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刚大篷车”及其践行的理念
也是齐鲁晚报如何办得更好的研讨会,齐鲁晚报的读者群体以市民百姓为主,新闻报道上更关注民生社会新闻。由于报纸定位和工作特点,记者编辑经常与基层百姓打交道,但限于自身水平等多种因素,仍然存在着作风不扎实、文风不清新等的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浅、偏、短。
所谓浅就是跑得浅,想得浅,追求浅。这与齐鲁晚报目前的状况有一定关系,比如,人少版多、队伍年轻、工作节奏快,写稿做版有时求量不求质,考虑问题不够全面,新闻报道联系社会现实不够等。
所谓偏就是线索偏,话题偏,眼界窄的问题。偏于依赖现有信息来源,轻主动发现新闻;偏于放大拉长,轻于做短做精;偏于发现问题,轻解决问题;偏于负面报道,轻于正面引导;偏于情绪表达,轻于理性客观;偏于刺激火爆,轻于温情感动;偏于个人喜好,轻于读者感受。
所谓短就是见识短,落笔短。对社会认知不全,对社情民意没有深入了解,做报道有时貌似新闻却并无新闻,自认为是新闻,读者不认为是新闻。
我们搞好“走转改”活动,就要结合都市报的特点,对记者编辑身上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走基层、深入实际,实际上是向人民大众学习、向社会学习、向生活学习的过程,也是新闻工作者服务大众、服务社会、服务读者的过程。结合“走转改”活动,提高对活动意义的认识,联系自身实际,才能真正解决我们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为使“走转改”活动深入开展,不走过场,下一步齐鲁晚报将通过加大设立社区联系点、轮流下站、考核引导等多种规章制度,鼓励大家沉下心来做新闻,放下架子蹲基层,敞开心扉与群众交朋友。
现在,我们又在济南市各区县设立“张刚大篷车记者流动站”,在100个社区成立“张刚大篷车社区共建联系点”,将进一步提升活动内容与形式。同时,还要将“张刚大篷车”这种新闻服务经验,向全省十七个地市推广。
“张刚大篷车社区共建联系点”在省城济南无影潭社区揭牌后,齐鲁晚报从总部到地方,每个部门都确定了基层联系点,从编委会领导到部门主任,再到编辑记者,每个人都要走下去,听实话、办实事。同时,每个部门的联系点和具体计划都在内刊《两报人》上公示,接受监督并纳入相关考核中。
走基层是齐鲁晚报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从新记者的入职培训到记者的业务锻炼,从中层干部的挂职交流到编委会领导考核,走基层必不可少。
每年,齐鲁晚报入职的新记者分配到各记者站驻站工作,时间为3个月。今年9月份,齐鲁晚报组织2011届17名新记者深入济南、青岛、临沂、泰安等地,对长途汽车站、高速公路收费站、日照港等一线基层深入采访,撰写了一批反映基层一线工人工作状态的稿件,同时也提高了新记者的业务素质,有利于培养他们扎实的工作作风。
齐鲁晚报总部记者定期分批到各记者站锻炼。每月,总部都有记者下站工作,时间都在3个月以上,有的长达一年。目前,齐鲁晚报时政新闻中心、经济新闻中心、机动新闻中心、济南新闻中心等部门共有55名记者下站锻炼。
齐鲁晚报中层干部定期到基层交流,时间一般都在一年以上,有的常年在基层工作。目前,齐鲁晚报在各记者站基本上有2到3名中层干部驻站工作。他们经常和记者一起深入基层进行新闻采访报道。
齐鲁晚报还在新闻考核评价体系上向调查周期长、采访比较艰苦的报道倾斜。每个部门主任可以就记者在“走转改”活动所写的较好的新闻稿件,报分管领导,经总编辑认定给予较高奖励。
为鼓励记者多去基层采访,多写现场稿件,多写反映基层群众工作生活的稿件,齐鲁晚报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新闻大赛,鼓励记者转作风、改文风。齐鲁晚报“每月短消息大赛”要求的标准,就是“导语鲜活,叙事直截了当,文字简洁明快,体裁新颖有特色,800字以内”,评奖标准中对基层采访和记者作风、文风进行了明确的要求,大大鼓舞了记者去基层采访、去现场采访的热情,在一线中发掘了不少好新闻。
目前,齐鲁晚报从总部到地方,每个部门均已确定基层联系点,从编委会成员、部门主任到编辑记者,人人都要深入联系点听民生、访民情,为群众服务。从新闻策划到部门管理、人才培养等,全面建立起符合齐鲁晚报特色的“走转改”机制 《“张刚大篷车”及其践行的理念(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9359.html
所谓浅就是跑得浅,想得浅,追求浅。这与齐鲁晚报目前的状况有一定关系,比如,人少版多、队伍年轻、工作节奏快,写稿做版有时求量不求质,考虑问题不够全面,新闻报道联系社会现实不够等。
所谓偏就是线索偏,话题偏,眼界窄的问题。偏于依赖现有信息来源,轻主动发现新闻;偏于放大拉长,轻于做短做精;偏于发现问题,轻解决问题;偏于负面报道,轻于正面引导;偏于情绪表达,轻于理性客观;偏于刺激火爆,轻于温情感动;偏于个人喜好,轻于读者感受。
所谓短就是见识短,落笔短。对社会认知不全,对社情民意没有深入了解,做报道有时貌似新闻却并无新闻,自认为是新闻,读者不认为是新闻。
我们搞好“走转改”活动,就要结合都市报的特点,对记者编辑身上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走基层、深入实际,实际上是向人民大众学习、向社会学习、向生活学习的过程,也是新闻工作者服务大众、服务社会、服务读者的过程。结合“走转改”活动,提高对活动意义的认识,联系自身实际,才能真正解决我们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为使“走转改”活动深入开展,不走过场,下一步齐鲁晚报将通过加大设立社区联系点、轮流下站、考核引导等多种规章制度,鼓励大家沉下心来做新闻,放下架子蹲基层,敞开心扉与群众交朋友。
现在,我们又在济南市各区县设立“张刚大篷车记者流动站”,在100个社区成立“张刚大篷车社区共建联系点”,将进一步提升活动内容与形式。同时,还要将“张刚大篷车”这种新闻服务经验,向全省十七个地市推广。
“张刚大篷车社区共建联系点”在省城济南无影潭社区揭牌后,齐鲁晚报从总部到地方,每个部门都确定了基层联系点,从编委会领导到部门主任,再到编辑记者,每个人都要走下去,听实话、办实事。同时,每个部门的联系点和具体计划都在内刊《两报人》上公示,接受监督并纳入相关考核中。
走基层是齐鲁晚报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从新记者的入职培训到记者的业务锻炼,从中层干部的挂职交流到编委会领导考核,走基层必不可少。
每年,齐鲁晚报入职的新记者分配到各记者站驻站工作,时间为3个月。今年9月份,齐鲁晚报组织2011届17名新记者深入济南、青岛、临沂、泰安等地,对长途汽车站、高速公路收费站、日照港等一线基层深入采访,撰写了一批反映基层一线工人工作状态的稿件,同时也提高了新记者的业务素质,有利于培养他们扎实的工作作风。
齐鲁晚报总部记者定期分批到各记者站锻炼。每月,总部都有记者下站工作,时间都在3个月以上,有的长达一年。目前,齐鲁晚报时政新闻中心、经济新闻中心、机动新闻中心、济南新闻中心等部门共有55名记者下站锻炼。
齐鲁晚报中层干部定期到基层交流,时间一般都在一年以上,有的常年在基层工作。目前,齐鲁晚报在各记者站基本上有2到3名中层干部驻站工作。他们经常和记者一起深入基层进行新闻采访报道。
齐鲁晚报还在新闻考核评价体系上向调查周期长、采访比较艰苦的报道倾斜。每个部门主任可以就记者在“走转改”活动所写的较好的新闻稿件,报分管领导,经总编辑认定给予较高奖励。
为鼓励记者多去基层采访,多写现场稿件,多写反映基层群众工作生活的稿件,齐鲁晚报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新闻大赛,鼓励记者转作风、改文风。齐鲁晚报“每月短消息大赛”要求的标准,就是“导语鲜活,叙事直截了当,文字简洁明快,体裁新颖有特色,800字以内”,评奖标准中对基层采访和记者作风、文风进行了明确的要求,大大鼓舞了记者去基层采访、去现场采访的热情,在一线中发掘了不少好新闻。
目前,齐鲁晚报从总部到地方,每个部门均已确定基层联系点,从编委会成员、部门主任到编辑记者,人人都要深入联系点听民生、访民情,为群众服务。从新闻策划到部门管理、人才培养等,全面建立起符合齐鲁晚报特色的“走转改”机制 《“张刚大篷车”及其践行的理念(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