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头堡建设与云南特色的社会事业
善云南的社会事业。比如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讲,争取国家将云南列为生态文明建设综合实验区,将诸如“三江并流”这样对国家发展战略、生态安全和国际影响至关重要的世界自然遗产地纳入国家统筹安排,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以减轻云南省特别是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等贫困地区因为承担保护世界自然遗产地的重任,要遵守世界遗产保护公约和具体条款的制约而带来的种种负担。同时,将目前国家批准在云南率先进行的“国家公园”试点的工作做好,为我国发展“国家公园”探索出一些成功的经验。另一方面,我们更应在现有条件下,努力挖掘我省的各种潜力,发展具有突出的云南特色、又符合云南实际的社会事业。
胡锦涛总书记2006年5月在云南进行调研考察期间,提出了“促进和谐文化建设和发展”的观点。他说:“必须从树立共同理想、打牢共同思想基础、弘扬民族精神、开展道德建设等方面加强工作,促进和谐文化建设和发展。”这个有远见卓识的观点,对树立和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促进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锦涛同志在以民族最多、文化最为丰富多样的云南提出这个观点,更有一种独特的意义,对云南的社会事业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文化,是指一个群体或社会所共同具有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是其理想、价值观、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的总和,还包括这些价值观和意义在物质形态上的具体化。文化是创建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充满创造活力,全体人民各得其所、利益关系得到全面协调的、稳定有序的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可以说,文化在社会事业中具有精神引领的作用。
从文化的本质来看,文化构成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核心内涵,体现国民的个性与魅力,可以说,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旗帜和灵魂本体。就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而言,和谐的文化,是社会和谐的思想灵魂和精神支撑,也是社会和谐所必需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精神源泉。和谐的文化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思想指引和精神支持的作用。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如果没有和谐的文化,就不会有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根基和精神动力,就不可能达到社会和谐的实现。一个社会的和谐,在本质上将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在我国,这种和谐的文化精神,应建立在56个民族的文化都达到高度的相互欣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扬弃糟粕、弘扬精华这样的前提下。只有形成这样一个如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各美其美,美人所美,美美与共”的文化和谐机制,中国的社会才会在一种各民族互动互励、互补互学的机制上不断向理想的和谐社会境界迈进。
云南是中国一面最有代表性的多民族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镜子,而这样的文化和谐局面,在云南这块红土地上可以随处看到,云南,给中国提供了许多非常生动而有说服力的文化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实例。
因此,保持云南多元文化和谐共存,以和谐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促进具有云南特色的社会事业,是云南今后实施社会事业,推动建设面向西南桥头堡的重要内容。
在云南的社会事业中,旅游与民族文化的互动发展,在全国也具有突出的优势,形成一种别有特点的“云南模式”。到云南旅游的海外旅游者连续十年达到100多万人次,2009年达到284万人次,居全国第九位,西部第一位;旅游外汇收入2009年达11. 72亿美元,居全国第十位,西部第一位。2009年接待国内旅游者达1.2亿人次,居全国第十五位,西部第二位,国内旅游收入730.7亿元,居全国第十七位,西部第三位。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云南旅游发展的良好态势。常常说旅游是富民的无烟工业,蓬勃发展的旅游业给云南不少地方的民众带来了实惠和福利,比如2007年,旅游业吸纳的丽江全市就业人数超过了10万人,除了城市居民外,农村的民众也从旅游业中直接间接得到了很多实惠。而云南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是吸引游客的主要资源,在云南,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的特色十分突出,文化促进旅游,旅游的繁荣在很大的程度上促进了各民族的文化资源保护意识和传承文化的热情,其经济效益也对文化传承和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保持云南民族文化和旅游互动的特色,发展可(凹丫丫范文网 fanwen.oyaya.net)持续的、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创新有利的旅游方式,是发展云南社会事业的重要内容。
少数民族地区如何充分利用和保护民族文化资源来推动旅游在社区的发展,使旅游造福民众,这在欧美发达国家普遍被关注,笔者就应邀参加2006年美国亚洲年会上举办的关于云南旅游和社会的专题分会,2004年应邀参加了在意大利特来托大学卫匡国汉学研究中心主持召开的“旅游与云南和西方的少数民族”学术讨论会,会上谈论的主题就是云南的旅游和民族地区社区发展之间的关系。云南旅游和文化互动发展的经验在东南亚南亚国家也广泛地被关注,我多次参与过东南亚国家学术界联合举办的探讨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等的学术研讨会,云南在这些方面的做法和经验,是这些国家非常关注的。而云南的这些个性特点和区域性的经验,对于建设面向我国西南周边国家的桥头堡的战略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应大力推进云南与东南亚、南亚国家之间在文化遗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发绿色产品和生态旅游、文化旅游方面的合作,吸引这一地区的各界人士和更多的游客前来云南。云南这个中国对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应为我国树立一个充满了生态环境魅力、多元文化相互尊重和谐共存魅力的“七彩云南”形象,让人们通过云南认识我国在造福人类的两个方面的亮点和长足的进步。而云南独具特色优势的诸如民族学人类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对外交流,则可以从中起到穿针引线和搭建桥梁的作用,有五千多名国内外学者参与的2009年昆明“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对提升我国特别是云南的国际形象所带来的积极意义,也是这方面典型的一例。
在桥头堡建设中,要重视在现有的民族文化大省的各种有利条件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民族文化强省的建设,让七彩云南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和谐社会展示给西南周边各个国家,让他们充分领略中国民族社会和文化的丰富多彩,领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多元化 《桥头堡建设与云南特色的社会事业(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9824.html
胡锦涛总书记2006年5月在云南进行调研考察期间,提出了“促进和谐文化建设和发展”的观点。他说:“必须从树立共同理想、打牢共同思想基础、弘扬民族精神、开展道德建设等方面加强工作,促进和谐文化建设和发展。”这个有远见卓识的观点,对树立和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促进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锦涛同志在以民族最多、文化最为丰富多样的云南提出这个观点,更有一种独特的意义,对云南的社会事业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文化,是指一个群体或社会所共同具有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是其理想、价值观、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的总和,还包括这些价值观和意义在物质形态上的具体化。文化是创建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充满创造活力,全体人民各得其所、利益关系得到全面协调的、稳定有序的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可以说,文化在社会事业中具有精神引领的作用。
从文化的本质来看,文化构成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核心内涵,体现国民的个性与魅力,可以说,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旗帜和灵魂本体。就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而言,和谐的文化,是社会和谐的思想灵魂和精神支撑,也是社会和谐所必需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精神源泉。和谐的文化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思想指引和精神支持的作用。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如果没有和谐的文化,就不会有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根基和精神动力,就不可能达到社会和谐的实现。一个社会的和谐,在本质上将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在我国,这种和谐的文化精神,应建立在56个民族的文化都达到高度的相互欣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扬弃糟粕、弘扬精华这样的前提下。只有形成这样一个如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各美其美,美人所美,美美与共”的文化和谐机制,中国的社会才会在一种各民族互动互励、互补互学的机制上不断向理想的和谐社会境界迈进。
云南是中国一面最有代表性的多民族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镜子,而这样的文化和谐局面,在云南这块红土地上可以随处看到,云南,给中国提供了许多非常生动而有说服力的文化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实例。
因此,保持云南多元文化和谐共存,以和谐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促进具有云南特色的社会事业,是云南今后实施社会事业,推动建设面向西南桥头堡的重要内容。
在云南的社会事业中,旅游与民族文化的互动发展,在全国也具有突出的优势,形成一种别有特点的“云南模式”。到云南旅游的海外旅游者连续十年达到100多万人次,2009年达到284万人次,居全国第九位,西部第一位;旅游外汇收入2009年达11. 72亿美元,居全国第十位,西部第一位。2009年接待国内旅游者达1.2亿人次,居全国第十五位,西部第二位,国内旅游收入730.7亿元,居全国第十七位,西部第三位。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云南旅游发展的良好态势。常常说旅游是富民的无烟工业,蓬勃发展的旅游业给云南不少地方的民众带来了实惠和福利,比如2007年,旅游业吸纳的丽江全市就业人数超过了10万人,除了城市居民外,农村的民众也从旅游业中直接间接得到了很多实惠。而云南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是吸引游客的主要资源,在云南,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的特色十分突出,文化促进旅游,旅游的繁荣在很大的程度上促进了各民族的文化资源保护意识和传承文化的热情,其经济效益也对文化传承和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保持云南民族文化和旅游互动的特色,发展可(凹丫丫范文网 fanwen.oyaya.net)持续的、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创新有利的旅游方式,是发展云南社会事业的重要内容。
少数民族地区如何充分利用和保护民族文化资源来推动旅游在社区的发展,使旅游造福民众,这在欧美发达国家普遍被关注,笔者就应邀参加2006年美国亚洲年会上举办的关于云南旅游和社会的专题分会,2004年应邀参加了在意大利特来托大学卫匡国汉学研究中心主持召开的“旅游与云南和西方的少数民族”学术讨论会,会上谈论的主题就是云南的旅游和民族地区社区发展之间的关系。云南旅游和文化互动发展的经验在东南亚南亚国家也广泛地被关注,我多次参与过东南亚国家学术界联合举办的探讨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等的学术研讨会,云南在这些方面的做法和经验,是这些国家非常关注的。而云南的这些个性特点和区域性的经验,对于建设面向我国西南周边国家的桥头堡的战略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应大力推进云南与东南亚、南亚国家之间在文化遗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发绿色产品和生态旅游、文化旅游方面的合作,吸引这一地区的各界人士和更多的游客前来云南。云南这个中国对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应为我国树立一个充满了生态环境魅力、多元文化相互尊重和谐共存魅力的“七彩云南”形象,让人们通过云南认识我国在造福人类的两个方面的亮点和长足的进步。而云南独具特色优势的诸如民族学人类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对外交流,则可以从中起到穿针引线和搭建桥梁的作用,有五千多名国内外学者参与的2009年昆明“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对提升我国特别是云南的国际形象所带来的积极意义,也是这方面典型的一例。
在桥头堡建设中,要重视在现有的民族文化大省的各种有利条件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民族文化强省的建设,让七彩云南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和谐社会展示给西南周边各个国家,让他们充分领略中国民族社会和文化的丰富多彩,领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多元化 《桥头堡建设与云南特色的社会事业(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