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利益关系的系统理论思考
的制度有不同的社会利益关系。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集体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利益关系理论为指导,同时吸取西方经济学利益关系理论中某些有用的成分,并结合中国实际,大大丰富和发展了利益理论。这些光辉思想、理论和论述,是我们研究、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社会利益关系的指导思想。
关于利益理论和实践的十大概念
1.综合利益论
综合利益是经济主体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与其他经济主体的相互关系汇总,通过经济活动过程实现各种经济利益的耦合。综合经济利益的基本组成要素有:客体经济利益、主体经济利益、过程经济利益、时间经济利益、空间经济利益五种。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综合利益的多重耦合”具有如下三个基本特征:第一,系统性——综合经济利益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第二,动态性——综合经济利益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而且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动态开放系统。第三,实体性——综合经济利益是各经济主体或看得见、或摸得着、或感受得到的客观实在。
2.和谐利益论
实现利益和谐,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和谐社会的本质是利益关系的和谐,利益和谐是对立面的统一及其最佳表现。和谐利益是指社会利益关系处于这样一种状态,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利益主体在利益差异和利益矛盾的前提下实现利益均衡和利益共享,各利益主体的活力与创造力竞相迸发出来,在共同利益不断增进的同时,个人利益也得到不断丰富与发展。利益和谐与利益矛盾同生共存,利益和谐是相对的、动态的、历史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长期而伟大的历史过程。
3.共享利益论
根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在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全体社会成员将自由地结合为一个社会性的经济共同体或“自由人联合体”。在这一经济共同体中,生产资料是全体社会成员联合占有的共同财产,劳动过程是全体社会成员参与民主管理的联合劳动,劳动产品是由社会占有的共同产品。从总体上说,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利益观是实现与增进全体社会成员的共享利益,共享利益观是社会主义利益观的核心。
4.开放利益论
我们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开放利益的概念。从更为准确的意义上说,开放利益是以国际交换为条件而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更多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在这里,社会生产过程的变化是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与交换相互关系的理论仍然是解释开放利益的正确理论基础。
5.机会利益论
“机会利益”一词尽管是我们首先使用的但前人已经做了不少的贡献。我们把机会利益定义为:在不对称信息的条件下,拥有信息优势的经济主体利用其信息优势所提供的经济机会而获得的经济净收益。上述机会利益的定义具有三层含义:第一,要获取机会利益,首先必须创造相对信息优势。第二,能够及时准确地利用信息优势所带来的机会。第三,利用机会的手段既可以是生产性的,又可以是非生产性的,到底采用何种手段来谋取机会利益,取决于在特定情况中何种手段能带来最大的综合利益。
6.风险利益论
风险利益是对人们在不确定性经济活动中获得的那一部分额外收益,或蒙受的那一部分意外损失的经济现象的理论抽象。我们试图从利益的角度将风险的本质归结为风险利益,将风险利益归结为人们对风险增益这一超额利益的主动追逐与积极获取,并在此思维路径的基础上,尝试构建一个风险利益理论和制度框架,然后运用它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作一些有益的探索。
7.交易利益论
人们对交易成本比较熟悉,而且一时成为经济学的时髦用语,但是,对交易活动中交易主体最主要的决策变量——交易利益,却较少涉及。我们提出并构建了交易利益这一范畴。第一,交易利益是人们在交易中获得的、超过交易机会成本的收益,交易利益产生的一般基础是主体之间的差异性,并用这一范畴对产权理论、企业理论、价格理论与制度变迁理论进行了新综合。第二,从交易利益的角度来解释经济组织的出现和经济制度的变化。作为对以上现象进行解释的交易成本经济学,必须建立在其他情况都相同的假设基础之上,否则就不能对经济组织和经济制度的效率进行比较。交易利益范畴既考虑到进行交易的成本因素,也考虑到交易的预期收益因素,从而能够对经济组织的产生和经济制度的变迁提供更为深刻的解释。
8.保障利益论
所谓保障利益,即劳动者个人积累、参与收益分享或收入再分配中获得的某种程度的效用满足。按保障利益的实现主体不同可分为:个人保障利益、企业保障利益和社会保障利益。保障利益的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作为社会稳定系统的一部分,保障利益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获得了巨大发展,但仍然无法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内生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不平衡与不适应无法克服:而社会主义社会保障的最终目的是维护劳动者的根本利益,实现社会生产目的和宪法赋予劳动者的权益。
9.休闲利益论
休闲利益论的研究,目前在国内基本上是一个空白,留待研究的学术空间还很大。休闲利益论的研究无论理论还是实践均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从实践上看,休闲利益论将休闲作为一种文化产业来营造,将其与社会生产力联系起来,强调休闲活动的社会功效——作为人类教育手段(户外教育和户内自修),对于满足人类文化求知乃至劳动力本身的生产,特别是人类身心健康的培育都具有积极意义。从理论价值看,休闲利益论的建立和完善同样对我国休闲和旅游理论研究有开拓贡献。
10.未来利益论
未来利益就是较长时间以后得到的利益。我们所坚持的未来利益,既包括当代人的长期利益,又不影响子孙后代的利益。这就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利益。我们强调未来利益决不是不顾当前利益,而是兼顾两者利益。如果破坏环境、破坏生态平衡,不仅影响未来利益,而且也不可能增加当前利益,甚至随着当前利益的被破坏,进而影响未来利益。因此,未来利益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利益,就是既保证当代人的利益,又不影响子孙后代的利益。
新时期我国社会十大利益关系
1.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关系。这是我国各种社会利益关系调整的轴心。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我国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主要是在中央与地方利益的“收”和“放”上做文章,当时是以国家整体利益为主,适当兼顾地方利益。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与地方社会利益关系的重心发生了转移。
2.国家、企业、个人的利益关系。国家利益是以国家为主体的整体利益,以全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为内容,代表国民经济的全 《中国社会利益关系的系统理论思考(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9426.html
关于利益理论和实践的十大概念
1.综合利益论
综合利益是经济主体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与其他经济主体的相互关系汇总,通过经济活动过程实现各种经济利益的耦合。综合经济利益的基本组成要素有:客体经济利益、主体经济利益、过程经济利益、时间经济利益、空间经济利益五种。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综合利益的多重耦合”具有如下三个基本特征:第一,系统性——综合经济利益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第二,动态性——综合经济利益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而且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动态开放系统。第三,实体性——综合经济利益是各经济主体或看得见、或摸得着、或感受得到的客观实在。
2.和谐利益论
实现利益和谐,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和谐社会的本质是利益关系的和谐,利益和谐是对立面的统一及其最佳表现。和谐利益是指社会利益关系处于这样一种状态,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利益主体在利益差异和利益矛盾的前提下实现利益均衡和利益共享,各利益主体的活力与创造力竞相迸发出来,在共同利益不断增进的同时,个人利益也得到不断丰富与发展。利益和谐与利益矛盾同生共存,利益和谐是相对的、动态的、历史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长期而伟大的历史过程。
3.共享利益论
根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在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全体社会成员将自由地结合为一个社会性的经济共同体或“自由人联合体”。在这一经济共同体中,生产资料是全体社会成员联合占有的共同财产,劳动过程是全体社会成员参与民主管理的联合劳动,劳动产品是由社会占有的共同产品。从总体上说,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利益观是实现与增进全体社会成员的共享利益,共享利益观是社会主义利益观的核心。
4.开放利益论
我们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开放利益的概念。从更为准确的意义上说,开放利益是以国际交换为条件而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更多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在这里,社会生产过程的变化是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与交换相互关系的理论仍然是解释开放利益的正确理论基础。
5.机会利益论
“机会利益”一词尽管是我们首先使用的但前人已经做了不少的贡献。我们把机会利益定义为:在不对称信息的条件下,拥有信息优势的经济主体利用其信息优势所提供的经济机会而获得的经济净收益。上述机会利益的定义具有三层含义:第一,要获取机会利益,首先必须创造相对信息优势。第二,能够及时准确地利用信息优势所带来的机会。第三,利用机会的手段既可以是生产性的,又可以是非生产性的,到底采用何种手段来谋取机会利益,取决于在特定情况中何种手段能带来最大的综合利益。
6.风险利益论
风险利益是对人们在不确定性经济活动中获得的那一部分额外收益,或蒙受的那一部分意外损失的经济现象的理论抽象。我们试图从利益的角度将风险的本质归结为风险利益,将风险利益归结为人们对风险增益这一超额利益的主动追逐与积极获取,并在此思维路径的基础上,尝试构建一个风险利益理论和制度框架,然后运用它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作一些有益的探索。
7.交易利益论
人们对交易成本比较熟悉,而且一时成为经济学的时髦用语,但是,对交易活动中交易主体最主要的决策变量——交易利益,却较少涉及。我们提出并构建了交易利益这一范畴。第一,交易利益是人们在交易中获得的、超过交易机会成本的收益,交易利益产生的一般基础是主体之间的差异性,并用这一范畴对产权理论、企业理论、价格理论与制度变迁理论进行了新综合。第二,从交易利益的角度来解释经济组织的出现和经济制度的变化。作为对以上现象进行解释的交易成本经济学,必须建立在其他情况都相同的假设基础之上,否则就不能对经济组织和经济制度的效率进行比较。交易利益范畴既考虑到进行交易的成本因素,也考虑到交易的预期收益因素,从而能够对经济组织的产生和经济制度的变迁提供更为深刻的解释。
8.保障利益论
所谓保障利益,即劳动者个人积累、参与收益分享或收入再分配中获得的某种程度的效用满足。按保障利益的实现主体不同可分为:个人保障利益、企业保障利益和社会保障利益。保障利益的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作为社会稳定系统的一部分,保障利益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获得了巨大发展,但仍然无法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内生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不平衡与不适应无法克服:而社会主义社会保障的最终目的是维护劳动者的根本利益,实现社会生产目的和宪法赋予劳动者的权益。
9.休闲利益论
休闲利益论的研究,目前在国内基本上是一个空白,留待研究的学术空间还很大。休闲利益论的研究无论理论还是实践均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从实践上看,休闲利益论将休闲作为一种文化产业来营造,将其与社会生产力联系起来,强调休闲活动的社会功效——作为人类教育手段(户外教育和户内自修),对于满足人类文化求知乃至劳动力本身的生产,特别是人类身心健康的培育都具有积极意义。从理论价值看,休闲利益论的建立和完善同样对我国休闲和旅游理论研究有开拓贡献。
10.未来利益论
未来利益就是较长时间以后得到的利益。我们所坚持的未来利益,既包括当代人的长期利益,又不影响子孙后代的利益。这就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利益。我们强调未来利益决不是不顾当前利益,而是兼顾两者利益。如果破坏环境、破坏生态平衡,不仅影响未来利益,而且也不可能增加当前利益,甚至随着当前利益的被破坏,进而影响未来利益。因此,未来利益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利益,就是既保证当代人的利益,又不影响子孙后代的利益。
新时期我国社会十大利益关系
1.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关系。这是我国各种社会利益关系调整的轴心。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我国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主要是在中央与地方利益的“收”和“放”上做文章,当时是以国家整体利益为主,适当兼顾地方利益。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与地方社会利益关系的重心发生了转移。
2.国家、企业、个人的利益关系。国家利益是以国家为主体的整体利益,以全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为内容,代表国民经济的全 《中国社会利益关系的系统理论思考(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