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石油“走出去”战略设想的思考
)。现在看,单纯的“内外贸一体化”改革不能满足规避价格风险的要求;从1999年末以来依靠不断调整成品油价格,毫无屏蔽地把国际市场风险向国内的下游产业释放也不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
对我国这样的需求大国来说,参与以期货市场为主的国际风险市场的竞争是维护国家利益的必然选择。参与国际风险市场竞争需要重点考虑四个方面的政策。
一是我国应当积极、主动、规模逐步扩大地进入国际石油期货市场。我们要走出总是被动防守的格局,用市场化的手段来对抗市场化的风险。建议在国家石油安全战略中将进入国际期货市场作为重要措施之一。
二是对石油石化领域的国家级企业(集团),在国际期货市场上实行战略性分工,一部分重点作套期保值,以规避价格波动风险为主,例如可由目前中石化、中石油集团下属的联合石化和联合石油负责;另一部分重点进行高抛低吸的投机性运作,以降低价格波动的损害为主,例如可由中化公司负责。
三是积极培育参与国际风险市场竞争的企业主体和市场人才,研究国际风险市场的运作规律,制定对国际风险市场操作的相关政策,如金融支持政策、境外证券监管政
四是在国内建立制度化的风险采购屏障,由用油企业按进口量的一定比例与在国际市场上从事风险采购的企业签订固定价格的长期合约,部分地锁定资源成本,把一部分风险屏蔽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之外。从我国的油品价格形成机制看,到2005年左右,我国在国际期货市场上采取有“保价”措施的采购规模应当至少占到石油进口量的一半以上,才能使国民经济运行成本初步摆脱被国际油市过度频繁地 “牵着鼻子走”的被动局面。
进入以期货交易为主的国际风险市场并不意味着国民经济运行风险的增大。实际上,在价格波动的特定周期内风险总是有的。这些风险如果不能在国外释放,就要在国内国民经济运行体系中集中释放。参与国际风险市场竞争的根本意义,一是要打破西方大国对资源控制权的垄断,二是把国际市场上的价格风险尽可能多地释放在国际市场中。
全方位地走出去,建立“石油金融”战略体系
应当强调,经济全球化下的竞争已经是实物市场与虚拟市场联动的全方位竞争。当前,不仅国际油市上的操作(实际上)已经变成了金融化的操作,期货交易量已经完全脱离了实物供给量与需求量,而且在其价格波动的背后,国际金融资本已经大规模参与到了实物市场中来。应对这样的竞争格局,我们也需要在“走出去”的战略中制定相应的金融对策,要把石油领域的“走出去”与金融领域的“走出去”、石油安全与金融安全联系起来考虑。从目前看,我国的对策重点在三个方面。
一是要在参与国际风险市场的操作中学会更大规模地利用国际金融资源,要特别注重培育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高信用能力的期货市场交易主体。我国的外债规模监控体系应当适应新的变化,要对战略性期货储备所需的长期融资和短期投机运作所需的短期融资制定不同政策,同时赋予参与期货市场交易的主体以较灵活的海外融资权限。
二是要建立对实物储备的金融支持体系。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经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这实际上也孕育着较大的市场风险,有必要采取合理对策,把单纯的货币储备及外汇储备与更灵活的石油等资源的实物储备、期货储备密切结合起来,一方面通过变换资产存在形态来提高金融资产质量和规避金融风险、汇率风险,另一方面通过国内金融支持(包括国家财政贴息等政策性金融措施)大幅度提高国内企业的实物储备能力,给在国际市场上从事风险采购与投机运作的企业以调整仓量的更大进退余地,为其留下更安全的退出通道。
三是制定专门的“石油金融”货币政策,具体规定紧急情况下国家银行提供融资的条件,为国际石油期货市场上的风险操作提供战略性的后备金融授信额度,提高操作主体遭遇恶意狙击时的持仓安全性。
调整进口结构,合理利用国际成品油和石化产品市场
我国石油需求量的快速上升是难以避免的客观趋势,但从国际市场上买到油或采到油并非是“走出去”、“多种途径”和“多元化” 战略的全部内容。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调整进口结构,在成品油和石化产品上更多利用国外市场,可能会在相当大程度上缓解我国石油短缺的压力,同时将有利于国家石油安全。
石油“走出去”要和下游产业的发展通盘考虑。我国的原油进口主要是用来满足成品油炼制和石化产品生产的。但是一个已经非常突出的矛盾是下游产业对不同石油制品的需求并不均衡。例如,当前在汽、煤、柴等燃料油中,我国短缺的主要是柴油,进口原油炼制后把柴油留下,还得想法把汽油出口。再如,乙烯仍是我国严重短缺的石化产品,“十五”期间我国的乙烯规模仍将是基础产业中扩张最快的。生产乙烯的最好原料是石脑油,但石脑油在石油中的含量很低。为了满足国内乙烯生产对石脑油的需求,我们目前的做法也是大量进口原油,提炼石脑油后再想法把其他油品在国内或国际市场上消化掉。这种状况极大地增加了我国在国际原油市场上的采购规模,也同时加大了我们的采购风险。
实际上,利用国外资源的思路不应局限在一个环节,而且把所有加工层次都集中在国内并非最经济。从实际情况出发,在对影响石油进口规模的需求构成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可考虑适当降低我国成品油和石化原料产品的自给率,更多利用国外的生产能力,提高这些产品在国际市场的采购水平,把“走出去”战略延伸到更多环节,这可能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我国石油进口规模,同时也可有效地改善我国在国际原油市场上的谈判地位。
当然,强调“走出去”战略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国内的内部性对策。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加大油气勘探力度、调整能源战略、注重煤炭净化使用技术的开发、采取更有效的节能政策等仍需加紧进行。
《对我国石油“走出去”战略设想的思考(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71730.html
对我国这样的需求大国来说,参与以期货市场为主的国际风险市场的竞争是维护国家利益的必然选择。参与国际风险市场竞争需要重点考虑四个方面的政策。
一是我国应当积极、主动、规模逐步扩大地进入国际石油期货市场。我们要走出总是被动防守的格局,用市场化的手段来对抗市场化的风险。建议在国家石油安全战略中将进入国际期货市场作为重要措施之一。
二是对石油石化领域的国家级企业(集团),在国际期货市场上实行战略性分工,一部分重点作套期保值,以规避价格波动风险为主,例如可由目前中石化、中石油集团下属的联合石化和联合石油负责;另一部分重点进行高抛低吸的投机性运作,以降低价格波动的损害为主,例如可由中化公司负责。
三是积极培育参与国际风险市场竞争的企业主体和市场人才,研究国际风险市场的运作规律,制定对国际风险市场操作的相关政策,如金融支持政策、境外证券监管政
策等。
四是在国内建立制度化的风险采购屏障,由用油企业按进口量的一定比例与在国际市场上从事风险采购的企业签订固定价格的长期合约,部分地锁定资源成本,把一部分风险屏蔽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之外。从我国的油品价格形成机制看,到2005年左右,我国在国际期货市场上采取有“保价”措施的采购规模应当至少占到石油进口量的一半以上,才能使国民经济运行成本初步摆脱被国际油市过度频繁地 “牵着鼻子走”的被动局面。
进入以期货交易为主的国际风险市场并不意味着国民经济运行风险的增大。实际上,在价格波动的特定周期内风险总是有的。这些风险如果不能在国外释放,就要在国内国民经济运行体系中集中释放。参与国际风险市场竞争的根本意义,一是要打破西方大国对资源控制权的垄断,二是把国际市场上的价格风险尽可能多地释放在国际市场中。
全方位地走出去,建立“石油金融”战略体系
应当强调,经济全球化下的竞争已经是实物市场与虚拟市场联动的全方位竞争。当前,不仅国际油市上的操作(实际上)已经变成了金融化的操作,期货交易量已经完全脱离了实物供给量与需求量,而且在其价格波动的背后,国际金融资本已经大规模参与到了实物市场中来。应对这样的竞争格局,我们也需要在“走出去”的战略中制定相应的金融对策,要把石油领域的“走出去”与金融领域的“走出去”、石油安全与金融安全联系起来考虑。从目前看,我国的对策重点在三个方面。
一是要在参与国际风险市场的操作中学会更大规模地利用国际金融资源,要特别注重培育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高信用能力的期货市场交易主体。我国的外债规模监控体系应当适应新的变化,要对战略性期货储备所需的长期融资和短期投机运作所需的短期融资制定不同政策,同时赋予参与期货市场交易的主体以较灵活的海外融资权限。
二是要建立对实物储备的金融支持体系。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经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这实际上也孕育着较大的市场风险,有必要采取合理对策,把单纯的货币储备及外汇储备与更灵活的石油等资源的实物储备、期货储备密切结合起来,一方面通过变换资产存在形态来提高金融资产质量和规避金融风险、汇率风险,另一方面通过国内金融支持(包括国家财政贴息等政策性金融措施)大幅度提高国内企业的实物储备能力,给在国际市场上从事风险采购与投机运作的企业以调整仓量的更大进退余地,为其留下更安全的退出通道。
三是制定专门的“石油金融”货币政策,具体规定紧急情况下国家银行提供融资的条件,为国际石油期货市场上的风险操作提供战略性的后备金融授信额度,提高操作主体遭遇恶意狙击时的持仓安全性。
调整进口结构,合理利用国际成品油和石化产品市场
我国石油需求量的快速上升是难以避免的客观趋势,但从国际市场上买到油或采到油并非是“走出去”、“多种途径”和“多元化” 战略的全部内容。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调整进口结构,在成品油和石化产品上更多利用国外市场,可能会在相当大程度上缓解我国石油短缺的压力,同时将有利于国家石油安全。
石油“走出去”要和下游产业的发展通盘考虑。我国的原油进口主要是用来满足成品油炼制和石化产品生产的。但是一个已经非常突出的矛盾是下游产业对不同石油制品的需求并不均衡。例如,当前在汽、煤、柴等燃料油中,我国短缺的主要是柴油,进口原油炼制后把柴油留下,还得想法把汽油出口。再如,乙烯仍是我国严重短缺的石化产品,“十五”期间我国的乙烯规模仍将是基础产业中扩张最快的。生产乙烯的最好原料是石脑油,但石脑油在石油中的含量很低。为了满足国内乙烯生产对石脑油的需求,我们目前的做法也是大量进口原油,提炼石脑油后再想法把其他油品在国内或国际市场上消化掉。这种状况极大地增加了我国在国际原油市场上的采购规模,也同时加大了我们的采购风险。
实际上,利用国外资源的思路不应局限在一个环节,而且把所有加工层次都集中在国内并非最经济。从实际情况出发,在对影响石油进口规模的需求构成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可考虑适当降低我国成品油和石化原料产品的自给率,更多利用国外的生产能力,提高这些产品在国际市场的采购水平,把“走出去”战略延伸到更多环节,这可能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我国石油进口规模,同时也可有效地改善我国在国际原油市场上的谈判地位。
当然,强调“走出去”战略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国内的内部性对策。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加大油气勘探力度、调整能源战略、注重煤炭净化使用技术的开发、采取更有效的节能政策等仍需加紧进行。
《对我国石油“走出去”战略设想的思考(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