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确定城市交通方式结构的研究
离远,步行时耗长,抵消了轨道交通车速提高所带来的效果。为此,要在轨道交通站点上做好与公交车的接驳;并设置自行车停车场,使远的居民能骑车到车站、存车换乘,节省到站的时耗,同时也扩大了乘公交出行的比例。反之,若城市道路交通混乱,公交行驶车速和运送车速低,则居民出行的旅行速度将更慢,只有7
~8公里/小时,而自行车的旅行速度可达12公里/小时。道路交通恶化,b值越来越小,当b值小到0,意味着在城市中不论出行多远,都是骑自行车比乘公交快。
图4改善公交条件下的居民出行分布图
图5大量私人交通工具情况下居民出行分布图
结果大量居民向自行车和其他私人交通工具转化(图5),造成道路交通更拥挤,车速更下降,公交效率每况愈下,进入恶性循环的旋涡(图6),无法自拔。这种情况在我国的一些大城市中已经出现(图7),其交通结构是很糟的。正因为此,在一些特大城市加速建造快速轨道交通是十分迫切需要的。
图6公交恶性循环的旋涡
图7交通方式变化图
所以,结合城市居民的出行特征,制定相应的政策,大力发展公交、优先发展公交、使城市交通结构向良性发展,是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
随着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国民收入增加和生活水平改善,居民对节省出行时耗和增加舒适度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根据近年对一些城市居民出行特征调查资料分析(图8),得知:当人均月收入从500元升为2500元时,居民出行方式中步行和自行车的比例,由70~80%降为20~30%,>65%居民采用了机动化的交通工具(助动车、摩托车、出租汽车、私人小汽车),已很少人乘公交车(如果公交的服务质量仍不迅速改善的话)。结果,城市道路将会空前紧张。有的城市看到了交通问题的严重性,大力扶持和改善公交服务水平,减少居民在乘车全过程中每个环节的时耗,用靓丽清洁的不拥挤的公交车,增强其吸引力和舒适度,可使原来骑自行车、助动车、摩托车的人转化为公交乘客,使公交出行比例在总出行量中增加5~10个百分点,缓解了城市道路交通,也为发展私人小汽车腾出了空间。
图8城市居民收入与出行方式关系图
城市中的出租汽车是公交的辅助交通工具。近年来人们有乘小汽车的愿望,使出租汽车大量快速发展。但若将它作为一种解决就业的手段,或拍卖牌照赢利,就会使车辆发展失控,几乎城市道路的一半面积被流动的、半空驶的出租车所占用,而所运送的乘客并不多。为此,应对其总量控制在千人4辆左右。当然,出租车大量发展会推迟私人小汽车的发展,也可节省许多停车场地。
私人机动车的发展。我国是摩托车生产大国,年产几百万辆,在我国南方城市中摩托车已趋饱和,其噪声和尾气的污染十分严重,应控制其发展。从摩托车的形式看,跨骑式摩托车大多用于快递和运送小件货物,踏板式摩托车大多为家用,其所占的数量远大于前者。摩托车的出行距离大多在6公里以内,显然它是替代长途跋涉自行车的交通工具。
私人小汽车的发展已经起步,预计购买的高潮将在2010年前后。应当指出,现有的城市道路网络、尤其是市中心地区,很难适应大量小汽车的发展;反之,道路交通不善又会制约私人小汽车的发展,从北京和上海两市的人均收入与私人小汽车发展的差距,已可说明这点。根据国家发展小汽车的政策,城市不能限制人们购买小汽车,但可以在不同的地区控制使用,在道路拥挤的中心城区,应积极发展大运量轨道交通和公共汽车,提高客运服务质量,并控制停车场的建设,使小汽车主自觉在城市外围和郊区行驶。还应注意到:在私人小汽车发展进入普及期,人均年国民收入约在1500美圆左右,也是国外开始大量建造轻轨的时期;在私人小汽车进入大规模发展期,人均年国民收入约在2500美圆以上,也是国外大量建造地铁的时期。因此,要抓住这个机遇,尤其在大城市要积极建造快速轨道交通,理顺和协调各方面使用小汽车的政策,改善城市道路网的等级结构和布局结构,及早留出未来建造公交换乘枢纽和停车场的用地,以迎接小汽车发展高潮的到来。
各种交通工具都有其最佳的出行范围,根据调查,居民出行距离各不相同,为多种交通方式共存、优势互补提供了条件。欧洲城市的资料表明在交通方式中:小汽车占一半左右,另一半是公共交通和自行车。城市大,公交占的比例多些;城市小,自行车占的比例多些。发展综合的交通体系的经验是值得我国借鉴的。
通过以上分析,结合本城市的居民出行特征调查资料、城市远近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和土地使用规划资料,可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地确定该城市自己的交通方式结构(图9),从而为进一步制定相应的城市交通发展政策提供有力的依据。
《关于确定城市交通方式结构的研究(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7439.html
~8公里/小时,而自行车的旅行速度可达12公里/小时。道路交通恶化,b值越来越小,当b值小到0,意味着在城市中不论出行多远,都是骑自行车比乘公交快。
图4改善公交条件下的居民出行分布图
图5大量私人交通工具情况下居民出行分布图
结果大量居民向自行车和其他私人交通工具转化(图5),造成道路交通更拥挤,车速更下降,公交效率每况愈下,进入恶性循环的旋涡(图6),无法自拔。这种情况在我国的一些大城市中已经出现(图7),其交通结构是很糟的。正因为此,在一些特大城市加速建造快速轨道交通是十分迫切需要的。
图6公交恶性循环的旋涡
图7交通方式变化图
所以,结合城市居民的出行特征,制定相应的政策,大力发展公交、优先发展公交、使城市交通结构向良性发展,是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
随着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国民收入增加和生活水平改善,居民对节省出行时耗和增加舒适度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根据近年对一些城市居民出行特征调查资料分析(图8),得知:当人均月收入从500元升为2500元时,居民出行方式中步行和自行车的比例,由70~80%降为20~30%,>65%居民采用了机动化的交通工具(助动车、摩托车、出租汽车、私人小汽车),已很少人乘公交车(如果公交的服务质量仍不迅速改善的话)。结果,城市道路将会空前紧张。有的城市看到了交通问题的严重性,大力扶持和改善公交服务水平,减少居民在乘车全过程中每个环节的时耗,用靓丽清洁的不拥挤的公交车,增强其吸引力和舒适度,可使原来骑自行车、助动车、摩托车的人转化为公交乘客,使公交出行比例在总出行量中增加5~10个百分点,缓解了城市道路交通,也为发展私人小汽车腾出了空间。
图8城市居民收入与出行方式关系图
城市中的出租汽车是公交的辅助交通工具。近年来人们有乘小汽车的愿望,使出租汽车大量快速发展。但若将它作为一种解决就业的手段,或拍卖牌照赢利,就会使车辆发展失控,几乎城市道路的一半面积被流动的、半空驶的出租车所占用,而所运送的乘客并不多。为此,应对其总量控制在千人4辆左右。当然,出租车大量发展会推迟私人小汽车的发展,也可节省许多停车场地。
私人机动车的发展。我国是摩托车生产大国,年产几百万辆,在我国南方城市中摩托车已趋饱和,其噪声和尾气的污染十分严重,应控制其发展。从摩托车的形式看,跨骑式摩托车大多用于快递和运送小件货物,踏板式摩托车大多为家用,其所占的数量远大于前者。摩托车的出行距离大多在6公里以内,显然它是替代长途跋涉自行车的交通工具。
私人小汽车的发展已经起步,预计购买的高潮将在2010年前后。应当指出,现有的城市道路网络、尤其是市中心地区,很难适应大量小汽车的发展;反之,道路交通不善又会制约私人小汽车的发展,从北京和上海两市的人均收入与私人小汽车发展的差距,已可说明这点。根据国家发展小汽车的政策,城市不能限制人们购买小汽车,但可以在不同的地区控制使用,在道路拥挤的中心城区,应积极发展大运量轨道交通和公共汽车,提高客运服务质量,并控制停车场的建设,使小汽车主自觉在城市外围和郊区行驶。还应注意到:在私人小汽车发展进入普及期,人均年国民收入约在1500美圆左右,也是国外开始大量建造轻轨的时期;在私人小汽车进入大规模发展期,人均年国民收入约在2500美圆以上,也是国外大量建造地铁的时期。因此,要抓住这个机遇,尤其在大城市要积极建造快速轨道交通,理顺和协调各方面使用小汽车的政策,改善城市道路网的等级结构和布局结构,及早留出未来建造公交换乘枢纽和停车场的用地,以迎接小汽车发展高潮的到来。
各种交通工具都有其最佳的出行范围,根据调查,居民出行距离各不相同,为多种交通方式共存、优势互补提供了条件。欧洲城市的资料表明在交通方式中:小汽车占一半左右,另一半是公共交通和自行车。城市大,公交占的比例多些;城市小,自行车占的比例多些。发展综合的交通体系的经验是值得我国借鉴的。
通过以上分析,结合本城市的居民出行特征调查资料、城市远近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和土地使用规划资料,可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地确定该城市自己的交通方式结构(图9),从而为进一步制定相应的城市交通发展政策提供有力的依据。
《关于确定城市交通方式结构的研究(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