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与定位
计算机教育与科技教育之比较
信息技术教育
计算机教育
科技教育
在中小学
的定位
是中小学的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应作为必修课单独开设。在中小学列入毕业考试科目。
逐步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
英国将科技课与英语、数学并列为三大核心课程。我国在中小学已列入毕业考试科目。
教育目标
以培养信息素质和计算机与网络应用能力为核心。
以培养计算机知识与使用技能为核心。
以培养科技素质为核心。
教育内容
信息工具的认识;信息采集、加工、传输、表达的基本方法;运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开展各种专题项目的信息实践活动。
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程序设计;用计算机打字、画图、制表等方面的知识与技巧。
百科基础知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科学知识的应用技巧。
教学媒体
包括计算机、网络、印刷品、音像媒体在内的各种教学媒体,在学校、家庭、社会均可进行。
计算机、网络为主,多在专用计算机教室进行。
除计算机网络、音像媒体外,还可采用大自然中的实物与实验器材。
教学模式
项目活动式──以项目主题为中心,融合各类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演示式──讲解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与操作流程。
自主建构式──采用“支架式”、“抛锚式”、“随机进入式”等模式,自主完成意义与技能建构。
讲授式──讲授知识。
操练式──形成技能。
编程式──学会编程。
探究式──形成科研能力。
讲授式──掌握科学知识。
实验式──掌握科学方法,形成操作技能。
课程教材
课程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材分小学、初中、高中阶段,按城市、县(市)、农村不同地区,实行多纲多本与模块化课程结构。小学、初中、高中的课(学)时数一般为:不少于68、不少于68、70~148。上机时间不少于总学时的70%。
课程以计算机的基本原理、操作技术为主。教材分阶段按地区实行一纲多本与模块化课程结构,容许初高中内容交叉重复。小学、初中、高中的课(学)时数一般为:60以内、60、60以上。建议在小学四、五年级,初中一、二年级,高中一、二年级开设。
英国将物理、化学、生物、地球科学、天文学、信息技术、微电子学、环境科学、卫生教育等内容综合成“科学调查”、“生命”、“材料”、“物理”4个方面的教学目标。每个目标又分为10级。其中,5~7岁学1~3级(第一阶段),7~11岁学2~5级(第二阶段),11~14岁学3~7级(第三阶段),14~16岁学4~10级(第四阶段)。我国则采取分科教学的形式。
教学条件
有多媒体计算机,并与校园网或Internet相连,要求通过培训使教师适应新的课程教学要求。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
有低、中档的微机即可满足基本要求。强调
有基本的实验器材和科学基地,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的科学知识。
教学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理论知识、电子作品与平时表现。考试工具多采用计算机。电子作品制作考试时可以相互交流,但必须独立完成,且不应与他人雷同。可采用五级记分制。
主要对认知领域和操作领域进行评价。书面考试与上机考试相结合。考试时不准讨论。可采用五级记分制。
科学知识、原理、研究方法、实验技能的学习评价多以书面方式进行。要求独立作答,常采用百分记分制。
与其它学
科教育的
关系
在语文、数学、外语等其它学科的教学中,也要充分利用信息工具,渗透信息意识,注重信息技能的培养。这将成为未来信息技术教育的主流。
计算机在其它学科的教学中多起辅助作用,应用的广度与深度尚不够。
可渗透于所有学科的教学中。但常以理科课程形式,对科技知识与技能进行专门培养。
结论:(1)、20世纪50年代以来,计算机教育的发展经历了编程语言学习、应用程序学习、课件辅助学习等阶段,随着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价格的降低、应用的日益普及,和网络的全球风靡,在中小学再单纯强调计算机知识学习而轻视计算机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应用的各种能力的培养,已落后于信息时代的要求,必须向信息技术教育转化。(2)、科技教育始终是整个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点,信息技术教育与科技教育不是对立关系,不能因为强调信息技术教育而忽视其它方面的科技教育,而应该将二者结合,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渗透包括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在内的各种教育内容。看得更远些,未来的信息技术教育将更多地整合到各科教学中,单独开设信息技术教育专门课程的必要性会越来越少。就象现在的中小学没有必要专门开设收录机、电视机的操作使用课程一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与定位(第4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7731.html
信息技术教育
计算机教育
科技教育
在中小学
的定位
是中小学的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应作为必修课单独开设。在中小学列入毕业考试科目。
逐步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
英国将科技课与英语、数学并列为三大核心课程。我国在中小学已列入毕业考试科目。
教育目标
以培养信息素质和计算机与网络应用能力为核心。
以培养计算机知识与使用技能为核心。
以培养科技素质为核心。
教育内容
信息工具的认识;信息采集、加工、传输、表达的基本方法;运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开展各种专题项目的信息实践活动。
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程序设计;用计算机打字、画图、制表等方面的知识与技巧。
百科基础知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科学知识的应用技巧。
教学媒体
包括计算机、网络、印刷品、音像媒体在内的各种教学媒体,在学校、家庭、社会均可进行。
计算机、网络为主,多在专用计算机教室进行。
除计算机网络、音像媒体外,还可采用大自然中的实物与实验器材。
教学模式
项目活动式──以项目主题为中心,融合各类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演示式──讲解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与操作流程。
自主建构式──采用“支架式”、“抛锚式”、“随机进入式”等模式,自主完成意义与技能建构。
讲授式──讲授知识。
操练式──形成技能。
编程式──学会编程。
探究式──形成科研能力。
讲授式──掌握科学知识。
实验式──掌握科学方法,形成操作技能。
课程教材
课程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材分小学、初中、高中阶段,按城市、县(市)、农村不同地区,实行多纲多本与模块化课程结构。小学、初中、高中的课(学)时数一般为:不少于68、不少于68、70~148。上机时间不少于总学时的70%。
课程以计算机的基本原理、操作技术为主。教材分阶段按地区实行一纲多本与模块化课程结构,容许初高中内容交叉重复。小学、初中、高中的课(学)时数一般为:60以内、60、60以上。建议在小学四、五年级,初中一、二年级,高中一、二年级开设。
英国将物理、化学、生物、地球科学、天文学、信息技术、微电子学、环境科学、卫生教育等内容综合成“科学调查”、“生命”、“材料”、“物理”4个方面的教学目标。每个目标又分为10级。其中,5~7岁学1~3级(第一阶段),7~11岁学2~5级(第二阶段),11~14岁学3~7级(第三阶段),14~16岁学4~10级(第四阶段)。我国则采取分科教学的形式。
教学条件
有多媒体计算机,并与校园网或Internet相连,要求通过培训使教师适应新的课程教学要求。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
有低、中档的微机即可满足基本要求。强调
因地制宜、讲究实效的原则。要求通过岗前、岗中培训,使专任教师达到相应的学历标准。
有基本的实验器材和科学基地,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的科学知识。
教学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理论知识、电子作品与平时表现。考试工具多采用计算机。电子作品制作考试时可以相互交流,但必须独立完成,且不应与他人雷同。可采用五级记分制。
主要对认知领域和操作领域进行评价。书面考试与上机考试相结合。考试时不准讨论。可采用五级记分制。
科学知识、原理、研究方法、实验技能的学习评价多以书面方式进行。要求独立作答,常采用百分记分制。
与其它学
科教育的
关系
在语文、数学、外语等其它学科的教学中,也要充分利用信息工具,渗透信息意识,注重信息技能的培养。这将成为未来信息技术教育的主流。
计算机在其它学科的教学中多起辅助作用,应用的广度与深度尚不够。
可渗透于所有学科的教学中。但常以理科课程形式,对科技知识与技能进行专门培养。
结论:(1)、20世纪50年代以来,计算机教育的发展经历了编程语言学习、应用程序学习、课件辅助学习等阶段,随着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价格的降低、应用的日益普及,和网络的全球风靡,在中小学再单纯强调计算机知识学习而轻视计算机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应用的各种能力的培养,已落后于信息时代的要求,必须向信息技术教育转化。(2)、科技教育始终是整个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点,信息技术教育与科技教育不是对立关系,不能因为强调信息技术教育而忽视其它方面的科技教育,而应该将二者结合,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渗透包括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在内的各种教育内容。看得更远些,未来的信息技术教育将更多地整合到各科教学中,单独开设信息技术教育专门课程的必要性会越来越少。就象现在的中小学没有必要专门开设收录机、电视机的操作使用课程一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与定位(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