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电话网优化的探索
DLC系统是过去几年使用的光纤接入设备,它在建瓯的农村电话建设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其技术手段、经济性能显得落后,突出表现在:①需要模数、数模变换设备; ②在局端和远端都要配备用户电路板,不仅增加成本,而且也增加故障点;③在局端还要占用交 换机的用户电路板、浪费号码资源等;④难以向用户提供ISDN、数据等新业务,且不能向宽带用 户接入网升级;⑤不能实现112集中测试。基于上述原因,应停止发展这类ODLC设备。当然,ODLC 也在发展,如:新型采用V5接口的单端开放式ODLC,市场前景看好。?(六)远端模块?远端模块 是将交换机的用户级通过光纤数字传输设备延伸至远端,解决电话用户的远端接入问题。从严格 意义上讲不属于接入网的范畴,但由于它可推进光纤到用户的建设,尤其是在经济性和技术性方 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同时,模块局在减少局所数量,优化网络结构等方面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而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在应用远端模块时要求模块和母局是同一厂家的设备,接口使用的是 内部协议,在扩容时需要根据母局交换机型进行扩容,需要配置专用的接口电路板,在实现ISDN 时,要求模块局的一个机框内全部是ISDN用户板,
RASM3是上海贝尔公司推出的S—1240型机的新型远端用户模块,推出的还有IRSU(ISDN远端用 户单元)和RASM1(远端用户模块)。设计比较全面,性能较好。
(七)光纤接入网(OAN)系统
光纤接入网是指在本地交换机或远端交换模块与用户之间,采用光纤通信的传输系统,用光 纤作为主要传输媒体来取代传统的双绞铜线。主要由光线路终端(OLT),光配线网(ODN),光网络 单元(ONU)等部分组成,光接入网目前主要要求与带V5?1和V5?2接口的交换机互连;ODN主要完 成光信号功率分配。为OLT和OUN之间提供光传输手段;ON U主要是为光接入网提供直接或远端的 用户侧接口,并将光信号进行光电转换后送至用户设备。根据光纤向用户延伸的距离,即ONU在 光接入网中处的具体位置不同,光接入网可划分为光纤到路边(FTTC)、光纤到大楼(FTTB)、光纤 到家(FTTH)和光纤到办公室(FTTO)等几种基本应用形式?光纤接入网的组网有点对点、星形、链 形、环形等组网方式,通过V5接口主要支持以下三类业务:
(1)电话网用户的接入
支持模拟用户和用户交换机的接入。
(2)ISDN接入
支持2B+D的基本速率接入和30B+D的基群速率接入
(3)用于无带外信令的半永久租用线路或永久租用线路,可以是模拟用户,也可以是数字用户。 半永久租用线路通过V5接口,永久租用线路旁通V5接口。
除了话音、数据、图像等窄带业务外,主要接入网还将承担未来宽带业务的接入,目前主要 提供CATV的传输功能。?从经济角度看,当用户主干电缆容量达2000线以上,长度超过2KM时,光 纤接入比现有铜线用户环路更经济。此外,它还具有占管孔少,维护方便,适应未来发展等诸多优 点。
?(八)固定无线接入系统?固定无线接入系统又称无线本地环路(WLL)系统,用来代替用户网 中铜线,提供连接交换机与固定电话(办公室、家庭等)之间的用户环路,与移动通信系统的技术要 求有本质的不同。
无线本地环路系统主要由3部分组成:基站控制器(BSC)、基站(BS)和用户终端(SU)。用户终端 分布在各个用户所在地,直接或通过室内、楼内配线与各种通信终端(电话、传真机、计算机等)相 连。基站提供与用户终端之间的无线收发信道。控制器一方面对全系统,尤其是无线信道的分配进 行控制。
无线本地环路(WLL)主要采用两种技术:
1、公用移动网技术
如FDMA、TDMA、CDMA蜂窝系统技术,主要用于人口密度低或业务普及率低的欠发达地区,或地 形条件差难以铺设线路的地区,其基站输出功率高,频率相对较低,覆盖半径可达50KM左右(无阻挡 ),即采用大区制,一般无需考虑越区切换和漫游等问题,且多为固定用户。用户侧无线终端经转换 设备直接和固定话机相连。?2、无绳电话技术?如DECT、PHS等。这种系统主要用于人口密度较高, 已难再增设新线路的地方。基站功率小,至室内无线终端的距离通常仅为500-1500M左右。无绳技术 还能向用户提供有限范围的移动性,如在住宅附近100M左右移动,这时基站密度较大,并需考虑越 区切换。较为完备的系统可发展为具有个人通信性能的域内第二通信网。
(九)关于接入网的V5接口
ISDN业务的引入,要求用户终端设备与本地交换局之间实现透明的数字连接,为此交换应具有 数字用户接入的数字接口称为V接口。由于V1-V4接口标准程度不足,难以适应用户接入网范围的多 种传输媒介,多种接入配置和业务的要求。因此,产生了V5接口。?V5接口按照连接的2Mbit/s的 PCM链路数及用户接入网具有的功能又分为V5.1和V5.2接口。
V5.1接口用一条2Mbit/s链路(PCM30)连接交换机与用户接入网,用户接入网不含集中器功能, 它支持PSTN(包括单用户和PABX)接入、ISDN基本接入。
V5.2接口最多可接16条2Mbit/s链路,它所对应的用户接入网里可含集中器功能,它除了支持 V5.1接口的业务外,还可支持ISDN基群速率接入(即支持30B+或支持HO、H12和n×64Kbit/s业务)。
今后还会提出支持STM-1速率的V5.3接口和支持宽带ISDN的V5.B接口。
二、交换网
《建瓯电话网优化的探索(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70903.html
配置不够灵活,将来也不能提供宽带业务的接 入。
RASM3是上海贝尔公司推出的S—1240型机的新型远端用户模块,推出的还有IRSU(ISDN远端用 户单元)和RASM1(远端用户模块)。设计比较全面,性能较好。
(七)光纤接入网(OAN)系统
光纤接入网是指在本地交换机或远端交换模块与用户之间,采用光纤通信的传输系统,用光 纤作为主要传输媒体来取代传统的双绞铜线。主要由光线路终端(OLT),光配线网(ODN),光网络 单元(ONU)等部分组成,光接入网目前主要要求与带V5?1和V5?2接口的交换机互连;ODN主要完 成光信号功率分配。为OLT和OUN之间提供光传输手段;ON U主要是为光接入网提供直接或远端的 用户侧接口,并将光信号进行光电转换后送至用户设备。根据光纤向用户延伸的距离,即ONU在 光接入网中处的具体位置不同,光接入网可划分为光纤到路边(FTTC)、光纤到大楼(FTTB)、光纤 到家(FTTH)和光纤到办公室(FTTO)等几种基本应用形式?光纤接入网的组网有点对点、星形、链 形、环形等组网方式,通过V5接口主要支持以下三类业务:
(1)电话网用户的接入
支持模拟用户和用户交换机的接入。
(2)ISDN接入
支持2B+D的基本速率接入和30B+D的基群速率接入
(3)用于无带外信令的半永久租用线路或永久租用线路,可以是模拟用户,也可以是数字用户。 半永久租用线路通过V5接口,永久租用线路旁通V5接口。
除了话音、数据、图像等窄带业务外,主要接入网还将承担未来宽带业务的接入,目前主要 提供CATV的传输功能。?从经济角度看,当用户主干电缆容量达2000线以上,长度超过2KM时,光 纤接入比现有铜线用户环路更经济。此外,它还具有占管孔少,维护方便,适应未来发展等诸多优 点。
?(八)固定无线接入系统?固定无线接入系统又称无线本地环路(WLL)系统,用来代替用户网 中铜线,提供连接交换机与固定电话(办公室、家庭等)之间的用户环路,与移动通信系统的技术要 求有本质的不同。
无线本地环路系统主要由3部分组成:基站控制器(BSC)、基站(BS)和用户终端(SU)。用户终端 分布在各个用户所在地,直接或通过室内、楼内配线与各种通信终端(电话、传真机、计算机等)相 连。基站提供与用户终端之间的无线收发信道。控制器一方面对全系统,尤其是无线信道的分配进 行控制。
无线本地环路(WLL)主要采用两种技术:
1、公用移动网技术
如FDMA、TDMA、CDMA蜂窝系统技术,主要用于人口密度低或业务普及率低的欠发达地区,或地 形条件差难以铺设线路的地区,其基站输出功率高,频率相对较低,覆盖半径可达50KM左右(无阻挡 ),即采用大区制,一般无需考虑越区切换和漫游等问题,且多为固定用户。用户侧无线终端经转换 设备直接和固定话机相连。?2、无绳电话技术?如DECT、PHS等。这种系统主要用于人口密度较高, 已难再增设新线路的地方。基站功率小,至室内无线终端的距离通常仅为500-1500M左右。无绳技术 还能向用户提供有限范围的移动性,如在住宅附近100M左右移动,这时基站密度较大,并需考虑越 区切换。较为完备的系统可发展为具有个人通信性能的域内第二通信网。
(九)关于接入网的V5接口
ISDN业务的引入,要求用户终端设备与本地交换局之间实现透明的数字连接,为此交换应具有 数字用户接入的数字接口称为V接口。由于V1-V4接口标准程度不足,难以适应用户接入网范围的多 种传输媒介,多种接入配置和业务的要求。因此,产生了V5接口。?V5接口按照连接的2Mbit/s的 PCM链路数及用户接入网具有的功能又分为V5.1和V5.2接口。
V5.1接口用一条2Mbit/s链路(PCM30)连接交换机与用户接入网,用户接入网不含集中器功能, 它支持PSTN(包括单用户和PABX)接入、ISDN基本接入。
V5.2接口最多可接16条2Mbit/s链路,它所对应的用户接入网里可含集中器功能,它除了支持 V5.1接口的业务外,还可支持ISDN基群速率接入(即支持30B+或支持HO、H12和n×64Kbit/s业务)。
今后还会提出支持STM-1速率的V5.3接口和支持宽带ISDN的V5.B接口。
二、交换网
《建瓯电话网优化的探索(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