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刚大篷车”及其践行的理念
“张刚大篷车”及其践行的理念
张刚工作室这些年来是如何深入社区服务居民百姓的?在落实中央和山东省委宣传部“走转改”活动的过程中,“张刚大篷车”及齐鲁晚报有哪些经验和做法?
办给百姓的报纸才有根,融入百姓的记者才有家
张刚同志从2000年进报社以来,一直坚持在新闻一线采访,长年致力于社区新闻报道。刚开始的时候他也是有抵触情绪的,感觉跑的是小胡同,接触的是老大妈,写的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怕跑不出成绩,但齐鲁晚报编委会经常鼓励他:报纸是办给百姓的报纸,不到百姓身边,怎么能知道百姓的所需所求?只有扑下身子,踏踏实实和百姓打成一片,才能了解基层了解社会,才能更好地为百姓服务。报纸是百姓的报纸,才有根;记者只有融入到百姓中去,才有家。
让年轻记者深入基层,必须给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早在2001年,齐鲁晚报就开通了山东省首个以记者名字命名的新闻专栏“张刚在您身边”,在编委会的支持与鼓励下,后来提升为“张刚工作室”。在工作室这个平台上,张刚带领几位年轻记者深入社区搞调查、推出“张刚帮您办”等栏目,受到百姓的喜爱和欢迎。因为深入社区业绩突出,受到中央领导的批示和肯定。
但如何更进一步提升层次,做得更好呢?张刚同志也有过困惑,也有过突破和尝试,后来他到经济新闻中心做了半年记者,又到总编室进行了半年的锻炼,做得也比较成功,但是编委会一致认为,应该让记者到最合适的岗位上去发挥最大的作用,张刚的特点就是亲民,平易近人,能够踏踏实实地往下跑,能够沉在基层和市民打成一片,应该让他在社区这个广阔的天地里施展才能。这样,张刚同志坚持把根扎在基层,把心交给百姓,最终成长为全国有名的胡同记者。
编委会研究认为,新闻工作者仅有深入是不够的,我们办报的最终目的,是要从深入到融入,达到报纸和百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状态。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里居民的需求每天都在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及时了解这些变化,不能仅仅为了新闻而写新闻,需要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必须根据百姓需求展开各种服务活动。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在2010年“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到来之际,齐鲁晚报再次对张刚工作室进行升级,推出了“张刚大篷车”这一新闻栏目。在张刚这个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的典型带动下,一批年轻记者,深入基层、深入社区,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区服务活动。
百站活动,凝结着百姓的期待和需求
齐鲁晚报作为一张晚报都市类报纸,要做可读有用的新闻,要在服务上做文章,“张刚大篷车”就是为居民服务的一个良好载体。“张刚大篷车”百期活动,凝结着齐鲁晚报人对社区百姓的深情厚谊,也凝结着齐鲁晚报人的理想和追求。
“张刚大篷车”每期活动,都结合当时百姓最关注的新闻展开,也结合百姓的呼声需求去展开,把热点新闻和为民服务完美地结合到一起。
继“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特别行动之后,“张刚大篷车”又推出了进社区免费发放节水龙头、为特困母亲圆梦等大型活动。在2010年6月27日,“张刚大篷车”联合山东世纪金榜书业有限公司,成功组织了20名特困中考学子参观上海世博园。在2011年又组织20名贫困学子体验高铁游学北大,组织保洁员子女夏令营,在社会中引起强烈反响。每年一届的“张刚大篷车”贫困孩子特别行动,将长期坚持下去。
借助胡锦涛总书记在济南视察时打柔力球这一契机,在2010年、2011年国庆七天长假中,“张刚大篷车”组织济南市柔力球大赛,并联系商家,为参赛队伍颁发了30000元的现金大奖,大赛每年要组织二十支队伍上千人参加。“张刚大篷车”主导的柔力球大赛也将坚持举办下去,争取成为“十一”长假里济南全民健身的一个有影响力的赛事。
有爱心更有责任和担当,在2011年9月,针对城市里孩子生活体验少的特点,“张刚大篷车”带领15名孩子深入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岚峪村,吃住在农家,进田间下地头,展开农村生活体验,让他们亲身感受“粒粒皆辛苦”。
济南市济阳县市民郭承杰爱人患了白血病,到“张刚大篷车”救助衣物发放现场来求助,大篷车发动社会爱心人士捐款,给他捐了15万元,成功帮他解决了难题,挽救了一个家庭。
在中宣部等五部门要求新闻战线开展“走转改”活动之后,“张刚大篷车”从主动服务提升到共建服务,并开出济南,开到全省。
“走转改”,走出精品和特色
在“走转改”活动中,齐鲁晚报特别注重发挥张刚的典型带动作用,以张刚工作室和“张刚大篷车”为抓手,让记者全面深入工矿企业、深入田间地头、深入基层百姓,要通过走基层发现问题、了解问题,实实在在地为百姓解决困难,这样才能真正将“走转改”落到实处。
国庆期间,齐鲁晚报启动“听民声,探民情,本报记者走基层之假日行动”和“蹲点观潮”活动,记者分赴学校、医院、廉租房社区、养老院、工厂等基层,推出了一系列感人至深的鲜活新闻。既有人物报道,也有事件报道,既有现象调查,也有动态新闻。
齐鲁晚报是市民报,开展“走转改”活动就要牢牢抓住这个特点,突出民生特色,设计好活动载体,打造特色栏目,让读者参与到新闻报道和选题策划中,让基层和群众成为新闻的主体。齐鲁晚报相继开设了《凡人歌》、《我新闻》、《夜新闻》等系列栏目。每个栏目定位不同,但关注的都是基层群体,反映他们生活中的苦与乐,讴歌平凡人的不平凡。《凡人歌》开篇以“向您传递那些平凡人带来的温暖和力量,让我们一起谱写、倾听凡人歌”为主题,并推出第一篇报道《两环卫工捡到3.7万还失主》,之后陆续报道基层很多平凡人物的不平凡事迹,关注他们的闪光点,在社会上起到了很好的道德引领作用。《我新闻》以“你在哪里,新闻就在哪里”为开篇语,该栏目稿件全部出自读者之手,编辑每期由一名读者与我们报社的编辑共同担任。另外,齐鲁晚报还开设《剪子巷》、《尉伟道来》、《帮办》等栏目。《剪子巷》就某一话题把市民百姓的话摘录到报纸上,直接反映群众声音。《尉伟道来》则以记者过硬的现场作风和平易近人的报道文风,受到群众的喜欢。
丰富“走转改”活动载体,建立长效机制
此次“张刚大篷车”百期座谈会, 《“张刚大篷车”及其践行的理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9359.html
张刚工作室这些年来是如何深入社区服务居民百姓的?在落实中央和山东省委宣传部“走转改”活动的过程中,“张刚大篷车”及齐鲁晚报有哪些经验和做法?
办给百姓的报纸才有根,融入百姓的记者才有家
张刚同志从2000年进报社以来,一直坚持在新闻一线采访,长年致力于社区新闻报道。刚开始的时候他也是有抵触情绪的,感觉跑的是小胡同,接触的是老大妈,写的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怕跑不出成绩,但齐鲁晚报编委会经常鼓励他:报纸是办给百姓的报纸,不到百姓身边,怎么能知道百姓的所需所求?只有扑下身子,踏踏实实和百姓打成一片,才能了解基层了解社会,才能更好地为百姓服务。报纸是百姓的报纸,才有根;记者只有融入到百姓中去,才有家。
让年轻记者深入基层,必须给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早在2001年,齐鲁晚报就开通了山东省首个以记者名字命名的新闻专栏“张刚在您身边”,在编委会的支持与鼓励下,后来提升为“张刚工作室”。在工作室这个平台上,张刚带领几位年轻记者深入社区搞调查、推出“张刚帮您办”等栏目,受到百姓的喜爱和欢迎。因为深入社区业绩突出,受到中央领导的批示和肯定。
但如何更进一步提升层次,做得更好呢?张刚同志也有过困惑,也有过突破和尝试,后来他到经济新闻中心做了半年记者,又到总编室进行了半年的锻炼,做得也比较成功,但是编委会一致认为,应该让记者到最合适的岗位上去发挥最大的作用,张刚的特点就是亲民,平易近人,能够踏踏实实地往下跑,能够沉在基层和市民打成一片,应该让他在社区这个广阔的天地里施展才能。这样,张刚同志坚持把根扎在基层,把心交给百姓,最终成长为全国有名的胡同记者。
编委会研究认为,新闻工作者仅有深入是不够的,我们办报的最终目的,是要从深入到融入,达到报纸和百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状态。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里居民的需求每天都在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及时了解这些变化,不能仅仅为了新闻而写新闻,需要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必须根据百姓需求展开各种服务活动。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在2010年“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到来之际,齐鲁晚报再次对张刚工作室进行升级,推出了“张刚大篷车”这一新闻栏目。在张刚这个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的典型带动下,一批年轻记者,深入基层、深入社区,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区服务活动。
百站活动,凝结着百姓的期待和需求
齐鲁晚报作为一张晚报都市类报纸,要做可读有用的新闻,要在服务上做文章,“张刚大篷车”就是为居民服务的一个良好载体。“张刚大篷车”百期活动,凝结着齐鲁晚报人对社区百姓的深情厚谊,也凝结着齐鲁晚报人的理想和追求。
“张刚大篷车”每期活动,都结合当时百姓最关注的新闻展开,也结合百姓的呼声需求去展开,把热点新闻和为民服务完美地结合到一起。
继“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特别行动之后,“张刚大篷车”又推出了进社区免费发放节水龙头、为特困母亲圆梦等大型活动。在2010年6月27日,“张刚大篷车”联合山东世纪金榜书业有限公司,成功组织了20名特困中考学子参观上海世博园。在2011年又组织20名贫困学子体验高铁游学北大,组织保洁员子女夏令营,在社会中引起强烈反响。每年一届的“张刚大篷车”贫困孩子特别行动,将长期坚持下去。
借助胡锦涛总书记在济南视察时打柔力球这一契机,在2010年、2011年国庆七天长假中,“张刚大篷车”组织济南市柔力球大赛,并联系商家,为参赛队伍颁发了30000元的现金大奖,大赛每年要组织二十支队伍上千人参加。“张刚大篷车”主导的柔力球大赛也将坚持举办下去,争取成为“十一”长假里济南全民健身的一个有影响力的赛事。
有爱心更有责任和担当,在2011年9月,针对城市里孩子生活体验少的特点,“张刚大篷车”带领15名孩子深入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岚峪村,吃住在农家,进田间下地头,展开农村生活体验,让他们亲身感受“粒粒皆辛苦”。
济南市济阳县市民郭承杰爱人患了白血病,到“张刚大篷车”救助衣物发放现场来求助,大篷车发动社会爱心人士捐款,给他捐了15万元,成功帮他解决了难题,挽救了一个家庭。
在中宣部等五部门要求新闻战线开展“走转改”活动之后,“张刚大篷车”从主动服务提升到共建服务,并开出济南,开到全省。
“走转改”,走出精品和特色
在“走转改”活动中,齐鲁晚报特别注重发挥张刚的典型带动作用,以张刚工作室和“张刚大篷车”为抓手,让记者全面深入工矿企业、深入田间地头、深入基层百姓,要通过走基层发现问题、了解问题,实实在在地为百姓解决困难,这样才能真正将“走转改”落到实处。
国庆期间,齐鲁晚报启动“听民声,探民情,本报记者走基层之假日行动”和“蹲点观潮”活动,记者分赴学校、医院、廉租房社区、养老院、工厂等基层,推出了一系列感人至深的鲜活新闻。既有人物报道,也有事件报道,既有现象调查,也有动态新闻。
齐鲁晚报是市民报,开展“走转改”活动就要牢牢抓住这个特点,突出民生特色,设计好活动载体,打造特色栏目,让读者参与到新闻报道和选题策划中,让基层和群众成为新闻的主体。齐鲁晚报相继开设了《凡人歌》、《我新闻》、《夜新闻》等系列栏目。每个栏目定位不同,但关注的都是基层群体,反映他们生活中的苦与乐,讴歌平凡人的不平凡。《凡人歌》开篇以“向您传递那些平凡人带来的温暖和力量,让我们一起谱写、倾听凡人歌”为主题,并推出第一篇报道《两环卫工捡到3.7万还失主》,之后陆续报道基层很多平凡人物的不平凡事迹,关注他们的闪光点,在社会上起到了很好的道德引领作用。《我新闻》以“你在哪里,新闻就在哪里”为开篇语,该栏目稿件全部出自读者之手,编辑每期由一名读者与我们报社的编辑共同担任。另外,齐鲁晚报还开设《剪子巷》、《尉伟道来》、《帮办》等栏目。《剪子巷》就某一话题把市民百姓的话摘录到报纸上,直接反映群众声音。《尉伟道来》则以记者过硬的现场作风和平易近人的报道文风,受到群众的喜欢。
丰富“走转改”活动载体,建立长效机制
此次“张刚大篷车”百期座谈会, 《“张刚大篷车”及其践行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