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师中心稿)
教学目的
一、体会本文围绕中心,内容高度概括、语言精确、结构严谨的特点,学习悼词的写法。
二、了解马克思对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伟大功绩,学习马克思坚定、无私地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崇高精神。
教学设想
一、本文围绕中心,层层推进,言简意赅,是议论文阅读训练的好教材,可以导读为主,设计一些练习,只对重点、难点作适当讲授。
二、本文以议论为主,兼有记叙和抒情的悼词,在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对重要段落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章中强烈的情感。
教学时数 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解题,讲读第一、第二部分。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马克思与恩格斯的革命友谊;
3.马克思的逝世。
以上内容详见《教学参考资料》“补充材料”。
二、指导阅读“预习提示”,然后让学生默读全文,要求按悼词要点,述其哀、赞其功、颂其德,把课文划分为三大部分。
三、讲读第一部分(第一~二自然段)。
导读设计:要求学生研读第一、二两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依次抽出第一自然段中下列词语:“下午两点三刻”,“最”、“还”、“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同时依次撤换第一、二两自然段中的下列词语:第一自然段中的“停止思想”,换成“的心脏停止跳动”,第二自然段中的第二个“对于”换成“和”,“不可估量”换成“巨大”,“空白”换成“严重情况”。抄在小黑板上(或用幻灯片)出示给学生,要求学生对照课文,仔细思考,逐一说明删去的词语为什么不能删去?用来替代的词语为什么不能替代?
参考答案:
“下午两点三刻”:写明具体时刻,表明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整个世界的非同寻常的影响,是一个令人万分悲痛、永志不忘的时刻。
“最”:选用这个程度副词,突出了马克思在思想界的无与伦比的地位和作用。
“还”:流露出未能在马克思临终时陪伴在他身边的无限惋惜和遗憾的感情。
“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破折号表示补充说明)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无限依恋和对于马克思逝世所引起的感情上的矛盾与深重的悲痛;同时也表明了马克思遗容的安详。
第一自然段中不用“心脏停止跳动”,而用“停止思想”,这不单是一般的因感情上的需要而用的“讳饰”的手法,而是为了突出马克思的伟大,因为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的逝世,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失去了一个最睿智的、最重要的阶级的头脑。
第二自然段不用“和”,而并列用两个“对于”,从在无产阶级实际斗争中的领导作用和研究社会科学的成就两个方面突出了马克思的杰出贡献;同时,表明了从两个方面总领起后文的内容。不用“巨大”,而用“不可估量”(无法估计和衡量),因为后者程度最高,强调了马克思逝世的损失之大,同时也赞扬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指导革命的伟大作用。不用“严重情况”,而用“空白”,因为前者语意含糊,而后者则说明了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地位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这是对马克思最确切、最富概括性的评价。
第二自然段两句话总领起后文对马克思无与伦比的丰功伟绩和卓绝的斗争精神的赞颂,突出了全文论述的中心,连同第一自然段,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的无比沉痛和悲哀的感情。
板书:述其哀
指导朗读第一部分:要求体会文章用词的精确,深沉的哀悼情调。语速:低沉、缓慢。先由学生各自朗读,然后指名朗读,酌情指导。
四、讲读第二部分第一层次(第三~六自然段)。
导读设计:
研读第三~六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个“规律”“即”“事实”,对不对?为什么?为什么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
2.“不仅如此”的“此”指代什么?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里的“还”起了什么作用?发现这个“特殊的运动规律”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3.“两个发现”指代什么?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两个发现”与“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
参考答案:
1.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个“规律”不仅仅指“事实”,因为“即”不仅管到“事实”,而且管到由“事实”导引出的结论。
这里的“事实”是指“吃、喝、穿、住”与“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谁是“首先”,谁是“然后”的客观顺序,它规定了物质与精神谁是第一性的,谁是第二性的。即如果没有农民种地,工人盖房、织布,人们就根本无法进行学习和从事政治、宗教等活动。“所以”标明由这个“简单事实”导引出以下的结论:要解决“吃、喝、穿、住”,首先就要进行“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在这个生产中,人们就要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这个生产关系标志着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就是“基础”。“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都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不仅是指“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而且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这个顺序在过去却是“做得相反”的。
2.“不仅如此”的“此”指代“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个“还”在这儿表明围绕马克思的丰功伟绩这个中心,把文章的意思又向前推进了一步:由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这就是剩余价值(见注)规律。这个特殊规律的发现让那些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的经济学家(他们看不清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和社会主义批评家们(他们诅咒资本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一下子“豁然开朗”了。这一鲜明的对比,说明了马克思这一发现有着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3.“两个发现”是指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两个发现”与“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是“点”与“面”和“详”与“略”的关系。这里“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很多”,而且“都不是肤浅”的,都有“独到的发现”,表明马克思作为一位科学家研究的领域之广、成绩之大,与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相呼应。
小结:三个段落,围绕马克思的科学理论环环紧扣,层层推进,高度精确地概括了这个方面的丰功伟绩。
板书:赞其功(一)
指导学生朗读第二部分第一层,理解其内容的丰富、深刻地体会其语言的概括和精当。
五、布置作业。
1.表情朗读练习二中的五个句子,并按要求解答1、2、3小题。
2.在课本上完成练习四。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复习前课内容,讲读第二部分第二层和第三部分,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前课内容。
1.提问: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在理论上有哪些伟大建树?
2.检查作业。
二、讲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第六~七自然段)。
导读设计:研读第六~七段,完成下列练习。
1.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其中“这”指代什么?“主要的”究竟指什么?
2.“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个过渡句作用是承上?启下?既承上又启下?为什么?
3.第七段第二句中的判断谓语“是”的主语是什么?宾语是什么?这一句中“第一次”说明了什么?为什么?
4.马克思的科学理论与他的革命实践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参考答案:
1.“这”指代马克思的“两个发现”和“他研究的每个领域”的“独到的发现”。但这“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还是指“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也就是说,对比马克思伟大的理论创造,他有着更为光辉的革命实践。这里的“主要的”、“首先”,表明对马克思的功绩的表述再次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2.这个过渡句是既承上又启下。“承上”是说:由于马克思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他追求科学“在历史上的推动作用”,致力于科学的“实际应用”,表明他从事科学研究的崇高目的就是为了指导革命实践,所以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但这句话又是下文的论题,即他的光辉的革命实践的事实更印证着他对待科学的严肃态度和执着的追求,证明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3.“是”的主语是“使命”,宾语是两个“参加……事业”(动宾短语)。“第一次”表明马克思亲身参加的伟大的革命实践,同他的理论创造一样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这是因为马克思不仅“热烈”地向群众宣传自己的科学理论(办、编小册子),而且“顽强”地领导着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最后“卓有成效”地创立了“伟士的国际工人协会”引导无产阶级以战斗的风貌第第一次登上了国际政治斗争的舞台,使无产阶级从自发斗争的阶级进步到自为的阶级。
4马克思之所以能创立科学的革命理论,正是由于他卓有成效地参加了亿万奴隶摧毁旧世界和创立新世界的伟大革命实践。革命实践是创立理论的基础。伟大的革命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和推动着伟大的革命实践。所以,马克思首先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又是同样伟大的科学家。
板书:赞其功(二)
三、讲读第三部分(第八~九自然段)。
导读设计:研读八~九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
1.“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其中“这样”指代什么?两个“最”体现在什么地方?马克思对此抱什么态度?说明了什么?
2.马克思逝世,“整个欧洲和美洲……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师中心稿)》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9054.html
一、体会本文围绕中心,内容高度概括、语言精确、结构严谨的特点,学习悼词的写法。
二、了解马克思对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伟大功绩,学习马克思坚定、无私地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崇高精神。
教学设想
一、本文围绕中心,层层推进,言简意赅,是议论文阅读训练的好教材,可以导读为主,设计一些练习,只对重点、难点作适当讲授。
二、本文以议论为主,兼有记叙和抒情的悼词,在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对重要段落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章中强烈的情感。
教学时数 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解题,讲读第一、第二部分。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马克思与恩格斯的革命友谊;
3.马克思的逝世。
以上内容详见《教学参考资料》“补充材料”。
二、指导阅读“预习提示”,然后让学生默读全文,要求按悼词要点,述其哀、赞其功、颂其德,把课文划分为三大部分。
三、讲读第一部分(第一~二自然段)。
导读设计:要求学生研读第一、二两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依次抽出第一自然段中下列词语:“下午两点三刻”,“最”、“还”、“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同时依次撤换第一、二两自然段中的下列词语:第一自然段中的“停止思想”,换成“的心脏停止跳动”,第二自然段中的第二个“对于”换成“和”,“不可估量”换成“巨大”,“空白”换成“严重情况”。抄在小黑板上(或用幻灯片)出示给学生,要求学生对照课文,仔细思考,逐一说明删去的词语为什么不能删去?用来替代的词语为什么不能替代?
参考答案:
“下午两点三刻”:写明具体时刻,表明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整个世界的非同寻常的影响,是一个令人万分悲痛、永志不忘的时刻。
“最”:选用这个程度副词,突出了马克思在思想界的无与伦比的地位和作用。
“还”:流露出未能在马克思临终时陪伴在他身边的无限惋惜和遗憾的感情。
“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破折号表示补充说明)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无限依恋和对于马克思逝世所引起的感情上的矛盾与深重的悲痛;同时也表明了马克思遗容的安详。
第一自然段中不用“心脏停止跳动”,而用“停止思想”,这不单是一般的因感情上的需要而用的“讳饰”的手法,而是为了突出马克思的伟大,因为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的逝世,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失去了一个最睿智的、最重要的阶级的头脑。
第二自然段不用“和”,而并列用两个“对于”,从在无产阶级实际斗争中的领导作用和研究社会科学的成就两个方面突出了马克思的杰出贡献;同时,表明了从两个方面总领起后文的内容。不用“巨大”,而用“不可估量”(无法估计和衡量),因为后者程度最高,强调了马克思逝世的损失之大,同时也赞扬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指导革命的伟大作用。不用“严重情况”,而用“空白”,因为前者语意含糊,而后者则说明了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地位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这是对马克思最确切、最富概括性的评价。
第二自然段两句话总领起后文对马克思无与伦比的丰功伟绩和卓绝的斗争精神的赞颂,突出了全文论述的中心,连同第一自然段,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的无比沉痛和悲哀的感情。
板书:述其哀
指导朗读第一部分:要求体会文章用词的精确,深沉的哀悼情调。语速:低沉、缓慢。先由学生各自朗读,然后指名朗读,酌情指导。
四、讲读第二部分第一层次(第三~六自然段)。
导读设计:
研读第三~六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个“规律”“即”“事实”,对不对?为什么?为什么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
2.“不仅如此”的“此”指代什么?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里的“还”起了什么作用?发现这个“特殊的运动规律”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3.“两个发现”指代什么?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两个发现”与“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
参考答案:
1.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个“规律”不仅仅指“事实”,因为“即”不仅管到“事实”,而且管到由“事实”导引出的结论。
这里的“事实”是指“吃、喝、穿、住”与“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谁是“首先”,谁是“然后”的客观顺序,它规定了物质与精神谁是第一性的,谁是第二性的。即如果没有农民种地,工人盖房、织布,人们就根本无法进行学习和从事政治、宗教等活动。“所以”标明由这个“简单事实”导引出以下的结论:要解决“吃、喝、穿、住”,首先就要进行“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在这个生产中,人们就要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这个生产关系标志着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就是“基础”。“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都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不仅是指“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而且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这个顺序在过去却是“做得相反”的。
2.“不仅如此”的“此”指代“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个“还”在这儿表明围绕马克思的丰功伟绩这个中心,把文章的意思又向前推进了一步:由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这就是剩余价值(见注)规律。这个特殊规律的发现让那些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的经济学家(他们看不清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和社会主义批评家们(他们诅咒资本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一下子“豁然开朗”了。这一鲜明的对比,说明了马克思这一发现有着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3.“两个发现”是指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两个发现”与“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是“点”与“面”和“详”与“略”的关系。这里“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很多”,而且“都不是肤浅”的,都有“独到的发现”,表明马克思作为一位科学家研究的领域之广、成绩之大,与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相呼应。
小结:三个段落,围绕马克思的科学理论环环紧扣,层层推进,高度精确地概括了这个方面的丰功伟绩。
板书:赞其功(一)
指导学生朗读第二部分第一层,理解其内容的丰富、深刻地体会其语言的概括和精当。
五、布置作业。
1.表情朗读练习二中的五个句子,并按要求解答1、2、3小题。
2.在课本上完成练习四。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复习前课内容,讲读第二部分第二层和第三部分,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前课内容。
1.提问: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在理论上有哪些伟大建树?
2.检查作业。
二、讲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第六~七自然段)。
导读设计:研读第六~七段,完成下列练习。
1.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其中“这”指代什么?“主要的”究竟指什么?
2.“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个过渡句作用是承上?启下?既承上又启下?为什么?
3.第七段第二句中的判断谓语“是”的主语是什么?宾语是什么?这一句中“第一次”说明了什么?为什么?
4.马克思的科学理论与他的革命实践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参考答案:
1.“这”指代马克思的“两个发现”和“他研究的每个领域”的“独到的发现”。但这“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还是指“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也就是说,对比马克思伟大的理论创造,他有着更为光辉的革命实践。这里的“主要的”、“首先”,表明对马克思的功绩的表述再次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2.这个过渡句是既承上又启下。“承上”是说:由于马克思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他追求科学“在历史上的推动作用”,致力于科学的“实际应用”,表明他从事科学研究的崇高目的就是为了指导革命实践,所以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但这句话又是下文的论题,即他的光辉的革命实践的事实更印证着他对待科学的严肃态度和执着的追求,证明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3.“是”的主语是“使命”,宾语是两个“参加……事业”(动宾短语)。“第一次”表明马克思亲身参加的伟大的革命实践,同他的理论创造一样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这是因为马克思不仅“热烈”地向群众宣传自己的科学理论(办、编小册子),而且“顽强”地领导着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最后“卓有成效”地创立了“伟士的国际工人协会”引导无产阶级以战斗的风貌第第一次登上了国际政治斗争的舞台,使无产阶级从自发斗争的阶级进步到自为的阶级。
4马克思之所以能创立科学的革命理论,正是由于他卓有成效地参加了亿万奴隶摧毁旧世界和创立新世界的伟大革命实践。革命实践是创立理论的基础。伟大的革命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和推动着伟大的革命实践。所以,马克思首先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又是同样伟大的科学家。
板书:赞其功(二)
三、讲读第三部分(第八~九自然段)。
导读设计:研读八~九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
1.“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其中“这样”指代什么?两个“最”体现在什么地方?马克思对此抱什么态度?说明了什么?
2.马克思逝世,“整个欧洲和美洲……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师中心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