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化纤全球化看中国化纤企业发展趋势
现在我国已成为全世界第一化纤生产大国,面对化纤全球化的飞速到来,中国化纤企业如何来应对,已经摆在中国化纤企业的面前。从化纤全球化趋势看,中国化纤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日益激烈的竞争。
伴随全球经济的发展,化纤全球化已经在全世界各国迅速展开,并产生了新的生产、供给竞争格局。
何为全球化?从表面意义来讲,全球化就是不受地理限制的行为。化纤全球化的目的就是扩大交换,发展化纤经济,推动全球化纤事业的发展。化纤全球化的方法是:减少限制,提倡竞争,如取消原有的关税、优惠、配额、特许、垄断等。化纤全球化的基础是:化纤贸易自由,贸易自由可以行于国内,也可以行于国际。从目前来看,化纤全球化交换的项目有:化纤产品、化学纤维、生产技术、管理技术、资金、劳动力等。
挑战格局已然形成
中国化纤市场发展前景之大,早已被海外众多化纤生产巨商所看好,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发展化纤事业。如日本的东丽公司、帝人公司、三菱尼龙公司等都有向中国大陆发展化纤的计划和扩大在中国的产能愿望;韩国近一年来在中国的发展也很迅速,韩国株式会社晓星已进入中国的化纤市场;中国台湾化纤企业早已有多家在大陆发展;还有欧洲、美国一些化纤跨国公司也都在向中国大陆发展。随着WTO大门的打开,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化纤业完全有可能出现新的投资高潮。
在亚洲,以日本、中国台湾、韩国生产的化纤最具挑战性,这三个国家或地区在新纤维开发效率、高附加值产品研发及生产规模上均处于世界前列,远高于亚洲其他国家。多年来,中国大陆纺织针织业从以上三个地区进口的化纤量占进口总量的80%~90%。在化纤全球化的大战场上同台竞争,中国化纤企业不占优势。
发展中国家发展迅猛
近十几年来,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化纤业发展十分迅猛,有些国家化纤企业的生产规模一点也不比我们小。如印度的Reliance工业有限公司是世界第四大聚酯长丝生产企业;泰国在1995年就建成当时世界最大规模的PTA生产厂,到1998年生产能力已达90万吨;巴基斯坦、印尼等国生产的低附加值化纤也不比中国化纤企业差。另外,南亚国家如孟加拉、斯里兰卡、巴基斯坦等国的纺织服装企业在欧洲的信誉比我们好,纺织品出口在信誉上处于优势。
从亚洲化纤竞争战场看,在发展中国家竞争格局中,我国化纤企业优势也不明显。从全球化纤纺织品生产角度看,未来亚洲在化纤及纺织品方面,将成为全球的生产供给基地,化纤全球化将使亚洲成为化纤生产供给竞争的主战场。
规模不是灵丹妙药
多年以来,对于中国化纤业的发展,我们的领导者们一直把精力集中在规模上,认为规模是化纤企业收益的灵丹妙药。不可否认,生产规模对企业收益起较大的作用,但并不是惟一的。我国也有10万吨以上的大规模化纤企业,但从近两年的市场运作收益看,不要说没有达到海外同类规模水平,有些规模大的企业比规模小的绝对收入还差。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企业面对的是剧烈变化的市场,衡量企业生存的能力,是看一个企业能不能适时生产出市场需求的产品。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就是要具备相应的实力,而实力是靠物质产品和无形资产组成,这与企业规模大小无关。如绍兴有一村办化纤厂,生产规模仅有1万吨左右,由于这个厂与科研院所结合得好,不断推出新纤维产品,尽管企业很小,可适应市场的能力却很强,企业照样充满勃勃生机,比大规模企业的日子好过得多。
从市场消费趋势看,小批量、多品种、多规格的消费浪潮已经席卷了全球各个消费层次。这方面中小企业更具有灵活性,规模再大,生产的都是卖不动的产品,在竞争中同样没有立足之地。不在产品开发上下功夫,片面强调规模只能给企业带来灾难性的打击。
化纤全球化,就是化纤企业竞争全球化,优胜劣汰,高效者胜低效者败。我国化纤企业要在化纤全球化战场上有所作为,更需要的,是在产品创新上花力气。
中国企业尚需警醒
有人说,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市场就是企业之间竞争的战场,开放市场就是取消限制,给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从目前企业在国内的表现看,我国大多数化纤企业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应对化纤全球化这个战场上,还存在许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一点可以从近两年国内各化纤市场生产营销中得到明证。如近些年来,海外一些化纤商利用化纤全球化这一机遇,在中国纺织品服装展览会或博览会上不断展示他们生产的化纤新产品,先有“莱卡”,后有“力莱”,又是“超细”又是“功能”。纤维品牌宣传已经打到了家门口,某些产品供不应求。反观国内企业,在国外产品挑战面前显得束手无策,毫无招架的能力。在上海召开的第六届中国国际内衣、沙滩装及辅料展览会期间,力莱超细纤维的生产商尼斯达公司在大力宣染力莱超细纤维优越性的同时,还组织力莱纤维内衣的专场多次模特表演,既塑造了企业形象又创了品牌,还推广了力莱纤维产品,现在人们一说力莱纤维就想到了“尼斯达”,一说到杜邦,自然而然就想到“莱卡”。
我国作为一个年产700万吨左右的化纤生产大国,在众多的化纤企业中,没有一家企业能生产出象样的纤维品牌与之对抗,这与化纤全球第一生产大国地位很不相称,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哀。
从我国化纤企业这两年的市场运作看,不要说海外化纤强者把我们打得一败涂地,就是国内企业的相互残杀也大大伤害了化纤业的元气。低价竞销长流不断,产品开发你少我更少,卖不动和销售不畅的产品占到80%以上。自从2000年末化纤价格瞬间跌到谷底,到目前为止,常规产品仍然回弹无力。据业内人士介绍,浙江某化纤厂常规产品库存创历史之最,高达4000吨以上。与此同时,进口化纤2000年同比却增加,原因何在?这说明了高附加值产品的竞争能力强。面对化纤竞争的格局,我们的化纤企业需警醒地看到,目前我们的企业还没有准备好。 《从化纤全球化看中国化纤企业发展趋势》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72010.html
伴随全球经济的发展,化纤全球化已经在全世界各国迅速展开,并产生了新的生产、供给竞争格局。
何为全球化?从表面意义来讲,全球化就是不受地理限制的行为。化纤全球化的目的就是扩大交换,发展化纤经济,推动全球化纤事业的发展。化纤全球化的方法是:减少限制,提倡竞争,如取消原有的关税、优惠、配额、特许、垄断等。化纤全球化的基础是:化纤贸易自由,贸易自由可以行于国内,也可以行于国际。从目前来看,化纤全球化交换的项目有:化纤产品、化学纤维、生产技术、管理技术、资金、劳动力等。
挑战格局已然形成
中国化纤市场发展前景之大,早已被海外众多化纤生产巨商所看好,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发展化纤事业。如日本的东丽公司、帝人公司、三菱尼龙公司等都有向中国大陆发展化纤的计划和扩大在中国的产能愿望;韩国近一年来在中国的发展也很迅速,韩国株式会社晓星已进入中国的化纤市场;中国台湾化纤企业早已有多家在大陆发展;还有欧洲、美国一些化纤跨国公司也都在向中国大陆发展。随着WTO大门的打开,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化纤业完全有可能出现新的投资高潮。
在亚洲,以日本、中国台湾、韩国生产的化纤最具挑战性,这三个国家或地区在新纤维开发效率、高附加值产品研发及生产规模上均处于世界前列,远高于亚洲其他国家。多年来,中国大陆纺织针织业从以上三个地区进口的化纤量占进口总量的80%~90%。在化纤全球化的大战场上同台竞争,中国化纤企业不占优势。
发展中国家发展迅猛
近十几年来,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化纤业发展十分迅猛,有些国家化纤企业的生产规模一点也不比我们小。如印度的Reliance工业有限公司是世界第四大聚酯长丝生产企业;泰国在1995年就建成当时世界最大规模的PTA生产厂,到1998年生产能力已达90万吨;巴基斯坦、印尼等国生产的低附加值化纤也不比中国化纤企业差。另外,南亚国家如孟加拉、斯里兰卡、巴基斯坦等国的纺织服装企业在欧洲的信誉比我们好,纺织品出口在信誉上处于优势。
从亚洲化纤竞争战场看,在发展中国家竞争格局中,我国化纤企业优势也不明显。从全球化纤纺织品生产角度看,未来亚洲在化纤及纺织品方面,将成为全球的生产供给基地,化纤全球化将使亚洲成为化纤生产供给竞争的主战场。
规模不是灵丹妙药
多年以来,对于中国化纤业的发展,我们的领导者们一直把精力集中在规模上,认为规模是化纤企业收益的灵丹妙药。不可否认,生产规模对企业收益起较大的作用,但并不是惟一的。我国也有10万吨以上的大规模化纤企业,但从近两年的市场运作收益看,不要说没有达到海外同类规模水平,有些规模大的企业比规模小的绝对收入还差。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企业面对的是剧烈变化的市场,衡量企业生存的能力,是看一个企业能不能适时生产出市场需求的产品。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就是要具备相应的实力,而实力是靠物质产品和无形资产组成,这与企业规模大小无关。如绍兴有一村办化纤厂,生产规模仅有1万吨左右,由于这个厂与科研院所结合得好,不断推出新纤维产品,尽管企业很小,可适应市场的能力却很强,企业照样充满勃勃生机,比大规模企业的日子好过得多。
从市场消费趋势看,小批量、多品种、多规格的消费浪潮已经席卷了全球各个消费层次。这方面中小企业更具有灵活性,规模再大,生产的都是卖不动的产品,在竞争中同样没有立足之地。不在产品开发上下功夫,片面强调规模只能给企业带来灾难性的打击。
化纤全球化,就是化纤企业竞争全球化,优胜劣汰,高效者胜低效者败。我国化纤企业要在化纤全球化战场上有所作为,更需要的,是在产品创新上花力气。
中国企业尚需警醒
有人说,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市场就是企业之间竞争的战场,开放市场就是取消限制,给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从目前企业在国内的表现看,我国大多数化纤企业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应对化纤全球化这个战场上,还存在许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一点可以从近两年国内各化纤市场生产营销中得到明证。如近些年来,海外一些化纤商利用化纤全球化这一机遇,在中国纺织品服装展览会或博览会上不断展示他们生产的化纤新产品,先有“莱卡”,后有“力莱”,又是“超细”又是“功能”。纤维品牌宣传已经打到了家门口,某些产品供不应求。反观国内企业,在国外产品挑战面前显得束手无策,毫无招架的能力。在上海召开的第六届中国国际内衣、沙滩装及辅料展览会期间,力莱超细纤维的生产商尼斯达公司在大力宣染力莱超细纤维优越性的同时,还组织力莱纤维内衣的专场多次模特表演,既塑造了企业形象又创了品牌,还推广了力莱纤维产品,现在人们一说力莱纤维就想到了“尼斯达”,一说到杜邦,自然而然就想到“莱卡”。
我国作为一个年产700万吨左右的化纤生产大国,在众多的化纤企业中,没有一家企业能生产出象样的纤维品牌与之对抗,这与化纤全球第一生产大国地位很不相称,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哀。
从我国化纤企业这两年的市场运作看,不要说海外化纤强者把我们打得一败涂地,就是国内企业的相互残杀也大大伤害了化纤业的元气。低价竞销长流不断,产品开发你少我更少,卖不动和销售不畅的产品占到80%以上。自从2000年末化纤价格瞬间跌到谷底,到目前为止,常规产品仍然回弹无力。据业内人士介绍,浙江某化纤厂常规产品库存创历史之最,高达4000吨以上。与此同时,进口化纤2000年同比却增加,原因何在?这说明了高附加值产品的竞争能力强。面对化纤竞争的格局,我们的化纤企业需警醒地看到,目前我们的企业还没有准备好。 《从化纤全球化看中国化纤企业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