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
标准,以及学生的职业素养、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求.遵循教学规律.由专业教师+企业专家+教育学专家共同确定本专业能力培养体系。
1.系统设计“223”专业能力培养体系第一课堂。根据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标准要求,按照课程内容的相关性及认知规律.构建“223”专业能力课程体系。其中一个“2”代表机械和电工技术的两个基础训练模块课程:另一个“2”代表机电技术的初级层次的综合运用模块课程和高级层次的综合运用模块课程,“3”代表“两个基础训练模块课程”+“初级层次综合运用模块课程”+“高级层次的综合运用模块课程”三个阶段的专业能力培养体系。
“两个基础“模块课程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建立最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并促进基本职业素养养成.为实施后续机电综合运用模块课程教学打下坚实基础。而“两层次综合运用”是把所学到的专业基本知识、技能、素养,先进行初级综合运用学习,再进行高级综合应用学习来完成本专业能力的培养。
2.系统设计“JTJ”专业能力培养体系第二课堂。以专业技能大赛(J)、拓展课程(T)、技术服务(J)等活动项目为载体,系统设计“JTJ”专业能力培养体系的第二课堂,为第一课堂进行延伸和补充。
(1)以专业技能大赛为载体,将校内外各式各样技能比赛活动纳入课程管理.进行系统的设计专业技能大赛(J)第二课堂,即“基本技能比赛如机械制图与测绘大赛等、专项技能比赛如机械拆装与调整大赛等、综合技能比赛如数控设备装调与维修大赛及创新设计比赛如机电设备改善大赛等”项目活动的第二课堂,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刻苦学习、训练技能:另一方面,检验教学成果.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与职业能力的提高。
(2)以拓展课程为载体,系统地设计了专业拓展课程(T)第二课堂,每学期开设相对稳定的专业系列拓展课程,如《世界机械发展史》、《压力机常见故障与维修》、《工程创新设计思维培养与训练》、《机床数控化改造》、《设备营销与服务》、《全员生产TPM管理》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发展、就业方向等来选择学习.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和就业方向,增强自信心,提升职业素养,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为就业做打好基础。
(3)以专业技术服务为载体,系统的设计了专业技术服务(J)第二课堂如机电设备维护保养作业、机电设备维修与改造等。成立兴趣学习小组,组织以教师+学生的专业技术服务团队.开展专业技术服务活动,促进学生的职业素养的提高。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五、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二维”模型课程体系的优势
以培养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高技能人才为目标.构建基于工作过程”二维”模型的课程体系,形成“两个体系”、“两类课堂”、“四种教学活动”的教育合力,其优势表现为:
(一)具有开放性。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进行社会、企业调研,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完成了从“工作领域一行动领域一学习领域”转换.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然后又进行教学内容选取和序化,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二维”模型课程体系。
(二)具有系统性。以专业为大系统,按照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基本素质与专业能力相融合的思路.运用系统方法.将基础素质教育体系和专业能力培养体系有机的结合。改变了过去课程体系中公共课与专业课之间、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之间的相互脱离、相互孤立的状况。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也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促进学生成为健全的社会人和合格的职业人。
(三)具有实践性。运用树状理论主干和树叶的关系,将校内外各种活动课程化,并将设为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进行的延伸与补充.侧重实践锻炼和学生个性的发展,满足学生的全面成长和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四)具有职业性。根据职业性和教育性原则,在专业能力培养体系中,遵循学生由单一到综合、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组合课程.设计了机电“两个基础”、“初级综合运用”、“高级综合运用”的课程模块,再依据职业成长规律从低级到高级进行课程排序,实现课程结构与岗位任务对接。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应适应市场需求,瞄准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走向。机电行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支柱地位。机械类行业主要包括通用机械、机械制造、电机、轻工、交通工具、建筑机械、家电、医疗器械、冶金石化设备、食品加工设备等行业。当前在这些行业中广泛采用了微控制器(单片机)作为其控制系统的核心,实现设备的自动控制、自动检测,如可编程控制器(PLC)就是单片机控制的一个典型应用。可见,以微控制器(单片机)为主的控制系统将在机电一体化行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中突出强调专业能力特别是单片机控制系统的开发设计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紧紧围绕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单片机控制系统的开发设计和应用为主线,构建了“以电为主.以机为辅,侧重控制”的课程体系。以电为主,即在课程编排上增加电子类课程和实训课程比例。以机为辅,即将一些机械类课程整合.如将“机械原理”“机械零件”整合为“机械基础”.“刀具”“机床”“制造工艺学”整合为“机械设计”,体现了“必需、够用”原则。侧重控制,即在机电一体化教学中把开发单片机控制应用系统作为深入专业教学的主线。围绕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开发.取消了以8086为基础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将“单片机”拆分为“单片机原理”和“接口技术”.增设了“电子仿真技术”“EDA与Protel”(电路板设计)“单片机技术应用”“单片机C语言程序设计”“VisualBasic语言”等课程。通过对本专业07级学生实施基于工作过程“二维”模型的课程体系的实践,能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主要支撑作用.也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生就业率达96.8%。同时,也探索出高职课程体系改革中一种方法。
参考文献:
[1]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职业技术教育,2008(9).
[2]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职教通讯.2006(01).
[3]胡弼成.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的三种形态及其设计[J].大学教育科学.2007(01).
[4]杨黎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中亟待解决的若干技术问题 《关于高职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6019.html
1.系统设计“223”专业能力培养体系第一课堂。根据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标准要求,按照课程内容的相关性及认知规律.构建“223”专业能力课程体系。其中一个“2”代表机械和电工技术的两个基础训练模块课程:另一个“2”代表机电技术的初级层次的综合运用模块课程和高级层次的综合运用模块课程,“3”代表“两个基础训练模块课程”+“初级层次综合运用模块课程”+“高级层次的综合运用模块课程”三个阶段的专业能力培养体系。
“两个基础“模块课程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建立最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并促进基本职业素养养成.为实施后续机电综合运用模块课程教学打下坚实基础。而“两层次综合运用”是把所学到的专业基本知识、技能、素养,先进行初级综合运用学习,再进行高级综合应用学习来完成本专业能力的培养。
2.系统设计“JTJ”专业能力培养体系第二课堂。以专业技能大赛(J)、拓展课程(T)、技术服务(J)等活动项目为载体,系统设计“JTJ”专业能力培养体系的第二课堂,为第一课堂进行延伸和补充。
(1)以专业技能大赛为载体,将校内外各式各样技能比赛活动纳入课程管理.进行系统的设计专业技能大赛(J)第二课堂,即“基本技能比赛如机械制图与测绘大赛等、专项技能比赛如机械拆装与调整大赛等、综合技能比赛如数控设备装调与维修大赛及创新设计比赛如机电设备改善大赛等”项目活动的第二课堂,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刻苦学习、训练技能:另一方面,检验教学成果.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与职业能力的提高。
(2)以拓展课程为载体,系统地设计了专业拓展课程(T)第二课堂,每学期开设相对稳定的专业系列拓展课程,如《世界机械发展史》、《压力机常见故障与维修》、《工程创新设计思维培养与训练》、《机床数控化改造》、《设备营销与服务》、《全员生产TPM管理》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发展、就业方向等来选择学习.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和就业方向,增强自信心,提升职业素养,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为就业做打好基础。
(3)以专业技术服务为载体,系统的设计了专业技术服务(J)第二课堂如机电设备维护保养作业、机电设备维修与改造等。成立兴趣学习小组,组织以教师+学生的专业技术服务团队.开展专业技术服务活动,促进学生的职业素养的提高。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五、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二维”模型课程体系的优势
以培养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高技能人才为目标.构建基于工作过程”二维”模型的课程体系,形成“两个体系”、“两类课堂”、“四种教学活动”的教育合力,其优势表现为:
(一)具有开放性。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进行社会、企业调研,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完成了从“工作领域一行动领域一学习领域”转换.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然后又进行教学内容选取和序化,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二维”模型课程体系。
(二)具有系统性。以专业为大系统,按照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基本素质与专业能力相融合的思路.运用系统方法.将基础素质教育体系和专业能力培养体系有机的结合。改变了过去课程体系中公共课与专业课之间、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之间的相互脱离、相互孤立的状况。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也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促进学生成为健全的社会人和合格的职业人。
(三)具有实践性。运用树状理论主干和树叶的关系,将校内外各种活动课程化,并将设为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进行的延伸与补充.侧重实践锻炼和学生个性的发展,满足学生的全面成长和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四)具有职业性。根据职业性和教育性原则,在专业能力培养体系中,遵循学生由单一到综合、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组合课程.设计了机电“两个基础”、“初级综合运用”、“高级综合运用”的课程模块,再依据职业成长规律从低级到高级进行课程排序,实现课程结构与岗位任务对接。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应适应市场需求,瞄准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走向。机电行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支柱地位。机械类行业主要包括通用机械、机械制造、电机、轻工、交通工具、建筑机械、家电、医疗器械、冶金石化设备、食品加工设备等行业。当前在这些行业中广泛采用了微控制器(单片机)作为其控制系统的核心,实现设备的自动控制、自动检测,如可编程控制器(PLC)就是单片机控制的一个典型应用。可见,以微控制器(单片机)为主的控制系统将在机电一体化行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中突出强调专业能力特别是单片机控制系统的开发设计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紧紧围绕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单片机控制系统的开发设计和应用为主线,构建了“以电为主.以机为辅,侧重控制”的课程体系。以电为主,即在课程编排上增加电子类课程和实训课程比例。以机为辅,即将一些机械类课程整合.如将“机械原理”“机械零件”整合为“机械基础”.“刀具”“机床”“制造工艺学”整合为“机械设计”,体现了“必需、够用”原则。侧重控制,即在机电一体化教学中把开发单片机控制应用系统作为深入专业教学的主线。围绕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开发.取消了以8086为基础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将“单片机”拆分为“单片机原理”和“接口技术”.增设了“电子仿真技术”“EDA与Protel”(电路板设计)“单片机技术应用”“单片机C语言程序设计”“VisualBasic语言”等课程。通过对本专业07级学生实施基于工作过程“二维”模型的课程体系的实践,能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主要支撑作用.也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生就业率达96.8%。同时,也探索出高职课程体系改革中一种方法。
参考文献:
[1]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职业技术教育,2008(9).
[2]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职教通讯.2006(01).
[3]胡弼成.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的三种形态及其设计[J].大学教育科学.2007(01).
[4]杨黎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中亟待解决的若干技术问题 《关于高职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