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法典化的价值、模式与学理
法制出版社,2000.26.23.
[34](德)罗伯特·霍恩.百年民法典[A].申卫星译,民商法纵论[C].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26.23.
[35]公丕祥.法制现代化的理论逻辑[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88.
[36]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260.
[37](美)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M
[38](美)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M].郑大华,任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80-100.
[39]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323-325.
[40](美)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M].郑大华,任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41](英)梅因.古代法[M].沈景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43-44.
[42](德)马克斯·韦伯.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226.
[43](日)我妻荣.债权在近代法中的优越地位[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44](德)拉德布鲁赫.法学异论[M].米健,朱林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64.
[45](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M].冯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6](英)洛克.政府论:(下册)[M].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8-33.
[47](美)阿伦特.人的条件[M].竺乾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47.49.48.
[48](美)阿伦特.人的条件[M].竺乾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47.49.48.
[49](美)阿伦特.人的条件[M].竺乾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47.49.48.
[50](美)詹姆斯·高德利.法国民法典的奥秘[J].张晓军译.北京:民商法论丛,(5):577.
[51]汪丁丁.走向边缘[M].北京:三联书店,2000.224.
[52](美)阿伦特.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A].汪晖,陈燕谷文化与公共性[C].北京:三联书店,1998.95-100.
[53]汪丁丁.走向边缘[M].北京:三联书店,2000.225.
[54](美)阿伦特.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A].汪晖,陈燕谷.文化与公共性.北京:三联书店,1998.100.
[55](英)F.A.哈耶克.致命的自负[M].冯克利,胡晋华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33.
[56]杨鸿烈.中国法律发达史:(下)[M].上海书店,1990.906.
[57]邵建东.中国继受德国民法的实际效果及历史功绩[C].中德法律继受与法律编纂[A].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32.
[58](德)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M].米健,朱林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66.
[59]易继明.大陆私法的源流[J].民商法论丛,16.348-439.
[60]王哲.西方政治法律学说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410.
[61]刘楠.变法模式下的中国民法法典化[M].
[62](德)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M].米健,朱林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74.
[63](英)F.A.哈耶克.致命的自负[M].冯克利,胡晋华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64]邵建东.中国继受德国民法的实际效果及历史功绩[A].中德法律继受与法律编纂[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36.
[65]谢鸿飞.现代民法中的“人”[J].北大法律评论,3(2):158.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70635.html
[34](德)罗伯特·霍恩.百年民法典[A].申卫星译,民商法纵论[C].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26.23.
[35]公丕祥.法制现代化的理论逻辑[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88.
[36]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260.
[37](美)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M
].郑大华,任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80-100.
[38](美)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M].郑大华,任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80-100.
[39]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323-325.
[40](美)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M].郑大华,任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41](英)梅因.古代法[M].沈景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43-44.
[42](德)马克斯·韦伯.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226.
[43](日)我妻荣.债权在近代法中的优越地位[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44](德)拉德布鲁赫.法学异论[M].米健,朱林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64.
[45](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M].冯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6](英)洛克.政府论:(下册)[M].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8-33.
[47](美)阿伦特.人的条件[M].竺乾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47.49.48.
[48](美)阿伦特.人的条件[M].竺乾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47.49.48.
[49](美)阿伦特.人的条件[M].竺乾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47.49.48.
[50](美)詹姆斯·高德利.法国民法典的奥秘[J].张晓军译.北京:民商法论丛,(5):577.
[51]汪丁丁.走向边缘[M].北京:三联书店,2000.224.
[52](美)阿伦特.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A].汪晖,陈燕谷文化与公共性[C].北京:三联书店,1998.95-100.
[53]汪丁丁.走向边缘[M].北京:三联书店,2000.225.
[54](美)阿伦特.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A].汪晖,陈燕谷.文化与公共性.北京:三联书店,1998.100.
[55](英)F.A.哈耶克.致命的自负[M].冯克利,胡晋华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33.
[56]杨鸿烈.中国法律发达史:(下)[M].上海书店,1990.906.
[57]邵建东.中国继受德国民法的实际效果及历史功绩[C].中德法律继受与法律编纂[A].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32.
[58](德)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M].米健,朱林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66.
[59]易继明.大陆私法的源流[J].民商法论丛,16.348-439.
[60]王哲.西方政治法律学说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410.
[61]刘楠.变法模式下的中国民法法典化[M].
[62](德)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M].米健,朱林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74.
[63](英)F.A.哈耶克.致命的自负[M].冯克利,胡晋华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64]邵建东.中国继受德国民法的实际效果及历史功绩[A].中德法律继受与法律编纂[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36.
[65]谢鸿飞.现代民法中的“人”[J].北大法律评论,3(2):158.
《民法法典化的价值、模式与学理(第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