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七》 之一
《练习七》教学设计之一
佚名
一、教学要求:
1、运用京剧脸谱进行学用字词句的练习。
2、读读背背成语和古今贤文。
3、写好“捺”笔变“点”的钢笔字。
4,口语交际:小小展销会。
5、学写毛笔字:基本笔画“提”。
二、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学用字词句
1、第一部分。
(1)出示京剧脸谱图,请学生观察,想一想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指名说。
(2)介绍:脸谱是中国京剧中花脸脸上画的各种图案,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特点。
(3)请学生认一认,读一读人物的名字。你了解他们吗?指名读说。
师.总结:“关羽”是《三国演义》中的关云长,与刘备、张飞结拜兄弟,作战英勇;"包公"就是包拯,是民间传说中铁面无私的大清官;"孙悟空"就是大家熟悉的《西游记》中的美猴王;“秦侩”是南宋的大奸臣,是害死岳飞的主谋。
(4)试着说一说这些脸谱分别是谁。
(5)请学生连线。
2、第二部份
(1)指名读题目。
(2)结合上题人物的性格特征及插图,指名说说什么颜色的脸谱代表什么性格。
(3)教师.总结:脸谱的颜色符合人物的性格,红脸代表忠勇,黑脸代表正直,白脸代表奸诈。
3、第三部分。
(1)说说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2)你知道有关这个人物的故事吗?能说给大家听听吗?
(要求:声音响亮,态度大方)
二、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讲清本题的要求。
2、指导。
(1)出示卡片,齐读“述、淡、趣”。
(2)指导观察:这三个字在书写时,你认为有哪些地方应该要提醒大家注意。指名说。
(3)教师在黑板上的田字格里范写,引导学生注意观察,重点强调捺要写成点。
3、练习。
(1)请学生练习描红,仿影。要求:边写边想为什么原来的捺要写成点?
(2)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3)教师.总结:“趣”字申右边的“又”捺改点,是为了让下面的长捺托住,使字体紧凑好看。“淡”宇右边上下有两个撩,那么上面的捺改写成点,避免与下面的捺重复,写来比较好看;“述”字中右下的捺改为点,也是为了避免与下面的捺重复,并让下面的捺托住,使字体美观。
4、反馈:展示写得好的同学的作品,进行表扬评点;指出存在的问题,迸行纠正性练习。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二题:读读背背
1、审题:指名读题目,弄清本题要求。
2、教学第一部分。
(1)出示八条成语。
(2)学生自由读,不认识的字可查字典或者请教老师、同学。
(3)指名读成语,做小老师领读。
(4)教师范读。(让学生边听边体会每排的两个成语之间的关系)
(5)同桌讨论每条成语的大概意思。
(6)学生练说所了解的成语含义。
第一组指军人的戎马生涯,第二组指军人的严明纪律,第三组告诉我们一个烩炙人口的典故,第四组指军中指挥者的机谋(也可联系《军神》来理解)。教学时让学生多诵读,大体懂得意思即可。
(7)练习:自由读,同桌互相练背。
(8)反馈:指名试背,集体背诵。
3、教学第二部分。
(1)自由朗读这段"贤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体会这段"贤文"的含义。
(3)指名读:你读懂了哪句话?能结合你的生活实际,举个例子吗?
(4)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谁能帮他解答?
(5)练习: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由练读,练习背诵,同桌互相试背。
(6)反馈:检查朗读(要求学生评议朗读者是否能读出感情和韵味来),检查背诵。二、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今天我们学提的写法。指导:提。有"提"和"竖提"。
2、教师书写提,指导运笔方法:起笔逆锋向左上人纸,旋即向左转折,蹲锋向右上挑出,力送锋尖,露锋提笔回缩收笔。
学生练习书写提。
3、教师书写竖提,指导运笔方法:是竖与提连写的复合笔画。起笔方法同竖。行笔至"提"处稍驻,提笔微向左,旋即折向下蹲锋,得势后向上挑出,收笔同提。
学生练习书写竖提。
第三课时
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小小展销会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图书、玩具整理一下,并标出价格。
一、审题
1、读题目,说一说题目有几个要求。
2、教师进一步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二、指导
1、谈话,宣布班级举办小小展销会。
2、交流指导。
明确交流要求。
(1)卖物品的要说清楚用途,如:图书的内容,玩具怎么好玩;新旧程度,什么时候买的,是否完好;原来价格多少,现在价格如何公道、合算等。买物品的同学对以上各项内容要询问清楚,并商定价格。
(2)交流时说话声音要响亮,举止要大方。
三、练习。
1、学生先分小组介绍自己带来的物品。教师巡视指导。
2、指名一对同学上台买卖物品,对话时,如有不足之处,师生可以共同修正。
3、在全班范围内开展交流。教师巡视,并参与其中。
四、反馈。
1、教师对学生在展览会中的表现给予点评。
2、将所得的钱款献爱心。
《练习七》教学设计之一
《练习七》教学设计之一由凹丫丫范文网教案频道http://fanwen.oyaya.net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练习七》 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