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新论:呼唤向传统科技理论提出挑战的新成果
题∶
过去多年“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欠账依然巨大,不但需要大量投资,而且需要能源消耗。传统科学技术基础上的“再循环经济”有助于解决许多问题,但不能经济有效地解决所有的问题。
中国人口基数基础上的日益城市化发展造成越来越严重的城市污水问题。个别沿海大城市如果将未能达到环保要求的城市污水排放到近海的盆地中,仅能够使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显现推迟几十年,造成灾难性环境污染坑害子孙后代的更加严重后果。
中国目前迅猛发展的私人汽车,不仅加剧中国若干年即将遭遇的能源短缺问题,而且严重加剧大城市的空气污染问题。
1.3. 与城市化发展问题联系在一起的城市及其郊区的水短缺问题和城市污水问题(2)、(3)、(4)
我们无法回避而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严酷的事实∶中国经济发展对能源中期和长期需求极其巨大的缺口、严重的环境污染、许多区域缺水问题和城市污水等问题交织在一起。传统科学技术至今未能向中国提供经济有效综合治理这些问题的良策。
1.4. 天灾预测问题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社会财富的增长,灾害造成的损失正逐年上升,…… 近十年来,自然灾害每年给中国造成的经济损失都在1000亿元以上,常年受灾人口达2亿多人次,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灾害频发、受灾面广、灾害损失严重的国家之一。(5)
全年〔注∶2003年〕因各种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886亿元。(6)事先足够时间做出较为准确可靠的天灾预测,在此基础上做出有效防灾减灾所必要的充分准备,毫无疑问是防灾减灾最有效的措施。
在中国造成损失最大的各种自然灾害中,两类最为突出∶一类与天气异常变化有关;另一类为地震及其来源导致的其它灾害。
1.4.1.现代气象学与天气预报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泽椿坦承如下∶(7)
目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天气预报技术水平还有差距。首先是我们天气预报时效不够长,夏季的可用预报时效大概是四天多一点,冬天才五到六天。……所以未来我们要努力提高预报准确率,这始终是我们气象业很重要的一个主题,要向定时、定点和全程滚动的方向发展,形成中期预报〔就是10天以内〕、短期预报〔就是3天以内〕、短时预报〔就是12小时左右〕、临近预报〔就是6小时以内〕,……。
中国气象学界目前对于十天以上、月、季甚至年度天气变化规律显然一头雾水,研究方向都不清楚,无法满足中国老百姓防灾减灾的巨大需要。
1.4.2.地震预测问题
2001年2月,中国地震学领域首席科学家张国民、傅征祥等人编著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学丛书-地震预报引论》的“编者的话”用这样的思想教导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8)
然而,尽管30年来国内外地震预报研究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地震预报终究是尚未解决的国际性科学难题。地震预报研究,需要长期的科学积累,需要一代接一代人的持久的探索。为此,必须培养地震预报高级科技后继人才来继续完成地震预报这一世界性难题。
马宗晋院士等人在“地球到底怎么了”文章中坦率的确认∶(9)
国家地震局的有些地震专家认为 ∶要想摸清地震机理并作出准确预报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持这种观点的,在国内外地震界占大多数。2003年9月4日,在国家新闻办、中国地震局主持的记者招待会上中国地震局办公室主任、新闻发言人李强华先生明确表示∶(10)
中国的地震预报预测工作开始于上世纪60年代的邢台地震之后。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在地震预报预测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且取得过一定的成功。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地震的预测预报是一个全球性的科学难题,至今还没有从根本上突破和解决。因此,我们一方面在进行地震预测预报的探索和研究的同时,更多的是注重对地震灾害的预防。我们通常是把一些多地震的地区潜在的地震危险划出一定的区域,通报给当地的人民政府,由当地的人民政府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做好防震抗震工作。
显然,中国地震部门长期以来在“地震目前无法准确可靠预测”观点为主的情况下,不是将地震“三要素”事先预测为前提的防灾工作放到首位,而是将大致估计为前提的防灾工作和地震“三要素”事后的确定和救灾工作放到首位。这种情况下,中国如果在人口密集地区再次发生1976年唐山大地震那样的强震的话,类似的惨剧不但将再次难于避免,并且象唐山大震后那样,他们会继续用“地震预报研究,需要长期的科学积累,需要一代接一代人的持久的探索”的说法轻松地推卸专业地震部门目前一代地震学家的责任。
1.4.3.煤矿瓦斯爆炸、透水,油气井喷事故、各种坍陷、倒塌等事故有无任何自然因素?
近年来,老百姓和各级政府对于每隔一段发生在不同地方的煤矿瓦斯爆炸、透水等类事故特别关注。绝大多数事故发生以后,深入调查中总能够找到追逐暴利、腐败与生产安全管理中的问题,这是事实。但是,人们亦注意到相关地区或不同地区的某些同类事故,或者不同类事故,有时呈现出较短期间的群发现象。这不大可能是这些不同单位管理人员在这同期间疏忽的结果。有关部门是否注意到,生产安全管理中的问题尽管存在了相当长的时期,为何此地的事故此时发生,彼地的事故彼时发生?各种事故何地何时发生难道不是暗示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着科学界尚没有认识的某种时空分布规律吗?科学界显然至今仍极其不负责任地视而不见不予以考虑!
1.4.4.地球科学〔略〕
1.4.5.天文学
天文学在世界各地最初的出现与发展,首要目的是古人观天观地寻找天体运动现象与地球上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为农业活动和军事活动服务。当然,限于当时的观测条件和总体认识,古代天文学知识存在有严重的局限性、错误以及许多为统治阶 《学者新论:呼唤向传统科技理论提出挑战的新成果(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6826.html
过去多年“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欠账依然巨大,不但需要大量投资,而且需要能源消耗。传统科学技术基础上的“再循环经济”有助于解决许多问题,但不能经济有效地解决所有的问题。
中国人口基数基础上的日益城市化发展造成越来越严重的城市污水问题。个别沿海大城市如果将未能达到环保要求的城市污水排放到近海的盆地中,仅能够使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显现推迟几十年,造成灾难性环境污染坑害子孙后代的更加严重后果。
中国目前迅猛发展的私人汽车,不仅加剧中国若干年即将遭遇的能源短缺问题,而且严重加剧大城市的空气污染问题。
1.3. 与城市化发展问题联系在一起的城市及其郊区的水短缺问题和城市污水问题(2)、(3)、(4)
我们无法回避而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严酷的事实∶中国经济发展对能源中期和长期需求极其巨大的缺口、严重的环境污染、许多区域缺水问题和城市污水等问题交织在一起。传统科学技术至今未能向中国提供经济有效综合治理这些问题的良策。
1.4. 天灾预测问题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社会财富的增长,灾害造成的损失正逐年上升,…… 近十年来,自然灾害每年给中国造成的经济损失都在1000亿元以上,常年受灾人口达2亿多人次,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灾害频发、受灾面广、灾害损失严重的国家之一。(5)
全年〔注∶2003年〕因各种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886亿元。(6)事先足够时间做出较为准确可靠的天灾预测,在此基础上做出有效防灾减灾所必要的充分准备,毫无疑问是防灾减灾最有效的措施。
在中国造成损失最大的各种自然灾害中,两类最为突出∶一类与天气异常变化有关;另一类为地震及其来源导致的其它灾害。
1.4.1.现代气象学与天气预报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泽椿坦承如下∶(7)
目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天气预报技术水平还有差距。首先是我们天气预报时效不够长,夏季的可用预报时效大概是四天多一点,冬天才五到六天。……所以未来我们要努力提高预报准确率,这始终是我们气象业很重要的一个主题,要向定时、定点和全程滚动的方向发展,形成中期预报〔就是10天以内〕、短期预报〔就是3天以内〕、短时预报〔就是12小时左右〕、临近预报〔就是6小时以内〕,……。
中国气象学界目前对于十天以上、月、季甚至年度天气变化规律显然一头雾水,研究方向都不清楚,无法满足中国老百姓防灾减灾的巨大需要。
1.4.2.地震预测问题
2001年2月,中国地震学领域首席科学家张国民、傅征祥等人编著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学丛书-地震预报引论》的“编者的话”用这样的思想教导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8)
然而,尽管30年来国内外地震预报研究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地震预报终究是尚未解决的国际性科学难题。地震预报研究,需要长期的科学积累,需要一代接一代人的持久的探索。为此,必须培养地震预报高级科技后继人才来继续完成地震预报这一世界性难题。
马宗晋院士等人在“地球到底怎么了”文章中坦率的确认∶(9)
国家地震局的有些地震专家认为 ∶要想摸清地震机理并作出准确预报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持这种观点的,在国内外地震界占大多数。2003年9月4日,在国家新闻办、中国地震局主持的记者招待会上中国地震局办公室主任、新闻发言人李强华先生明确表示∶(10)
中国的地震预报预测工作开始于上世纪60年代的邢台地震之后。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在地震预报预测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且取得过一定的成功。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地震的预测预报是一个全球性的科学难题,至今还没有从根本上突破和解决。因此,我们一方面在进行地震预测预报的探索和研究的同时,更多的是注重对地震灾害的预防。我们通常是把一些多地震的地区潜在的地震危险划出一定的区域,通报给当地的人民政府,由当地的人民政府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做好防震抗震工作。
显然,中国地震部门长期以来在“地震目前无法准确可靠预测”观点为主的情况下,不是将地震“三要素”事先预测为前提的防灾工作放到首位,而是将大致估计为前提的防灾工作和地震“三要素”事后的确定和救灾工作放到首位。这种情况下,中国如果在人口密集地区再次发生1976年唐山大地震那样的强震的话,类似的惨剧不但将再次难于避免,并且象唐山大震后那样,他们会继续用“地震预报研究,需要长期的科学积累,需要一代接一代人的持久的探索”的说法轻松地推卸专业地震部门目前一代地震学家的责任。
1.4.3.煤矿瓦斯爆炸、透水,油气井喷事故、各种坍陷、倒塌等事故有无任何自然因素?
近年来,老百姓和各级政府对于每隔一段发生在不同地方的煤矿瓦斯爆炸、透水等类事故特别关注。绝大多数事故发生以后,深入调查中总能够找到追逐暴利、腐败与生产安全管理中的问题,这是事实。但是,人们亦注意到相关地区或不同地区的某些同类事故,或者不同类事故,有时呈现出较短期间的群发现象。这不大可能是这些不同单位管理人员在这同期间疏忽的结果。有关部门是否注意到,生产安全管理中的问题尽管存在了相当长的时期,为何此地的事故此时发生,彼地的事故彼时发生?各种事故何地何时发生难道不是暗示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着科学界尚没有认识的某种时空分布规律吗?科学界显然至今仍极其不负责任地视而不见不予以考虑!
1.4.4.地球科学〔略〕
1.4.5.天文学
天文学在世界各地最初的出现与发展,首要目的是古人观天观地寻找天体运动现象与地球上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为农业活动和军事活动服务。当然,限于当时的观测条件和总体认识,古代天文学知识存在有严重的局限性、错误以及许多为统治阶 《学者新论:呼唤向传统科技理论提出挑战的新成果(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