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行政管理 >> 管理科学论文 >> 正文

从社会体制上推进社会建设


的是看它的运行架构是“行政性”的还是“非行政性”的,即考察其是“行政性社区”属性还是“自主性社区”属性。前者维系社区存在的是行政力量;后者维系社区存在的是人们共同的价值和向心力。
  5.社会管理体制。社会管理是政府和一定的社会团体-以一定的目标要求为依循,对社会系统和社会生活进行组织、指挥、监督和调节的作业过程。社会管理体制是政府和一定的社会团体输出“管理”的制度结构和样式。从类别上说,社会管理相对于经济管理、政治管理、文化管理这些内容。在政府规制和监管中,“社会管理”是公共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构成上考察,“社会管理体制”包括社会政策体制、社会控制体制和社会服务体制。而社会管理体制从属于社会体制,是社会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社会管理体制”仅仅视为政府管理社会的体制,是十分片面的。
  事实上,“社会体制”是一个有着自身结构逻辑的整体序列。而社会体制建设既是社会建设的一个“子项”,又与经济体制建设、政治体制建设、文化体制建设等构成一个“体制序列”。社会体制在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的比较中,才有独立的、确定的价值和意义。因此,社会体制又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共同构成了一个国家的整体体制序列。
  社会体制与社会管理的“性态”比较
  现阶段中国社会建设的突出问题,一是社会体制建设虽已提上议事日程,但在实际运作中被“挤兑”、被“弱化”十分普遍;二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社会领域发育心存疑虑,导致社会资本开发利用不足,社会自主性及自我组织能力薄弱,社会运行的行政成本日益增大:三是将社会体制建设简单等同于“社会管理”,以“社会管理”代替社会体制建设,对于社会体制建设的构成、内容、方式、属性、方法、要求和现实方位等,以及如何培育和发展社会领域,需要配备、提供哪些社会框架支撑等,缺乏清晰和准确的总体性把握。
  将社会体制和社会管理混为一谈,不仅造成理论上的含糊不清,更主要的是造成实际工作中的诸多偏差和误区,引发无视社会体制内在规律,忽视社会体制本身所要求的管理特征,简单地以社会管理“淹没”社会体制变革要求的种种做法。由此,在准确把握社会体制内涵的基础上,重视社会体制的变革与创新是推进社会建设的基本手段。
  推进社会体制的变革与创新,必须对“社会体制”和“社会管理”有明确、科学、规范的甄别、认识和把握。在较为传统的概念中,中国社会管理的基本内容,大致包括社会政策、社会预测、社会计划、社会工作和社会调整等。《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论述“社会管理”时,提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社区建设、健全社会组织、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和国防建设等七个方面内容。
  社会体制与社会管理,虽有内在联系,但也是有着重大区别的不同领域。社会体制与社会管理的主要区别,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加以考察:
  一是从性质看,社会管理是政府和社会团体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组成部分和社会生活领域及其发展过程,进行组织、指挥、监督和调节的“主观行为”及其过程。社会体制则是社会领域或一定社会空间中的一种“客观结构”。这种结构,是社会体制各组成部分或诸要素之间持久而稳定的相互联系模式。
  二是从特点看,社会管理相对于经济管理、政治管理、文化管理等类别,它是公共管理的一个“品种”。而社会体制则相对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政府体制)、文化体制等类别,它是一种“社会样式”,是一个社会得以运行的“体式”。
  三是从内容看,社会管理是包括了社会调控、社会治理和社会整合等在内的“管理系统”。在层级上,它表现为社会宏观管理、社会微观管理(基层管理)。社会体制则是包括了诸多其他“体制子系统”在内的“结构体系”。
  四是从形态看,社会管理具有“行为性”和“动态性”:社会体制则具有“结构性”和“静态性”。
  五是从主客体看,社会管理具有自身主客体。其主体是“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其性质具有“行政性”,其格局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它作用的客体和方向是社会。而社会体制不存在主客体。它主要是一种系统性的结构模式,并具有多元性。
  社会体制创新的空间方位
  社会体制建设和创新的空间方位,首先来自于经济一政治一文化一社会“四大建设”的总体框架;其次来自于社会体制建设与相关体制建设的平行关系;再次来自于小康社会一法治社会一和谐社会演进的历史逻辑。
  由此,社会体制建设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内容,与经济体制建设、政治体制建设、文化体制建设构成一个整体。这是我国当前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总体特征。在这一总框架中社会体制所占的战略位置,就是今天社会体制建设的空间方位。
  社会体制建设和创新的这一战略地位和空间位置,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应特别注意以下问题:其一,社会体制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构成一个共同体,它们具有“平行”相关性,不能简单割裂。社会体制问题必须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一并考虑,进行同一层面的比较、研判和协同推进。其二,社会体制创新要在小康社会-法治社会一和谐社会演进的逻辑关系中进行深层次把握,因为体制创新是最终实现和谐社会的根本手段。其三.“社会管理”不能代替“社会体制”,必须看到两者的联系和区别,准确地把握社会体制问题的特殊性。其四,社会体制建设是包括社会运行体制、社会组织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社区构成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创新在内的一个系统工程。社会体制建设虽应“突出重点”,但不能“不及其余”,必须有整体的、联系的和系统的观念和方法论。
  毫无疑问,社会建设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核心概念之一.而社会体制问题是当下中国社会建设的关键。只有在小康社会一法治社会一和谐社会的总体性演进路径中,准确把握中国社会建设的价值主线,厘清社会体制的构成、社会体制与社会管理的联系和区别等基本问题,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在社会体制改革上真正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不断突破体制瓶颈制约,中国的社会建设才能在已经到来的新世纪第二个十年里,取得实质性的进步和发展。
  [本文为2009年度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重点课题(公开招标)“上海加强社会体制建设的思路与对策研究”(2009-A-05)的部分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7.

《从社会体制上推进社会建设(第3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9472.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管理科学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