司收益的影响范围(以2000年为依据)
行业及排 2000年总净利润(亿元) 最大影响数量(亿元) 最小影响数量(亿元) 最大影响数量(亿元) 最小影响数量(亿元)
A股 960 44.51 14.04 4.64 14.04
B股 77.5 6.05 2.06 7.81 2.06
综合类(1) 8.84 1.08 0.20 12.22 0.20
房地产(2) 29.5 3.29 1.32 11.15 1.32
机械(3) 34.8 2.69 0.69 7.73 0.69
交运设备(4) 20.9 1.61 0.32 7.70 0.32
化工(5) 211.7 15.7 7.0 7.42 7.0
商业(6) 54.3 3.38 1.03 6.22 1.03
农业(7) 18.0 1.09 0.20 6.1 0.20
电子电器(8) 70.8 3.8 0.70 5.37 0.70
工业大类(9) 716.6 35.6 11.4 4.97 11.4
建材(10) 43.1 1.98 0.71 4.59 0.71
医药(11) 69.5 1.80 0.24 3.64 0.24
轻工业(12) 66.4 2.32 0.39 3.49 0.39
公用事业(13) 249 7.91 2.09 3.18 2.09
冶金(14) 134.0 3.66 1.1 2.73 1.1
信息产业(15) 16.3 1.23 -0.01 2.66 -0.01
《降息预其对股市影响分析(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