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化气供应现状于扩大应用的探讨
3.1.3供气压力:
气化或掺混的供气压力应参照燃气输配压力级制(见下表)。
一般输配压力选用二级或三级制。
即 中压——低压或高压(B)——低压两级级制的管网系统;
高压(B)——中压——低压三级级制的管网系统。
中、小规模、寒冷地区、液化气组成中C3较低的宜采用中——低或高(B)——低两级输配压力,以防止气态液化气的再液化现象。作天然气、人工煤气用的一般应按主气源燃气的输配压力考虑。
3.1.4液化气的混合气用于天然气、人工煤气时,应充分考虑混合气的混合比及与相应主气源燃气的混合比例。同时,由于天然气、人工煤气、液化气燃烧特性存在一定差别,因而混合气与主气源燃气之间应有良好的互换性,其华白指数(W)、燃烧势(Cp)、脱火、回火、黄焰、积碳等指数应相匹配,以使燃具可适应。
3.2用作汽车燃料:
早在七十年代北欧、日本等国家就开始研究试验丙、丁烷气代替汽油、柴油作车用燃料,八十年代进入实用阶段。它与汽柴油对比,可减少空气污染,特别是离地1米的污染。丙、丁烷不含铅、硫, 因而
燃烧废气中不合铅、硫氧化物,CO含量降低75%(LPG C0小于0.5%,车用汽油一般为3%),芳香烃含量降低80%,排放黑烟减少50%,氮氧化物大致相等,低速·减速时有减少。同时可改善车辆性能,如LPG辛烷值高,可使用高压缩比,提高发动机效率,寿命可延长,润滑油耗用量减少50%。车用LPG与汽、柴油每百公里体积耗量大致相同,略可降低5%,而由于比重不同,按重量计可降低15%。
车用LPG,欧洲使用丙丁烷混合物,二者比例为25:75,或75:25严格控制烯烃含量不得超过10%。日本一般使用以丁、丙烷为主LPG车用LPG的缺点:贮罐占汽车行李厢相当大的容积,增加车重和整车价格,另外需严格各项安全措施。
西欧、 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在车用LPG中,先着手于轿车等小型车辆,西欧较多国家用于运输车辆。发动机改装有只使用LPG, 也有使用两种燃料的。如日本出租车辆均使用LPG法国自84年准许使用双燃料,荷兰、意大利、澳大利亚、泰国较多使用于小型车辆。
八十年代阿根廷、加拿大、法国、意大利;新西兰、西班牙、英国、美国、奥地利等国将城市柴油公共汽车改装使用LPG燃料,或者为柴油----LPG双燃料发动机,以适应城市公共汽车经常变这行驶的特点,解决柴油机低转速性能不良情况。
我国七十年代后期,营经列项研究开发,八十年代日本赠送上海五辆旧E—N430 LPG轿车,使用上海金山石化总厂的LPG作燃料,使用情况良好,每百公里耗用LPG 14升(折7.84kg),而汽油为12.5升(折9kg),一次充气(储罐容量为103升),行使里程为520公里,城市平均行驶半径为150公里,车辆运行工况与汽油车相同,且冷车起动好、加速快、耗油省、排放污染低的优点。近期台湾也在加速发展LPG轿车,台中已新建两座加气站。
车辆使用LPG是成熟技术, 我国在推广中尚需解决发动机改装的规模效益,城市LPG加气站的选址和建设,车用LPG的质量标准以及有关消防安全技术措施等。
3.3LPG热泵:
燃气热泵有压缩式(燃气驱动)和吸收式两类,一般应用在大搂、区域性的冷暖房中,供采暖、制冷和热水。这种制冷、供热的方式可缓和。燃气冬夏负荷不平衡与电力供应紧米时的矛盾,并减少环境污染。
根据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研究和使用情况来看,使用LPG的燃气机能运行五万至六万小时,而柴、 汽油发动机的寿命约一万至两万小时,法国曾用于房屋采暖,热泵热能为16千瓦,由一台4千瓦LPG(或其它燃气)活塞式压缩机驱动;吸收式热泵较广泛采用, 一投采用制冷吸收剂为溴化锂、水、氨,吸收式热泵能够达到的燃料利用系数比压缩式热泵利用系数低,相对热损大等不足之处,而日常维护费较低。
日本已生产家用LPG空调机,销售价格、 成本近期大大高于电气空调机。而集中燃气空调机的一次投资与运行成本可以接近锅炉和电气空调机,国内也有多家厂商在生产直燃式溴化锂吸收式空调机。
此外,爱尔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在住宅、建筑物使用LPG小型热电联产,以及与电动压缩式热泵组合装置。它可节约一次能源35%,对缺电、电价高于燃气价格的国家,区域性采用更为合理。
我国燃气热泵技术和设备的开发尚属起步阶段,燃气热泵的新技术已被燃气界人士认识和重视,预计不远将来,我国将有系列燃气热泵技术的产品,得到应用。
3.4小型蒸汽锅炉:
使用油、煤为燃料的锅炉,仍是城市污染源之一,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宾馆、旅馆、大型商业设施及商务楼都需要蒸汽与热水,如果采用高效率小型燃气锅炉或热水炉,不仅可节约能源,而又大大改善城市环境卫生状况,据介绍小型燃气锅护热效率一般可达到85-88%,如回收余热可达95%以上,又体积小,占地空间节省,但需有LPG贮存与供气系统的安全要求。
3.5燃气轮机:
发达国家燃气轮机使用燃料除天然气外,还有相当多
《液化气供应现状于扩大应用的探讨(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