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基因技术的专利保护
请专利权,发明人必须首先将该基因分离,同时还要具体说明该基因序列的产业应用价值或该基因的功能,如利用该基因技术制造该基因序列所编码的蛋白质,需指出该蛋白质的基本用途。如果发明人只是简单地指出用先进的高速运行计算机工具测出某一基因序列的碱基排列而没有指出其任何用途或功能,那么,该发明人并不能对该基因序列申请专利。同时还要有一实施例或具体、可靠的数据以让该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确信其产业应用价值或功能是可信的。否则,基因技术专利的实用性标准就未能达到,从而不能得到专利法的保护。
基因工程技术飞速发展以及其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引起了社会公众的目光,同时也会引起了社会伦理学、经济学、法学等领域中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在知识经济时代,充分利用知识产权特有的激励机制促进而不是阻碍基因技术的快速发展,始终是知识产权法学所应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
收稿日期:2002-08-26
【参考文献】
[1]张清奎.试论生物技术专利保护所面临的新挑战[A].专利法研究:2001年[C].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
[2]柴进.试论中国对基因的专利法保护[EB/OL].http://www.biosino.org/news/200006/00063002.htm.
[3]朱传言.转基因动物食品安全吗[N].光明日报(科技周刊),2000-12-11(B1).
[4]姜丹明(译),文希凯(校).欧盟《关于生物技术发明的法律保护指令》简介[J].知识产权,1999,(2):39-43.
[5]崔国斌.基因技术的专利保护与利益分享[A].郑成思.知识产权文丛:第三卷[C].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6]黄益芬.化学物质及药品的专利保护[A].专利法研究[C].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1993.
[7]曾飞.植物新品种的知识产权问题[J].知识产权,1997,(5):31-35.
[8]马昭若.植物和动物品种知识产权保护问题[J].知识产权,1995,(3):9-13.
[9]张田勘.基因时代与基因经济[M].北京:民主与法制出版社,2001.
[10]胡佐超,陶天申.生物技术与专利[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11]张晓都.生物技术发明的可专利性及日本与中国的实践[A].郑成思.知识产权文丛:第六卷[C].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7650.html
基因工程技术飞速发展以及其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引起了社会公众的目光,同时也会引起了社会伦理学、经济学、法学等领域中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在知识经济时代,充分利用知识产权特有的激励机制促进而不是阻碍基因技术的快速发展,始终是知识产权法学所应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
收稿日期:2002-08-26
【参考文献】
[1]张清奎.试论生物技术专利保护所面临的新挑战[A].专利法研究:2001年[C].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
[2]柴进.试论中国对基因的专利法保护[EB/OL].http://www.biosino.org/news/200006/00063002.htm.
[3]朱传言.转基因动物食品安全吗[N].光明日报(科技周刊),2000-12-11(B1).
[4]姜丹明(译),文希凯(校).欧盟《关于生物技术发明的法律保护指令》简介[J].知识产权,1999,(2):39-43.
[5]崔国斌.基因技术的专利保护与利益分享[A].郑成思.知识产权文丛:第三卷[C].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6]黄益芬.化学物质及药品的专利保护[A].专利法研究[C].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1993.
[7]曾飞.植物新品种的知识产权问题[J].知识产权,1997,(5):31-35.
[8]马昭若.植物和动物品种知识产权保护问题[J].知识产权,1995,(3):9-13.
[9]张田勘.基因时代与基因经济[M].北京:民主与法制出版社,2001.
[10]胡佐超,陶天申.生物技术与专利[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11]张晓都.生物技术发明的可专利性及日本与中国的实践[A].郑成思.知识产权文丛:第六卷[C].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论基因技术的专利保护(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