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利益关系的系统理论思考
局利益。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是谋求利益的基本经济单位,有自身的利益。个人利益主要表现为个人占有和支配利益,用于满足个人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表明: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有一致的方面,也有矛盾的方面,需要及时调整。
3.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利益关系。这主要表现为沿海与内地的关系,或者说是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关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沿海与内地的差距越来越大,利益矛盾日益突出,并可能引发一些社会不安定因素,给整个经济改革和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4.工农之间的利益关系。主要包括工业与农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城市与农村的利益关系、工人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这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到巩固工农联盟的政治问题,尤其要正确处理。
5.行业与行业之间的利益关系。主要包括垄断行业与竞争性行业、基础性行业与加工行业、新兴产业与夕阳产业等之间的利益关系。近些年来,行业之间的利益矛盾呈扩大趋势,尤其表现在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失衡上,因此,应控制和限制垄断行业的利益。
6.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主要是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国有企业承担改革发展的成本负担非常沉重,企业办社会的色彩较浓。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由于享受的待遇不同,在竞争中处于不平等地位。这种由于政策性因素导致的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在竞争上的不平等,引发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利益矛盾。因此,应该让不同的企业得到相对公平的待遇,以推动企业之间的合理竞争。
7.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十分悬殊,导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利益矛盾凸显。个人之间的利益差距,主要表现在农民、一般工薪阶层与私有经济经营者、企业承包者、个体劳动者、资本所有者及其他高收入阶层之间收入悬殊。
8.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改革开放以前,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的收入差距很小,甚至出现“脑体倒挂”,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之间的利益矛盾突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脑力劳动者的收入逐步提高,甚至普遍高于体力劳动者的收入。这种状况是合理的,但二者的收入差距不宜过大。
9.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这是指劳动力所有者、资本所有者和土地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利益矛盾比较突出,尤其是资本所有者与劳动力所有者的利益差距不断拉大,直接影响着各生产要素作用的发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0.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往发展迅速。国家之间的关系最根本的就是利益关系。在与他国的交往中,要在维护我国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基础上,兼顾他国的利益。
新时期我国社会利益关系的十大特点
1.利益观深入人心。改革开放前,由于我国传统的“重义轻利”思想的影响,以及“左”的片面强调“政治挂帅”,人们往往忌讳谈利益,回避利益关系的研究,似乎一提利益就是宣扬个人利益至上,谈论利益是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背道而驰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人们的利益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马克思所说“现在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的观点已经深入人心。
2.利益主体多元化。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随着中央与地方的分权、政府对国有企业的放权让利、发展多种经济成分,以及国民收入分配向居民个人倾斜等,出现了一个与计划经济时期利益统合相反的变动趋势,即利益分解。这种利益分解不仅将原先强制统合到整体利益中去的特殊利益分解出来,而且产生了不少新的利益主体,造成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使利益关系成为一个多维的、有机的系统。
3.利益来源多样化。,在经济转型阶段,利益来源日益多样化,有包括工资、奖金、各种津贴等在内的劳动收入,有包括存款利息、股票红利、资本利润、不动产租金等在内的财产性收入,还有身份收入(指部分国家干部、知识分子等凭借其优势身份所获得的部分货币和实物收入)等。少数人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而“设租”所获得的“寻租”收入,也构成了利益的来源之一。4.利益表达公开化。利益表达是利益主体为实现其特殊利益而进行的活动,它的实质是把利益主体的态度、意见等转变为向社会和国家提出要求的方式。利益表达渠道的公开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目前,利益表达的渠道主要有利益组织表达、公共舆论表达及行动表达三种,决策者应对不同渠道的利益表达予以重视。
5.利益差距扩大化。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各利益主体的自我意识日益强化,首先追求自身利益。但是,由于各利益主体的内在和外在条件不同,导致其利益的实现程度不同,形成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差距,并且利益差距有扩大的趋势。
6.利益关系复杂化。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利益主体增多,利益来源多样化,利益表达公开化,以及利益差距扩大化,我国转型时期的利益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呈现出纵向权威性利益关系与横向契约性利益关系相互交叉与相互渗透的趋势。利益关系复杂化以及由此导致的利益矛盾冲突的公开化等,使利益关系问题成为当前我国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问题。
7.利益诉求全面化。利益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利益诉求,不同时空同一主体所追求的利益也是不断变化的,而且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利益的综合,主要包括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经济利益是社会的基础利益,政治利益是社会的核心利益,文化利益则是社会最高形态的利益。人们追求的首要利益是物质利益,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人们对非物质利益的追求将会愈来愈迫切。利益诉求的全面化是必然趋势。
8.利益关系问题是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问题。改革实质上是利益关系的调整。改革越深化,各种利益关系的矛盾就越突出。我国的利益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利益关系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问题,处理得好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处理得不好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新时期我国社会利益关系的矛盾是发展和改革进程中的矛盾和问题,也要在进一步发展和改革进程中解决。
9.协调利益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利益关系历来是社会和谐与否的晴雨表、风向标。历史经验证明,利益关系紧张之日,就是社会不和谐之时:而协调利益矛盾 《中国社会利益关系的系统理论思考(第3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9426.html
3.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利益关系。这主要表现为沿海与内地的关系,或者说是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关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沿海与内地的差距越来越大,利益矛盾日益突出,并可能引发一些社会不安定因素,给整个经济改革和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4.工农之间的利益关系。主要包括工业与农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城市与农村的利益关系、工人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这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到巩固工农联盟的政治问题,尤其要正确处理。
5.行业与行业之间的利益关系。主要包括垄断行业与竞争性行业、基础性行业与加工行业、新兴产业与夕阳产业等之间的利益关系。近些年来,行业之间的利益矛盾呈扩大趋势,尤其表现在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失衡上,因此,应控制和限制垄断行业的利益。
6.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主要是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国有企业承担改革发展的成本负担非常沉重,企业办社会的色彩较浓。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由于享受的待遇不同,在竞争中处于不平等地位。这种由于政策性因素导致的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在竞争上的不平等,引发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利益矛盾。因此,应该让不同的企业得到相对公平的待遇,以推动企业之间的合理竞争。
7.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十分悬殊,导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利益矛盾凸显。个人之间的利益差距,主要表现在农民、一般工薪阶层与私有经济经营者、企业承包者、个体劳动者、资本所有者及其他高收入阶层之间收入悬殊。
8.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改革开放以前,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的收入差距很小,甚至出现“脑体倒挂”,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之间的利益矛盾突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脑力劳动者的收入逐步提高,甚至普遍高于体力劳动者的收入。这种状况是合理的,但二者的收入差距不宜过大。
9.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这是指劳动力所有者、资本所有者和土地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利益矛盾比较突出,尤其是资本所有者与劳动力所有者的利益差距不断拉大,直接影响着各生产要素作用的发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0.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往发展迅速。国家之间的关系最根本的就是利益关系。在与他国的交往中,要在维护我国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基础上,兼顾他国的利益。
新时期我国社会利益关系的十大特点
1.利益观深入人心。改革开放前,由于我国传统的“重义轻利”思想的影响,以及“左”的片面强调“政治挂帅”,人们往往忌讳谈利益,回避利益关系的研究,似乎一提利益就是宣扬个人利益至上,谈论利益是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背道而驰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人们的利益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马克思所说“现在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的观点已经深入人心。
2.利益主体多元化。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随着中央与地方的分权、政府对国有企业的放权让利、发展多种经济成分,以及国民收入分配向居民个人倾斜等,出现了一个与计划经济时期利益统合相反的变动趋势,即利益分解。这种利益分解不仅将原先强制统合到整体利益中去的特殊利益分解出来,而且产生了不少新的利益主体,造成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使利益关系成为一个多维的、有机的系统。
3.利益来源多样化。,在经济转型阶段,利益来源日益多样化,有包括工资、奖金、各种津贴等在内的劳动收入,有包括存款利息、股票红利、资本利润、不动产租金等在内的财产性收入,还有身份收入(指部分国家干部、知识分子等凭借其优势身份所获得的部分货币和实物收入)等。少数人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而“设租”所获得的“寻租”收入,也构成了利益的来源之一。4.利益表达公开化。利益表达是利益主体为实现其特殊利益而进行的活动,它的实质是把利益主体的态度、意见等转变为向社会和国家提出要求的方式。利益表达渠道的公开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目前,利益表达的渠道主要有利益组织表达、公共舆论表达及行动表达三种,决策者应对不同渠道的利益表达予以重视。
5.利益差距扩大化。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各利益主体的自我意识日益强化,首先追求自身利益。但是,由于各利益主体的内在和外在条件不同,导致其利益的实现程度不同,形成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差距,并且利益差距有扩大的趋势。
6.利益关系复杂化。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利益主体增多,利益来源多样化,利益表达公开化,以及利益差距扩大化,我国转型时期的利益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呈现出纵向权威性利益关系与横向契约性利益关系相互交叉与相互渗透的趋势。利益关系复杂化以及由此导致的利益矛盾冲突的公开化等,使利益关系问题成为当前我国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问题。
7.利益诉求全面化。利益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利益诉求,不同时空同一主体所追求的利益也是不断变化的,而且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利益的综合,主要包括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经济利益是社会的基础利益,政治利益是社会的核心利益,文化利益则是社会最高形态的利益。人们追求的首要利益是物质利益,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人们对非物质利益的追求将会愈来愈迫切。利益诉求的全面化是必然趋势。
8.利益关系问题是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问题。改革实质上是利益关系的调整。改革越深化,各种利益关系的矛盾就越突出。我国的利益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利益关系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问题,处理得好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处理得不好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新时期我国社会利益关系的矛盾是发展和改革进程中的矛盾和问题,也要在进一步发展和改革进程中解决。
9.协调利益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利益关系历来是社会和谐与否的晴雨表、风向标。历史经验证明,利益关系紧张之日,就是社会不和谐之时:而协调利益矛盾 《中国社会利益关系的系统理论思考(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