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证据制度的几个问题探析
目的必须服从并服务于行政诉讼制度的总体目的,其中包括控制行政权的目的,并将该总体目的作为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的终极目标。作为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和证据制度组成部分的第三人举证的认定规则,应尽可能界定在最大限度控制行政权、促进依法行政这一层面上。
行政诉讼证据制度,尤其是举证责任的分配,是行政诉讼制度中体现权力与权利平衡和审判权对行政权监督控制作用的核心地带。科学地设定对于被告行政机关举证的认定规则,合理地分配举证责任,关系到行政诉讼目的的实现。笔者不反对保障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也是行政诉讼的目的之一,但是,与行政权所固有的主动性和处分性相对应,行政诉讼的目的更应侧重于对行政权的监督控制。行政诉讼证据制度的设计和运作,应紧紧围绕这一突出目的,在遵循被告行政机关负主要举证责任的同时,不应不合理地加大作为原告的行政相对人的举证责任,同时,应严格掌握对于被告行政机关举证的认定规则和标准,这对于我国行政诉讼制度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是非常重要的。
[收稿日期]2002-11-20
【参考文献】
[1] 张树义.变革与重构[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229.
[2] 刘善春.行政诉讼价值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56.
[3] 杨海坤.跨入21世纪的中国行政法学[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0.482.
[4] 方洁.参与行政的意义[J].行政法学研究,2001,(1).
[5] 张淑芳.行政法的适用[J].法学研究,2000,(5).
[6] 朱维究,胡卫列.行政行为过程性论纲[J].中国法学,1998,(4).
[7] 宋功德.行政法哲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502.
[8] 王名扬.英国行政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11.
[9] 江必新.司法解释对行政法学理论的发展[J].中国法学,2001.(4).
[10] 杨海坤.中国行政程序法典化[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5.
[11] 沈宗灵.比较宪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7.
[12] 沈岿.平衡论——一种行政法认知模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91.
[13] 马怀德,解志勇.行政诉讼第三人研究[J].法律科学,2000,(3).
[14] 罗豪才.行政审判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141.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7161.html
行政诉讼证据制度,尤其是举证责任的分配,是行政诉讼制度中体现权力与权利平衡和审判权对行政权监督控制作用的核心地带。科学地设定对于被告行政机关举证的认定规则,合理地分配举证责任,关系到行政诉讼目的的实现。笔者不反对保障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也是行政诉讼的目的之一,但是,与行政权所固有的主动性和处分性相对应,行政诉讼的目的更应侧重于对行政权的监督控制。行政诉讼证据制度的设计和运作,应紧紧围绕这一突出目的,在遵循被告行政机关负主要举证责任的同时,不应不合理地加大作为原告的行政相对人的举证责任,同时,应严格掌握对于被告行政机关举证的认定规则和标准,这对于我国行政诉讼制度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是非常重要的。
[收稿日期]2002-11-20
【参考文献】
[1] 张树义.变革与重构[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229.
[2] 刘善春.行政诉讼价值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56.
[3] 杨海坤.跨入21世纪的中国行政法学[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0.482.
[4] 方洁.参与行政的意义[J].行政法学研究,2001,(1).
[5] 张淑芳.行政法的适用[J].法学研究,2000,(5).
[6] 朱维究,胡卫列.行政行为过程性论纲[J].中国法学,1998,(4).
[7] 宋功德.行政法哲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502.
[8] 王名扬.英国行政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11.
[9] 江必新.司法解释对行政法学理论的发展[J].中国法学,2001.(4).
[10] 杨海坤.中国行政程序法典化[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5.
[11] 沈宗灵.比较宪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7.
[12] 沈岿.平衡论——一种行政法认知模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91.
[13] 马怀德,解志勇.行政诉讼第三人研究[J].法律科学,2000,(3).
[14] 罗豪才.行政审判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141.
《行政诉讼证据制度的几个问题探析(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