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理工论文 >> 石油能源论文 >> 正文

中日“政冷经热”现象探析


行动纠正有损于中日关系的政治行为。究其原因,这与目前日本政界对华防范心理上升和对华战略尚处于“漂流”与“贫困”状态密切相关。
  
  一位日本经济界人士指出:“如今日中关系发展不顺畅的很大原因就在于小泉本人”,“目前对华经贸往来的最大风险因素就是小泉”。《朝日新闻》资深记者船桥洋一就此指出,直接参与对华经贸关系的日本经济界人士都亲身感受着“政冷”导致的中国民众反日情绪的高涨。另据一家法国银行对200个主要日本企业进行的调查显示,其中80%认为“政治紧张正在给对华经贸关系带来负面影响。”然而,日本企业却并没有因此而积极游说本国的政治家们。船桥认为,如今日本企业缺少活力,疲于恢复景气,没有金钱、人力和时间来对政治家进行“院外活动”。再看政府各部门,经产省大臣宝座接连由对华“毅然派”把持,外务省则沦为无所适从的“茫然派”,而迄今为止主导对华外交的自民党桥本派则成为沉默不语的“悄然派”。船桥指出,小泉的“对华游戏”的前提是,在经济上中国需要日本更甚于日本需要中国。然而,这个前提不会长久持续下去,如果有朝一日中美经济关系进一步密切化,中国的对日姿态很有可能变得强硬起来。一些日本学者也对小泉执意“参拜”的短视行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四、对“政冷经热”的深层思考
  
  1、“政冷经热”不可避免
  
  目前中日关系的“政冷经热”局面是由一系列客观条件所决定的,因而在一定时期内难以完全避免。
  
  “经热”,是中日共同利益使然。它是以互惠互利为基础,由政府推动和民间主导的结果。1972年时,中日贸易额还不到11亿美元,而2003年则已达到超过1300亿美元。日本大型企业对华投资向来谨慎,但最近几年,丰田、日产、松下、日立等主要企业纷至沓来,不仅要在中国建厂,还要逐步把研发中心移至中国。日本经济界越来越清楚,21世纪的最大商机就在中国。中国的企业也已开始登陆日本列岛,虽规模尚小,但有望在今后日益扩大。当年,中国放弃了对日战争赔偿,日本则以处于上升期的经济实力为后盾,对中国提供了资金合作。而今,日本正在就减、停还是维持对华资金合作进行着探讨。
  
  “政冷”,是中日利益冲突使然。日本新生代政治家在历史、台湾、安全、领土、经援等关键问题上不时偏离其前任铺下的轨道,不断触犯两国共识和中国利益。以此为背景,在日益开放的舆论环境下,中国民众中出现了从另一个角度对“72年体制”提出质疑的现象。不少人认为,中国“以德报怨”的姿态并未换来日本政府的战略响应和日本民众的相应理解,这种情绪有时发展成强烈的排日舆论。在台湾问题上,人们认为日本在有意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正明里暗里鼓舞着“台独”势力。
  
  由此可见,“政冷”将是一定时期内不以中国的单方面意志为转移的中日关系现实。走出这一局面,需要中日双方做出共同努力,尤其需要日本领导层不再做出背离两国共识、损害中国利益的举动,为缓解两国舆论拿出实际行动。
  
  近来,有的学者一味强调不能以历史问题损害经济利益,把日本企业来华投资说成是“友好行为”,这种说法有失偏颇。
  
  本来,历史问题的基本套路是,日本右倾保守势力不断挑起为侵华历史翻案、伤害中国民众感情的事端。中方经过一再克制才被迫做出有限反应。
  
  其次,中方对日本历史翻案势力的反应,并不是对日本企业的反应。日本企业只管继续与中国发展经贸往来,合理、合法地赚取利润则可,尤其不应为日本右翼势力的历史翻案言行百般辩护,而是应自觉抵制这些翻案言行才对。
  
  日本企业来华投资,是中日两厢情愿之事,主要驱动力来源于经济利益。在垂直分工型的中日经济结构中,日本企业拿到利益的大头,中国只拿到其小头。而且,迄今为止来华投资的日本企业,大部分是处于产业链下游的非高科技中小企业。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在其国内竞争中淘汰出局的高成本、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它们把这些劣势统统转移到了中国。再者,对以制造业见长、以海外市场为依托的日本来说,不断开拓中国市场,将是其21世纪经济战略的最佳选择。
  
  认清和接受中日“政冷”难以完全避免的客观现实,对中日政治
  
  
  
  关系的波动起伏做好心理准备,不幻想靠单方面让步换取“政热”局面,这将有利于更加冷静、理智地对待和处理中日政治摩擦,稳步推动对日关系向前发展。
  
  2、“政热”需要共同努力
  
  近来,国内个别人士在未能深刻把握日本政治意图和手法的情况下,声言要“为中日关系求解”,但其开出的处方竟如此粗糙:中国应向日本全面让步!日本人也已充分把握了一些中国人的心理弱点,在参拜靖国神社这一是非如此分明的问题上竟然强硬起来。最近笔者就听到一位驻京日本记者强词夺理地说道:“(在中日首脑互访问题上)反正日本不想采取任何举措,惟一的办法就是中方让步!”事实是,“解铃还须系铃人”,只有小泉停止参拜,才是中日政治关系走出低谷的先决条件。
  
  日本一位资深学者的逻辑更是离谱。他主张,中方在上世纪80年代率先提起“历史问题”,在国内加强“反日教育”,是日中间发生历史问题的根源。对于在历史问题上一贯采取宽大为怀、“以德抱怨”姿态的中国人来说,这种颠倒因果本末的怪论只能起到增大对历史翻案言行反感的作用。
  
  近来,在中日间的各种交流或研讨会上常常出现一种怪现象。中方代表在历史问题上十分克制,一般不会主动提起这个话题。但日方代表却咄咄逼人,总要提起历史问题,花费大段时间来向中方提出挑战,似乎他们反倒十分占理似的。
  
  种种事实证明,“揪住历史问题不放”者,不是中国而是日本。日本的历史翻案势力迫不及待地欲推翻其侵略历史定论,不断伤害和刺激着中国民众的感情。而大量“善良”的日本人对这一因果关系缺乏认识,反而一有机会就向中方发火,客观上起到了掩护

《中日“政冷经热”现象探析(第4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70154.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石油能源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