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法律论文 >> 民法论文 >> 正文

同居问题及其法律思考


有爱情的同居不结婚也是幸福的。没有爱情的婚姻,结了婚也不幸福。恩格斯说:“结婚的完全自由,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与由它所造成的财产关系的消灭,把那在今日对选择配偶尚有巨大影响的一切经济旨趣除去以后,才能达到。到那时候,除了相互的爱之外,再也没有别的动机存在。”  8(恩格斯:《家族、私有财产和国家的起源》p.86)他还指出:“如果道德的婚姻只是根据爱情的婚姻,那么唯有恋爱继续存在的婚姻,才是这种婚姻。......要是感情已经完全消失或由新的热烈的恋爱把它排挤的话,那么离婚,无论对于双方或对社会,都是幸福了。”  9(恩格斯:《家族、私有财产和国家的起源》p.87)
為何一對男女會選擇同居而不是結婚?除了少數特殊因素之外,這正正是因為同居沒那麼多正式的限制和責任,所以比結婚「輕鬆」,要分手時也較方便。然而這表示同居主要是吸引那些不願意有太大委身的男女,這種心態也產生不少後果。
1)  同居的男女比結婚的夫妻更易分手。
2)  同居的男女通常不會為對方擔負起經濟的責任,他們也不會把各自的資源匯合在一起使用。
3)  因為同居的男女對關係的穩定性和長期性不確定,所以感到任何投資在關係中的努力都要冒較大風險。由於結了婚的夫妻預期有長遠的關係,他們的功能可以專門化,一方培養某方面技能,另一方發展另一些才能,互相配合及補足。而同居的男女為了確保自己的安全,每樣事都要親力親為。因此一般而言,同居的男女所生產的比結婚的夫妻少。
4)  同居的男女各自的父母和親屬也感到難以投入精神和心力去支持他們的關係,例如若父母太疼愛孩子的同居者的兒女,那很易受傷害,所以實屬不智。
5)  同居的關係在困難時期也不能提供很強的支援,因為那對男女通常期望對方「自己攪掂」。若你對同居者有太高期望,會產生很大壓力,可能會直接危害關係。
6)  同居的關係也不是教
关于同居与结婚的比较,关启文的研究结果:
1)  同居的男女比結婚的夫妻更易因口角而動手:前者有16%,後者只有8%。(以調查之前一年內計算。)  論到較嚴重的「擊打和擲物」的機會,前者是後者的3倍。若嚴格地剔除教育、種族、年齡和性別的可能影響,有暴力性爭執的機會,在同居者中仍是夫妻的1.8倍。
2)  出現暴力事件的機會:同居是結婚的2倍。似乎對關係的委身可減少暴力。
3)  差不多所有同居男女都希望雙方的關係是忠貞的,然而同居男女比夫妻更易偷情。Renata  Forste與Koray  Tanfer在National  Survey  of  Women中發現,有第二位性伴侶的女性的比例在以下情況分別是:已結婚:4%;在同居:20%;在拍拖:18%。可見只有結婚能真正促進忠貞的關係(而這亦是同居男女和戀人的期望)  ,同居只和拍拖差不多。
4)  在有孩子的家庭中,同居男女的平均財富最少(與單親母親家庭差不多)  ,完整的雙親家庭最富有,而排第二位的單親父親家庭與此也有一段距離。
5)  同居男女的心理健康比結婚的夫妻差,例如前者較多說他們感到沮喪和對生命不滿意。似乎同居關係的不穩定性對人的精神有所拖累  。根據社會學家Susan  Brown,有孩子並與人同居的婦女,特別會因憂慮關係破裂而感到困擾。她也進一步分析,指出同居男女的心理困擾不是起因於同居前的因素,而很可能是同居的關係所產生的焦慮所致。
6)  同居後結婚的夫妻比直接結婚的有更大機會離婚。
婚姻的价值只能在婚姻中才能得到实现,如同运动的好处只能在运动中获得一样。婚姻包括情爱,但远不止是情爱,稳定、安全

、经济互补、互相之间以及对子女的责任感、共渡难关的最有力的支持、面对问题时互相沟通的真正动力和能力养成等等,都是健康的婚姻才具有的价值。西方有的学者把婚姻视做一场长期的“谈判”,而我更愿意将其视为“建设”———两个人持续终身的建设。
  同居则完全不同,因为事先留好了“后门”,进入时就有意无意地保留;而一旦遇到问题,再没有比“逃跑”更自然的解决方式了,这比“谈判”、“建设”容易多了。美国有一个全国性调查:发现只有9%的同居者打算结婚,并且同居关系平均只能维持9个月。还必须指出,同居失败后,女方心理和生理上所付出的代价,通常远超过男方。
同居关系的破裂,对当事人最大的打击来自于无法忍受对方的“不忠”或“背叛”,其在一对一的男女关系中,所引起的紧张其实都是相同的,可是婚姻事件因为有法律当后盾,双方可以进一步谈判磋商,有一个缓冲的余地,可是同居关系却是直接进入摊牌阶段,当对方坚持:“没有什么好谈了!”他就是要分手,十辆大卡车也拦不住,什么“一夜夫妻百日恩”顿眼化云烟,自觉遭遗弃的一方怎能平抚心中的愤懑不平呢?
同居和结婚之间,所差的并不只是薄薄的结婚证书,而是更多的承诺、责任和无止尽的期望及要求。
因爱情而同居,而爱情,作为一种很浓烈的情感,给人以梦境般的美妙。常表现得激荡澎湃,飘勿不定,它有时是反理笥的,反逻辑的,许多时候连当事人自己都难以把握。但是婚姻却是要求稳定的,它所遵循的是一种理性的原则,它所联系的是责任、义务、财产、子女、道德、舆论等一些有形和无形的东西,这些是不可随着感情一风吹散的。用固定的婚姻框住活跃的爱情冲突与矛盾就不可避免。当爱情与婚姻之间成为不可调解的矛盾时,同居成为寻梦者走向天堂之路。

同居的法律思考
自然的生命和社会的法则始终是有冲突的,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男女关系的每一次进化的成果,都需要用制度和法律将它固定下来。而每一次制度的进化,又都必须靠生命的冲动将旧的制度和法律的硬壳冲破。法律的变革源自于事实的变化。当今社会,许多人已不再给婚姻和家庭这两个概念画等号。法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字表明,1968年法国只有百分之三的夫妇不登记结婚,而到1998年,不登记结婚的夫妇就接近200万对,相当于每五对夫妇中就有一对不登记结婚。同居者的结合是无政府的,他们的权利没有法律保障,一直是“你不理睬法律,法律也不会理睬你”。
  20世纪初,美国法官,本B-林赛在一本与人合著的名为《伴侣婚姻》的书中,提出一种新的婚姻制度,即试婚制度。他认为,青年可以采取这样的试婚制度。其一,他们暂时不希望有孩子,因而他们应该掌握最先进的避孕知识;其二,只要没有孩子,且妻子没有怀孕,那么只要双方认可,就可以离婚;其三,离婚时,妻子无权要求补偿费。他确信,如果这种制度得到法律承认,绝大多数青年,例如大学生,就会进人到一种比较持久的伴侣关系中,这种关系包括共同的生活。但是,林赛当时的提法,没有得到人们的响应,他本人也为此被免了职。然而,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掀起了性解放浪潮,蔓延到东欧许多国家,尝试婚姻、模拟婚姻、同居不婚大有同传统婚姻制度分庭抗礼之势。近半个世纪来,同居现象在西方的发展经久不衰,人们既尝到了它的甜头,也领略了由此带来的困扰与忧虑。
1999年10月9日,法国国民议会审议了“公民互助条约”(Pacte  Civil  olidarite,简称Pacs)的提案,根据这个条约,任何一对成年伴侣(一男一女,两男或两女)都可以签订“公民互助条约”结合在一起,组成家庭,就像领结婚证一样。不过这个条约规定的权利与义务跟婚姻有差别,如“互助”的伴侣没有对于配偶的义务,无须合计收入共同纳税,不得享受住房补贴、继承对方遗产要多交纳税收等。这意味着婚姻之外新的结合方式,对异性恋和同性恋一样适用。连续几个月来,法国媒体一直在激烈争论这个问题。人们认为这个新方式提出了三大革命特色:一是司法上不区分异性恋和同性恋,平等精神发扬光大;二是人们可以放弃传统婚姻方

同居问题及其法律思考(第4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5995.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民法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