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雪地里的小画家》片断赏析之一
背景知识
《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一首融儿童情趣与科普知识为一体的儿童诗。
儿童诗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浓郁的儿童情趣。具有浓郁的儿童情趣是儿童诗有别于成人诗的最显著的艺术特征,这首诗的作者程宏明是一个成人,但他仍是站在儿童的立场去描写生活。
2、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为了与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方法相适应,这首诗就采用拟人的手法,运用形象的比喻,根据几种小动物踩在雪地上的脚印来介绍它们脚印的形状特征,因此这篇课文十分符合《语文新课标》第四条教材编写建议:“选文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3、具有优美的语言和流畅的韵律。这是由两方面的要求决定的;一是儿童诗语言的表达需要,即它必须是诗的语言;二是儿童诗还承担着语言训练的任务,即它必须规范、得体。《雪地里的小画家》文质优美,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
学情分析
1、这是一篇富有儿童情趣的朗朗上口的韵文,作者以生动活泼的儿童语言,讲述了一群小画家在雪地上画画的故事,学生一般比较喜欢读。
2、识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这篇课文中的生字大部分都是“高频字”,例如“啦、用、几、为、加”等字,学生在生活中可能都接触过,“认读障碍”不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防止“识字教学零起点”现象的发生,即预先假设所有学生都不认识这些字,要求所有学生统一经历教师设计的“识字步骤”。
3、在内容方面,由于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竹叶、梅花、枫叶、月牙”这些自然物学生虽然熟知,但与动物脚印之间的联系似乎还有一段思维的距离,因此教师应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加以启发引导。
教学理念
1、实现学问性知识向体验性知识的重心转移:新课程强调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教学实践,本课的教学就是要强调通过图画、表演、想像、朗读等多种形式增加学生体验的频度,加深学生体验的深度。尤其要强调让学生通过“朗读”这种语文形式加深理解和体验,让学生在朗读中,在与文本的直接接触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2、实现内容性知识向方法性知识的重心转移:“新课程标”明显提升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本课的教学志在让学生在尽情的朗读中体会“雪地里的小画家”的喜悦;通过“观察”等方法理解为何“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副画”;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了解动物冬眠情况和冬天更多的特点。后面的结果固然要紧,但“朗读、观察、讨论、查阅资料”等得出结果的方法和过程更是凸现在我们的教学视野之内。
3、实现学科性知识向综合性知识的重心转移:新课程标准倡导开展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体现为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和其它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本课的教学鼓励学生提出“真实”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收集资料,到大自然中观察,进行讨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11个生字以及“虫、目”这2个偏旁,会写“几、用、鱼”3个字,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鸡、小鸭、小狗、小马这四种动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状以及青蛙冬眠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在尽情的朗读中体会“雪地里的小画家”的喜悦;通过“观察”等方法理解为何“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副画”;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了解动物冬眠情况和冬天更多的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从内心喜欢这种朗朗上口的儿童文学作品,愿意主动背诵;向往冬天,有一种要发现冬天更多秘密的迫切愿望,渴望到大雪纷飞的冬天,到雪地上去尽情地嬉戏、玩耍。
教学精彩片段设计
一、两个识字教学片段比较。
(一)
师:学习小组请注意了,这里有11个字,每位同学在小组内“骄傲”地读
一读自己认识的字,要多读几遍,并且要读得响亮,让小组内的其它同学都能听清楚。
(生小组内学习)
师:谁来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一读自己认识的字。
生:(上台带领大家读)
师:(生欲下)你是老师,你不抽查一下吗?
生:(抽查)
师:你是老师,学生读好了,你不评价一下吗?
生:(抽查并评价)
师:这么多字你们都认识了?我们没学过啊,你们是怎么认识的?
生:我在KLOK里看到过这个“啦”。
生:我在爸爸吃的“洋参丸”里看到过这个“参”字。
生:我在背古诗的时候看到过“梅”字。
师:哪首诗?
生:“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
师:是啊,我们在生活中时时处处可以识字。
师:还有哪些同学,其中一些字不认识,请站起来。
(有个别学生学生站起来)
生:我发现所有的学习小组,都有同学全认识这些字,那么请学习小组内的同学相互帮助来识字。
生:(小组内学习)
(二)
师:同学们,《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一首非常有趣的儿童诗,你们是希望老师一句一句教你们读呢?还是自己把它读会。
生:自己读。
师:老师非常欣赏你们的选择,你们自己试着读读看。
生:(自己读)
师:在读的过程中,同学们一定碰到了“生字宝宝”,谁到黑板上来,把“生字宝宝”画出来?
生:(到黑板上画)
师:大家都有自己的生字宝宝,怎么办呢?
生:可以读一读拼音。
师:借助拼音识字是个好办法,还有其它的办法吗?
生:可以问自己的同桌。
生:可以问老师。
师:老师要强调,当自己确实没有办法时,可以及时请教别人。但老师不喜欢,自己一点也不努力,马上就去麻烦别人。
……
师:下面同学们就以自己的方法去认识这些“生字宝宝”吧!
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字)
师:刚才很多同学在自己不认识的生字宝宝下面划了线,现在如果认识了,就请上来把这条线给擦去。
师:既然都认识了,我就请一位同学读读这首儿童诗。
(指名读)
师:我还是不相信你们都会读(表情夸张),因为读整篇课文容易,读不出的字可以顺下去读。
师:这些词语谁会读。(老师把诗中的有些字擦去,剩下了一些词语和短句:下雪啦梅花几步青蛙为什么参加睡着)
(指名读)
师:如果谁能认得这些单个的字,那真叫有本事了。(老师把词语中的有些字擦去,留下单个的字:啦梅几蛙参加睡)
(指名读)
师:我不得不佩服你们,你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认识了这么多“字”朋友。但是你们谁又能为这几个字找朋友呢?
(老师和学生玩起了“一字开花”游戏,例如让学生给“参”这个“花心”组词:“参加”、“参谋”等,学生每组一个词,老师就增加一个花瓣。
评析:
学生在学习生字时起点是不一样的,同样是学习《雪地里的小画家》这篇课文,甲同学面对的可能是生字表中列举的11个生字,乙同学面对的可能只有5个生字,因为其余他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已经认识了,而丙同学可能面对的是15个生字,因为有些字虽然已经学过,但他已经忘记了。第一个识字教学片段承认这种差异的存在,甚至巧妙的利用这种差异,让学生互助识字,课堂识字效率就比较高,至于教师追问学生“为什么这些字没教过你却已经认识了?”志在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法、多种途径识字,例如看招牌识字,剪报识字等。
但是,第一个识字教学片段有一个明显的不足,即注重了识字的结果,却淡化了识字的过程,淡化了识字方法的指导,学生的识字主要以“听读”的方式实现的。而第二个识字教学片段在识字方法的指导上就比较注重,那种教学程序让学生意识到可以通过“读拼音、问同桌、请教自己信得过的朋友、听读、查生字表、查认字表、猜一猜”等多种方式来认识“生字宝宝”。而且,第二个识字教学片段在识字目标达成情况的检验上也比较落实,即让学生识读单个的字,因为对字真正的认识应该是脱离具体语言情境的。
总之,识字教学的方法有很多,前面两个例子都是集中识字,有的老师要采用分散识字也当然可以;识字的程度也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来定,不能一概而论,具体情况应具体对待。
二、一个阅读教学片段及变式
师:同学们,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
生:老师,小鸡、小鸭、小狗、小马为什么会画画呢?
师:哎,这倒是个问题,但老师不回答。我要先看看大家课外收集的动物脚印。(老师在几天前就布置了一项有趣的作业,将小动物的脚涂上墨汁,把它们的脚印印在白纸上。)
生:老师,这是我收集的小鸡的脚印。
师:谁能看着这个脚印说一句很美的话。
生:小鸡踩出来的脚印很有趣。
生:小鸡的脚印很可爱。
师:谁还能在这句话中加一个“像”字。
生:小鸡的脚印像竹叶。
……
生:老师,这是我收集的小狗的脚印。
师:谁继续用一句话描述这副画。
生:小狗的脚印像梅花。
生:小狗在白纸上踩了一朵梅花。
(继续用语言描述其它动物的脚印)
师:听说有同学把自己的手印、脚印也印在了纸上,让我们看看好吗?
生展示(学生笑)
师:你用手、脚画画的时候开心吗?(生答开心,笑)同学们别笑,真有画家有手画画呢,那叫指画。
师:对了,刚才你提了一个什么问题?(面向刚 《15、《雪地里的小画家》片断赏析之一》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8607.html
《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一首融儿童情趣与科普知识为一体的儿童诗。
儿童诗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浓郁的儿童情趣。具有浓郁的儿童情趣是儿童诗有别于成人诗的最显著的艺术特征,这首诗的作者程宏明是一个成人,但他仍是站在儿童的立场去描写生活。
2、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为了与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方法相适应,这首诗就采用拟人的手法,运用形象的比喻,根据几种小动物踩在雪地上的脚印来介绍它们脚印的形状特征,因此这篇课文十分符合《语文新课标》第四条教材编写建议:“选文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3、具有优美的语言和流畅的韵律。这是由两方面的要求决定的;一是儿童诗语言的表达需要,即它必须是诗的语言;二是儿童诗还承担着语言训练的任务,即它必须规范、得体。《雪地里的小画家》文质优美,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
学情分析
1、这是一篇富有儿童情趣的朗朗上口的韵文,作者以生动活泼的儿童语言,讲述了一群小画家在雪地上画画的故事,学生一般比较喜欢读。
2、识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这篇课文中的生字大部分都是“高频字”,例如“啦、用、几、为、加”等字,学生在生活中可能都接触过,“认读障碍”不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防止“识字教学零起点”现象的发生,即预先假设所有学生都不认识这些字,要求所有学生统一经历教师设计的“识字步骤”。
3、在内容方面,由于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竹叶、梅花、枫叶、月牙”这些自然物学生虽然熟知,但与动物脚印之间的联系似乎还有一段思维的距离,因此教师应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加以启发引导。
教学理念
1、实现学问性知识向体验性知识的重心转移:新课程强调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教学实践,本课的教学就是要强调通过图画、表演、想像、朗读等多种形式增加学生体验的频度,加深学生体验的深度。尤其要强调让学生通过“朗读”这种语文形式加深理解和体验,让学生在朗读中,在与文本的直接接触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2、实现内容性知识向方法性知识的重心转移:“新课程标”明显提升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本课的教学志在让学生在尽情的朗读中体会“雪地里的小画家”的喜悦;通过“观察”等方法理解为何“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副画”;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了解动物冬眠情况和冬天更多的特点。后面的结果固然要紧,但“朗读、观察、讨论、查阅资料”等得出结果的方法和过程更是凸现在我们的教学视野之内。
3、实现学科性知识向综合性知识的重心转移:新课程标准倡导开展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体现为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和其它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本课的教学鼓励学生提出“真实”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收集资料,到大自然中观察,进行讨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11个生字以及“虫、目”这2个偏旁,会写“几、用、鱼”3个字,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鸡、小鸭、小狗、小马这四种动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状以及青蛙冬眠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在尽情的朗读中体会“雪地里的小画家”的喜悦;通过“观察”等方法理解为何“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副画”;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了解动物冬眠情况和冬天更多的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从内心喜欢这种朗朗上口的儿童文学作品,愿意主动背诵;向往冬天,有一种要发现冬天更多秘密的迫切愿望,渴望到大雪纷飞的冬天,到雪地上去尽情地嬉戏、玩耍。
教学精彩片段设计
一、两个识字教学片段比较。
(一)
师:学习小组请注意了,这里有11个字,每位同学在小组内“骄傲”地读
一读自己认识的字,要多读几遍,并且要读得响亮,让小组内的其它同学都能听清楚。
(生小组内学习)
师:谁来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一读自己认识的字。
生:(上台带领大家读)
师:(生欲下)你是老师,你不抽查一下吗?
生:(抽查)
师:你是老师,学生读好了,你不评价一下吗?
生:(抽查并评价)
师:这么多字你们都认识了?我们没学过啊,你们是怎么认识的?
生:我在KLOK里看到过这个“啦”。
生:我在爸爸吃的“洋参丸”里看到过这个“参”字。
生:我在背古诗的时候看到过“梅”字。
师:哪首诗?
生:“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
师:是啊,我们在生活中时时处处可以识字。
师:还有哪些同学,其中一些字不认识,请站起来。
(有个别学生学生站起来)
生:我发现所有的学习小组,都有同学全认识这些字,那么请学习小组内的同学相互帮助来识字。
生:(小组内学习)
(二)
师:同学们,《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一首非常有趣的儿童诗,你们是希望老师一句一句教你们读呢?还是自己把它读会。
生:自己读。
师:老师非常欣赏你们的选择,你们自己试着读读看。
生:(自己读)
师:在读的过程中,同学们一定碰到了“生字宝宝”,谁到黑板上来,把“生字宝宝”画出来?
生:(到黑板上画)
师:大家都有自己的生字宝宝,怎么办呢?
生:可以读一读拼音。
师:借助拼音识字是个好办法,还有其它的办法吗?
生:可以问自己的同桌。
生:可以问老师。
师:老师要强调,当自己确实没有办法时,可以及时请教别人。但老师不喜欢,自己一点也不努力,马上就去麻烦别人。
……
师:下面同学们就以自己的方法去认识这些“生字宝宝”吧!
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字)
师:刚才很多同学在自己不认识的生字宝宝下面划了线,现在如果认识了,就请上来把这条线给擦去。
师:既然都认识了,我就请一位同学读读这首儿童诗。
(指名读)
师:我还是不相信你们都会读(表情夸张),因为读整篇课文容易,读不出的字可以顺下去读。
师:这些词语谁会读。(老师把诗中的有些字擦去,剩下了一些词语和短句:下雪啦梅花几步青蛙为什么参加睡着)
(指名读)
师:如果谁能认得这些单个的字,那真叫有本事了。(老师把词语中的有些字擦去,留下单个的字:啦梅几蛙参加睡)
(指名读)
师:我不得不佩服你们,你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认识了这么多“字”朋友。但是你们谁又能为这几个字找朋友呢?
(老师和学生玩起了“一字开花”游戏,例如让学生给“参”这个“花心”组词:“参加”、“参谋”等,学生每组一个词,老师就增加一个花瓣。
评析:
学生在学习生字时起点是不一样的,同样是学习《雪地里的小画家》这篇课文,甲同学面对的可能是生字表中列举的11个生字,乙同学面对的可能只有5个生字,因为其余他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已经认识了,而丙同学可能面对的是15个生字,因为有些字虽然已经学过,但他已经忘记了。第一个识字教学片段承认这种差异的存在,甚至巧妙的利用这种差异,让学生互助识字,课堂识字效率就比较高,至于教师追问学生“为什么这些字没教过你却已经认识了?”志在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法、多种途径识字,例如看招牌识字,剪报识字等。
但是,第一个识字教学片段有一个明显的不足,即注重了识字的结果,却淡化了识字的过程,淡化了识字方法的指导,学生的识字主要以“听读”的方式实现的。而第二个识字教学片段在识字方法的指导上就比较注重,那种教学程序让学生意识到可以通过“读拼音、问同桌、请教自己信得过的朋友、听读、查生字表、查认字表、猜一猜”等多种方式来认识“生字宝宝”。而且,第二个识字教学片段在识字目标达成情况的检验上也比较落实,即让学生识读单个的字,因为对字真正的认识应该是脱离具体语言情境的。
总之,识字教学的方法有很多,前面两个例子都是集中识字,有的老师要采用分散识字也当然可以;识字的程度也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来定,不能一概而论,具体情况应具体对待。
二、一个阅读教学片段及变式
师:同学们,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
生:老师,小鸡、小鸭、小狗、小马为什么会画画呢?
师:哎,这倒是个问题,但老师不回答。我要先看看大家课外收集的动物脚印。(老师在几天前就布置了一项有趣的作业,将小动物的脚涂上墨汁,把它们的脚印印在白纸上。)
生:老师,这是我收集的小鸡的脚印。
师:谁能看着这个脚印说一句很美的话。
生:小鸡踩出来的脚印很有趣。
生:小鸡的脚印很可爱。
师:谁还能在这句话中加一个“像”字。
生:小鸡的脚印像竹叶。
……
生:老师,这是我收集的小狗的脚印。
师:谁继续用一句话描述这副画。
生:小狗的脚印像梅花。
生:小狗在白纸上踩了一朵梅花。
(继续用语言描述其它动物的脚印)
师:听说有同学把自己的手印、脚印也印在了纸上,让我们看看好吗?
生展示(学生笑)
师:你用手、脚画画的时候开心吗?(生答开心,笑)同学们别笑,真有画家有手画画呢,那叫指画。
师:对了,刚才你提了一个什么问题?(面向刚 《15、《雪地里的小画家》片断赏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