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行政管理 >> 管理科学论文 >> 正文

需求与回应:一项关于流动儿童适应的再研究


  需求与回应:一项关于流动儿童适应的再研究
  
  赵芳(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上海200433)
  
  【摘要】人类有潜能帮助其自动地调适以寻求与环境的平衡,但人类的天赋与环境资源供给的相互作用才是增进人类适应的最终因素。流动儿童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资源供给欠缺,影响其适应。为了回应流动儿童的需求,需要从环境层面输入资源,培养其积极的自我认知与情绪体验,帮助其适应以寻求与环境的平衡。由于城乡间的差异给流动儿童带来的不适应、断裂及社会排斥,持续性的多系统整合介入是帮助流动儿童适应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流动儿童 需求 回应适应
  
  【中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828( 2012) 11-0014-05
  
  DOI: 10. 3969/j. issn. 1672-4828. 2012. 11. 003
  
  在2009年初至2010年初,笔者从人与环境的关系人手,通过一项实证研究,分析了流动儿童的适应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流动儿童的需求和资源供给状况,研究的结果发表在2011年第3期的《社会科学》上(赵芳,2011),当时的研究结论是:在流动儿童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流动儿童的成长历程因家庭的流动而发生改变,他们面临新环境的压力,有许多适应性需求,而环境资源供给的不足,使得流动儿童产生了适应性困难,这些困难的存在已经影响了流动儿童的自我发展。
  
  这是根据实证研究对流动儿童适应问题所做的解释。但社会研究的生命力不仅仅在于解释,还需要有对策研究,更需要对策略的实际操作及评估。此后从2010年2月起至2011年初,笔者设计了一个为期一年的流动儿童介入计划(以下简称为“该项目”),由上海市公益招投标资金资助,一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具体实施,大学生志愿者加入,从资源供给的角度,回应流动儿童的需求,以帮助流动儿童有效适应。
  
  一、需求回应
  
  对目前促进流动儿童适应的干预所作的文献回顾表明:(1)这些干预主要针对的是流动儿童适应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很少注重培育其积极的自我认知与情绪体验(胡进,2002;叶玮琳,2008;钟爱萍,2004),这体现了研究者的消极视角;(2)这些干预主要是在个体的水平上进行的(王丹阳,2008;谢晨,2009;钟爱萍,2004)。对环境的干预几乎是一片空白,这样的干预隐含的潜在假设是,流动儿童自身是其适应问题的重要因素,因此只要改变流动儿童自身,就可以缓解或消除其适应问题,促进其适应。而实际的情况是,不论是导致影响流动儿童自我发展的问题,还是促进流动儿童的适应,环境的作用和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曾守锤,2011)。人类是不断成长、变化、与环境进行持续互动的主体,根据笔者的实证研究,流动儿童与城市、学校和家庭的互动,期待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资源供给欠缺,导致其形成了独特的自我认知与情感体验,影响其自我发展。因此,帮助流动儿童适应需主要从人与环境的关系人手,探讨如何从环境输入资源,培养流动儿童积极的自我认知与情绪体验,以帮助其自动地调适以寻求与环境的平衡。
  
  (一)选择学校作为主要介入系统
  
  在影响流动儿童的社会环境中,有三个系统可以直接介入:家庭、学校和社区。经过仔细衡量后,该项目选择了学校作为主要的介入系统。理由是:(1)学校在该阶段儿童的成长中占有重要地位。按照埃里克森的个人生命周期理论,流动儿童的年龄阶段正处于“勤奋对自卑”的社会心理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通过与同伴之间的交流而发展自我价值感,对积极发展结果的重要影响来自学校、学习和老师的教育与鼓励(居伊·勒弗朗索瓦,2004)。社会适应分为心理适应和城市文化适应,城市文化适应包含了人际关系、适应环境、外显行为、内隐观念、语言和学习等六个维度的适应(刘杨、方晓义、张耀方等,2008),对于学龄儿童来讲,这些适应也主要在学校系统中完成;(2)选择家庭作为主要介入系统时碰到困难。首先是父母的教育程度较低,教育能力有所欠缺,根据笔者的调查,流动儿童父母的教育程度大都集中在初中及以下,还有近一成的母亲没有读过书。对于孩子的教育,85.0%的父母表示他们找不到有效的教育方法;其次,从乡村来到城市,流动儿童的家庭正经历着家庭生命周期的重大变化,父母大多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调查中有56.2%的父母因为“他们工作太忙,没有时间”,从不辅导孩子的功课,48.9%的父母从不和孩子进行深入的交流。第三,父母从乡村来到城市,本身也有适应问题。调查中父母能够完全适应的只有19.8%,54.7%的流动儿童认为父母不会帮助自己适应新的生活。因此,在介入过程中,家庭是一个重要的介入系统,需要介入但不一定选其为主要的介入系统;(3)选择社区作为主要介入系统条件不成熟。流动儿童来到城市后,大多租住在城郊结合部,一方面居住的较为分散,另一方面当地社区发展的也不充分,要完成具体细致的介入,条件不成熟。(管理科学论文 fanwen.oyaya.net)为此,帮助流动儿童适应选择学校系统作为主要介入系统较好。
  
  在具体介入时,该项目选取了一年前进行实证研究的上海城郊的一所流动儿童学校进行了介入。在介入时,将学校看成一个整体,分别从教师、同伴群体、个体三个层面介入。
  
  第一,从教师层面的介入。根据前期的调查,证实有相当一部分流动儿童在与老师的互动中有距离感,存在资源供给上的障碍。有16.5%的流动儿童表示他在课堂上经常不能明白老师的讲解,有16.1%的流动儿童认为自己的意见常被老师不加考虑地反对,有48.1%的流动儿童认为老师很少和自己倾心交谈,有70.4%的学生表示“当老师找我时,我感到紧张”。
  
  而通过与老师的焦点座谈,老师们也有自己的抱怨。他们认为,“和本地孩子比起来,流动儿童太难教”,“学习习惯不好,不按时完成作业”,“写作业不认真,书写能力差”,“不注重卫生,行为举止不文明”,“对于本地孩子有用的教育方法拿到流动儿童那里却不管用”,“教育这些孩子太费精力”,“不但这些孩子难教,流动儿童的家长也很难沟通,他们对孩子太不关心,从不辅导孩子的作业,家长会怎么邀请也不来,好像把孩子往学校一送就万事大吉了”,“不辅导功课也就算了,有些家长还把自身有很多不良的行为示范给了孩子,很难弄”。
  
  流动儿童的感受是真实的,老师的抱怨也是可以理解的。针对此,该项目设计了具体的介入措施:(1)通过三次讲座和两次座谈,协助老师认知重建。从乡村来到城市,流动儿童在学业和行为习惯上与城市孩子相比确实有差距,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希望以更好的或与城市孩子一样的标准去要求流动儿童,但这忽视了流动儿童的能力、基础与经验。学校教育应从流动儿童的特殊经验出发,并以此为基础来改变学校的管理办法和课堂的教学内容及方法,才能使流动儿童接受到平等并符合他们需求的教育。对于流动儿童家长,也要从流动儿童家长实际处境出发,重新审视学校与家庭的关系,不要向要求本地儿童家长一样去要求流动儿童家长,更不能忽视他们既有的能力、经验。(2)通过数次的团体讨论和日常的案例分析,增加老师对流动儿童需求的敏感性和教育方法的有效性。由于家庭迁徙给流动儿童学习带来的不适应、断裂及城乡差异所带来的歧视,都是老师应正视的问题,应在一般的教育原则的基础上注意回应流动儿童的特殊需求。通过团体讨论和具体案例的分析,协助老师了解流动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评估流动儿童的特殊需要,探讨与流动儿童

《需求与回应:一项关于流动儿童适应的再研究》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71800.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管理科学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