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GA显示与TV显示的区别及转换
5 TV到VGA的显示
由于VGA显示器和电视机都是利用扫描光栅以及阴极射线管(CRT)来实现的显示设备,所以在显示的基本原理上两者是十分近似的,所不同的是VGA显示器比较强调电性能,如行场线性,分辨率,视频放大的带宽,图象的稳定度等各方面指标均优于电视机,其扫描部分由于要兼容范围宽达31.4KHz—62.5 KHz行频,50 Hz
—100 Hz场频的显示模式,因而这部分电路比电视机复杂,但电视机小信号处理方面环节较多,功能较VGA显示器复杂。因此,TV到VGA的转换,只需在VGA的基础上,加入电视信号处理电路,用电性能指标高的VGA显示器兼容电视部分即可。首先要解决两个行频相差很大的系统实现协调工作。用一单片机控制系统完成VGA显示和TV状态的切换及因此而带来的一系列参数控制,诸如高压包供电电压切换,行S校正电容的切换,行幅与场幅的切换等。其次完成将TV信号转换成VGA显示器所需的RGB和行场同步信号格式。也就是从RF电视信号输入开始,中间加入AV切换,多种彩色电视制式的兼容,伴音处理,以及产生VGA显示器视频放大所需的RGB信号格式,和供行场扫描用的行同步与 场同步信号。
TV到VGA的转换,除了可用于在计算机上实时收看电视节目之外,还可以用于对电视信号的实时捕捉,以使用各种图形图象软件进行处理。
对PAL制全电视信号的实时捕捉,实际上就是复合视频信号的数字化传输和记录。根据PCM编码原理,设采样频率为4Fsc,码速率为
R=4Fsc*n
=4*4.33361875MHz*8bit
=142M bit/s
式中Fsc为副载波频率,n为量化比特数。可见经数字化的PAL全电视信号,传输速率为142Mb/ s,折合到频带需70~140 MHz的带宽,是模拟信道的12~24倍。这样高的码速率,在目前最快的Pentium-200上,用PCI总线传输和用9GB硬盘记录,也只能存储8分钟的视频数据,显然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经济上都是不可取的。因而,必需采用压缩技术对视频信号进行处理。目前主要有MPEG-1,MPEG-2和M-JPEG等几种压缩和解压缩标准。其目的只有一个,减少数码率。
除了数码率以外,还有两点必须考虑:一是选择合适的采样频率,二是选择满足需要的量化层数。
对于采样频率,应从采样定理,减少副载波干扰和合理的样点空间结构三方面考虑,根据香农采样定理和综合前后置滤波器的易于实现,采样频率应不低于视频基带中最高频率的2.2倍,视频基带一般为0~6 MHz,则采样频率应大于13.2 MHz。副载波频率及边带位于亮度信号高端,且能量较大,量化过程中会产生谐波,某些谐波会通过采样折叠到基带中,与基带亮度和色度产生差拍干扰。如果充分利用色度信号的频谱间置特点,使采样频率与副载波相关,折叠到基带中的副载波谐波就落在亮度频谱间隙中,与色度信号频谱重合产生零拍,而零拍干扰人眼不易觉察到。既满足采样定理,又与副载波采样频率相关。在PAL制中,只有3 Fsc和4 Fsc易于实现,而当采样频率为4 Fsc,与行频关系近似为fs=(4n-1)fH,一行中近似包含整数个样点,因此一场中相邻行的样点是近似对准的,设场存储器为313行,一场的样点为
Nfieid=行数*fS/fH
=313*fsc/ fH
=313*4(n-1/4+1/625)
1252 n-311
所以奇偶场的样点也是近似对准的,一帧的样点为
Nframe=625*4*( n-1/4+1/625)
=2500 n-621
所以帧间的样点是重合的,可见用4 Fsc采样时,将得到正交的空间取样结构,这给数据处理带来了方便,图象质量也很好,电路简单,在时基校正和帧同步系统中应用较多。
关于量化层数主要是根据信躁比确定,视频信号与音频信号相比,图象的动态范围不大,而且是单极性信号,这种信号的量化信躁比为S/N=10.8+6 n(dB),式中n为量化比特数,当n=8时,S/N=58.8 dB。然而,在系统中,同一视频信号经多种设备反复进行量化处理,这时噪声就会按10lg n(dB)上升,当反复处理4次时,信噪比降低了一倍,相当于量化比特数少了1比特。因而在反复进行数字处理的系统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增加量化比特。当前,专业数字视频设备中最常见的是8~10比特量化,HD-End的顶级设备中用12比特量化。
要实现计算机对电视信号的实时捕捉,一般系统需包括多制式解码器,视频图形加速器和存储器。整个捕捉系统与一台Pentium-100以上的微机的PCI总线相接。多制式解码器用于将外部输入的一路NTSC ,PAL或SECAM制式的复合电视信号,经A/D转换,Y/C分离,产生视频采样时钟,进行数字视频解调。完成彩
《VGA显示与TV显示的区别及转换(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