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经济论文 >> 证券论文 >> 正文

我国境外证券融资合作监管的法律问题研究


此之外,证券市场国际化将有助于我国企业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企业内部组织管理机构、制定适应国际环境的竞争战略、建立科学的决策体系和信息网络、贯彻国际质量标准、转变经营观念、健全营销组织体系,推动企业实行跨国经营。

  再次,有利于培养国际大证券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目前,我国的券商资本实力、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等与国际的大券商相距甚远,要走出国门与国际大券商竞争有一定的差距。通过跨国证券融资,可以培养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券商。一方面可以从事国内企业境外上市的业务,另一方面他们也可将国外券商的经营管理经验带回国内促进国内,促进国内券商总体水平的提高,从而提高整体券商的抗风险能力。

  第二章 证券监管的经济和法律分析

  第一节 证券监管的经济和法律分析

  对证券业的监管说到底就是国家干预社会经济在证券业中的体现。因此,要回答为什么要实施证券监管,就必须首先研究国家干预经济的一般理论。

  一、古典经济学家论政府干预

  在经历了两个多世纪的国家主义或国家干预的强权政治之后 ,英法两国政府干预经济的做法的弊端日益在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过程中暴露了出来,以亚当。斯密、萨伊和穆勒为主要代表人物的古典经济学便应运而生了。古典经济学的核心理念乃是政府对市场应当自由放任,不要干预。

  1、 亚当。斯密的“经济人”与“守夜人”理论

  亚当。斯密对政府职能的界定,首先是以剖析作为经济活动细胞的“人”为起点的。他认为:“我们每天所需的食品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 斯密的这一命题后来在经济学上被称为人的行为的“经济人”假设,即每个人都是利已的,其活动的最终动机都是为了谋取自身的利益。对于“经济人”的谋私性,斯密是给予肯定的,认为自由市场机制能够把个人私利同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协调起来。

  斯密还论证了“经济人”在增进社会财富中的进步作用。他认为,“经济人”的行为能够造成资源最佳配置的结果,只要政府不压制人们的天性每个人出于自利的主观动机就会把自己的资本投放到客观上最有利于社会的产业中去,给其他人提供尽可能多的收入和就业机会,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即“用不着法律干涉,个人的利害关系与情欲,自然会引导人们把社会的资本尽可能按照最适合于全社会延关系的比例,分配到国内一切不同用途。”

  在充分肯定“个人

利益”和个人在增进社会财富中的作用之后 ,斯密得出的结论是,作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国家或政府没有必要对市场经济进行过多的干预,当好一个“守夜人”就足够了。此“守夜人”的职责有三:第一,保护社会,使之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侵犯。第二,尽可能保护社会上各个人,使之不受社会上任何其他人的侵害或压迫,这就是说,要设立严正的司法机关。第三,建设并维持某些公共事业及某些公共设施,其建设与维持绝不是为着任何个人或任何少数人的利益。斯密认为,超出上述范围的政府干预都是有害的,将会导致资源配置的恶化和滋生腐败。

  2、萨伊和穆勒的政府干预观

  法国经济学家萨伊于1803年在其《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中,提出了一个重要命题,即萨伊定律:供给能自动创造对自身的需求。他认为,市场经济是一个顺畅周流的过程,能够自动维持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政府为维持供求均衡而实施的干预行为是多余的。萨伊指出:“政府影响生产的企图,一般有两个目的:使人们生产他认为比其他更有益的东西,使人们采用他认为比其他更适当的方法。” 萨伊认为,价格和利润会把生产要素推引到报酬较高的部门,而报酬较高的部门正是其产品符合社会需求的部门。这是生产要素的一种自然运动趋势。对于这一运动趋势最能够发现并尽力去遵循的,是生产者而不是政府。因为生产者比政府更关心自己的切身利益更了解社会的需求。如果由于政府干预而使这种自然趋势受阻,则会危害全社会的利益。最后,萨伊的结论是:“最繁荣的社会必定是不受形式拘束的社会。”

  约翰。穆勒的经济理论是斯密、萨伊等人学说的综合,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原理》对政府干预问题作了广泛的探讨。穆勒认为:“个人要比政府更了解自己的事情和利益并能更好地照顾自己的事情和利益,这句话对于生活中的绝大部分事情来说都是正确的,因而在所有适用于这句话的方面,各种政府干预都应受到谴责……而且,应该记住,尽管政府在智力和知识方面要强于某一个人,但它肯定不如全体个人。在干某一件事时,政府只能雇佣全国一部分有学识,有才干的人……在政府招聘的人才以外,必定还有不少同样适合做此项工作的人,在个人经营制度下,这种工作常常会很自然地由这些人来做,因为他们能比别人更好、更省钱地做这项工作。”

  亚当。斯密、萨伊、约翰。穆勒三位经济学家的观点代表了18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关于政府与市场相互关系的基本看法,即市场、个人能基本解决资源的配置问题不需要政府过多的干预。这一理论指导西方资本主义走过了近一个半世纪的历程,直到思想领域的凯恩斯革命,才宣告它的结束。

  二、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一) 市场完美神话的破灭

  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大危机不仅给资本主义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打击,而且彻底动摇了人们对自由市场的信心。人们原以为市场经济是一个自然周流的过程,但危机呈现出来的却是相反的景象,生产停滞,商品积压,金融体系和证券市场崩溃,经济秩序全面混乱,这说明市场并非完美无缺,它也会失灵。这次大危机孕育了经济思想领域的一场革命,即凯恩斯革命。凯恩斯革命的基本点是强调政府干预,政府干预理论是建立在市场失灵理论基础之上的。市场失灵理论又是基于对市场缺陷的分析,这种分析是福利经济学家和凯恩斯主义者分别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领域里展开的。分析所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市场不是万能的,它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种种缺陷和弊端,为了消除这此缺陷和弊端,除完善市场制度本身外,政府的干预是不可或缺的。以凯恩斯经济学派为主的政府干预理论尽管有忽视政府干预存在局限性的一面,但是其基本结论是有许多合理成分的,依然可作为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完善国家干预机制的理论借鉴。

  (二)市场缺陷和政府干预分析

  所谓市场缺陷是指由于市场自身的弱点,会经常出现市场运行失衡的状态,从而丧失其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并进而降低经济运行的效率。造成市场缺陷的原因及其根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1、不完全竞争

  在亚当。斯密那里,由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作用于市场,因此,他所设想的市场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现代经济学研究表明,完全竞争的市场至少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市场上要有众多的买者和卖者,任何一个买者和卖者的交易量都不足以影响市场价格,或者说他们只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2)市场主体有完备的信息,买卖双方的信息对称或信息量大体相等。(3)生产要素具有充分的流动性。(4)市场上进行交易的产品是同质的。然而,现代市场经济的实践证明,完全竞争的市场体制是不存在的。市场竞争的现实是并非所有的决策者个人对市场价格上下波动都无能为力,市场价格常常是由一个或几个决策者控制着,结果造成了某一个或某几个生产者,控制某个行业的局面,形成不完全竞争。不完全竞争的典型形式即为垄断,按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逊等人的解释,垄断是指“单一的卖者是他所在的行业的唯一生产者,同时,没有任何一个行业能生产他的产品的接近的代用品”。 垄断会造成由价格和产量扭曲构成的市场扭曲,在市场扭曲的情况下,不可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反垄断是政府的重要职责。

  市场不完全竞争的另一个表现,就是信息的不对称和信息的不完全,二者统称为信息偏在。信息不对称,是指交易双方有掌握信息优劣的差异。信息的不完全,则是指市场主体获取的信息需要付出代价,这就使市场主体在搜集信息时考虑到成本而有所顾忌;另一方面,则可能是信息披露本身不充分,花钱也无法搜集,同时还可能有人故意隐瞒事实真相、掩盖真实信息甚至提供虚假信息。对于信息偏在,私人通常是无能为力的,须借助政府的力量给予纠正。

  2、 外在性

  这里的“外在”是指外在于市场而言。罗伯特。考特等在其著名的《法和经济学》一书中认为,市场内部的交换是自愿的和互利的;相反,外在于市场交换的经济就可能是非自愿的和有害的。外在性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政府干预必要性的基本依据之一。对外在性的研讨从古典经济学时期就已经开始了。例如,斯密对公共工程的分析,穆勒对灯塔的分析,就是这方面的著名例子。外在性有正外在性与负外在性之分别,庇古在解释此二者时说:“此问题的本质是,个人A在对个人B提供某项支付代价的劳动的过程中,附带地,亦对其他人提供劳务(并非同样的劳务)或损害,而不能从受益的一方取得支付,亦不能对受害的一方放以补偿。” 例如,某户人家在过道上安装路灯,行人不花任何费用就能受益(经济学上称这类受益人为搭便车者);又如,一家化肥厂,假设在生产农业急需的化肥的同时,它也将工厂的污水排放到河里,这些污水不但毒死了水中的鱼虾,还威胁到两岸居民饮用水的水质和空气的品质,但这些公害并没

《我国境外证券融资合作监管的法律问题研究(第3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7381.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证券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