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案大全 >> 语文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 正文

《呐喊》自序


.教案示例一

  教学目标

  1.了解鲁迅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

  2.理解.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含义。

  教学重点

  鲁迅自身经历与其思想发展的历程

   教学难点

  鲁迅严于解剖自己,努力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认识作者.写作《呐喊》的缘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初中曾学过鲁迅的哪些小说?(《故乡》、《社戏》、《孔乙己》等) 这些小说选自哪一个小说集?(《呐喊》)
  《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共收集短篇小说14篇(第一版是15篇,包括《不周山》。)1922年12月,鲁迅为自己的这个集子写了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呐喊》自序)。
  二、简介“序”
  什么叫序?什么叫自序呢?请大家齐读“自读提示”前三句话。
  提示已讲得很清楚,序言,是写在著作前面的文章,可分为自序和他序,自序,多为说明写书的目的和经过。而鲁迅的这篇序言中,鲁迅通过叙述自己的经历来反映思想发展过程,并说明.写作《呐喊》的缘由,这正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三、分析课文
  1.引出“梦”
  问:缘由即来由,那么本文在哪里概括交代了《呐喊》的来由?
  明确:开头部分:“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问:是什么的“一部分”?
  明确:“我年轻时候曾做过许多梦”的一部分。
  问:这里“梦”指的是什么?
  明确:指作者年轻时候的理想和追求。
  问:为何理想叫做“梦”呢?
  明确:由于这些美好的希望、理想都未能实现,所以后来回忆起来,就如同梦幻一般。
  问:年轻时的鲁迅曾做过哪些梦?
  师:梦的产生是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发展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我们先来看文中叙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经历,思想又是如何发展的呢?请对照下面的表格看课文,给大家两分钟时间,找出地点并概括其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
  2.根据课文内容,填表说明作者的生活经历与思想发展的过程。(用投影复片)

地点
 生活经历
 思想发展
 
绍兴
 侍亲疾
   
        
        
        
        

  先请一学生找出文中地点:绍兴、南京、仙台、东京、北京,再请学生自读课文填写生活经历、思想发展,中国学习联盟体完成后再讨论明确具体内容。(具体内容见下,学生概括恰当的少讲评,概括不到位的作指导)
   (1)绍兴   侍亲疾   看透世态,想走异路
  问:在绍兴的四年,作者做了什么?
  明确: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并寻找药引。
  中心事件是服侍久病的父亲,我们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为“侍病父”或“侍亲疾”。这段生活经历,鲁迅的感受如何?
  提示: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如何理解这几句话?我们可结合鲁迅的家庭情况。鲁迅幼时家庭经济比较宽裕,家里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愁生计。但十三岁那年,家庭突遭变故,祖父因科举案件下狱,继之而来的是父亲患了重病,家庭陷入困顿,只得靠典当衣服首饰来换钱给父亲治病,在侮蔑里接了钱,昔日闰土眼中的“少爷”遭到了别人的歧视与白眼,倍感人间的冷漠,看透世态炎凉,于是想走异路,产生了第一个梦“学洋务” 。
   (2)南京   求新知   选择学医,救民报国
  在洋务学堂,鲁迅所学课程有:格致(物理化学)、算学、地理历史、绘图、体操,并且看到了一些生理卫生之类的书。这些知识与作者在三味书屋中所学的《四书》《五经》中的孔孟之道相比较,都是新知识,因此在洋务学堂作者主要是探求西方新的知识,可概括为“求新知” 。
  问:这些新的知识给作者的思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明确:渐悟中医是骗子,知道西方医学能维新,于是去仙台学医,“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治的病人的疾苦,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因此我们可概括为“选择学医,救民报国”。
  (3)仙台   攻医学   领悟要著,弃医从文
  在仙台,作者主要攻读西方医学,初中学的《藤野先生》就是对仙台学医生活的回忆,作者回忆了最使他鼓舞,最使他感激的藤野先生。学医之梦很美满。鲁迅后来为什么又动摇呢?
  明确:原因是看时事画片。领悟了要著,弃医从文。
  时事画片的内容是日本人杀中国人,围观的是自己的同胞,这场景使鲁迅受到极大震动,他为麻木得受人欺侮、任人宰割而不自知的同胞感到激愤和悲哀,这使鲁迅的学医之梦彻底破灭,以此为转折,树立了新的梦想,提倡文艺,开始了新的人生,去东京,进行最初的文学活动。
  (4)东京   搞文艺   悲哀寂寞,深刻反省
   在东京,鲁迅为搞文艺从事了许多工作,文中主要叙述了办杂志《新生》。《新生》的结局如何?(并未出版)
   《新生》的失败,给鲁迅以沉重的打击,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表示他那时心情的词语: 
  悲哀、寂寞,并且进行了深刻的反省,看见自己“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师:请大家思考:鲁迅为什么感到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的悲哀?
  明确:客观原因:国民精神麻木,群众不觉悟,对于呐喊,既非赞同,也不反对。
  主观原因:对自己寄托希望过高,认为自己是英雄,思想不切实际,青年人特有的狂热病。
  师:满怀信心,满怀希望地办杂志,一旦希望破灭,那失望也是很深,很痛苦的。为了驱散这种痛苦与寂寞,鲁迅采用了种种医学专用法,沉入于国民中,回到古代去,于是去了北京S会馆抄古碑。
   (5)北京   抄古碑   苦闷沉默,思索追寻
  抄古碑并没有奏功(从“似乎”一词可看出),从院子里有缢死过一个女人的槐树和槐蚕是每每冰冷地落在头颈上,可以看出当时居住的环境是冷静、寂寞的。“客中少有人来”,生命在暗暗消去,可见鲁迅没有了先前的慷慨激昂,保持了沉默,“这也是我唯一的愿望”是一种自嘲,实际上是不愿如此沉默,可又不得不如此的无可奈何的苦闷。这种苦闷实际是奋斗者找不到变革现实途径时产生的彷徨,这种沉默实际上是暴风雨来临前的酝酿,沉默苦闷并非理想破灭后的绝望,而是仍在苦苦思索追寻着国家和社会的前途和出路。
   (6)北京   应索稿   看到希望,作文呐喊
  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曾说:“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金心异的索稿,结束了鲁迅沉默的抄古碑的生活。文中有金心异与鲁迅争论铁屋子能否被摧毁的一段对话。在“假如一间铁屋子”的对话中,用了许多比喻来揭示思想观点。请具体说明“铁屋子”、“熟睡的人们”、“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各比喻什么?(用投影复片)
  提示:“铁屋子”比喻辛亥革命后依旧黑暗的旧中国。
  “熟睡的人们”比喻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精神麻木的国民。
  “大嚷起来,惊起较为清醒的几个人”比喻用宣传的力量使较为明白的一些人认识处境的险恶。
  鲁迅:铁屋子万难破毁,即使大嚷起来惊起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也无济于事。金心异:既然有人起来,就有可能破毁。从中我们可以了解鲁迅最初的社会观,把黑暗的旧社会估计得过于强大,对社会认识很深刻,但同时也体现了他思想的弱点:对群众力量估计不足。争论的结果是鲁迅否定了自己最初的看法,看到了希望,于是振笔呐喊。
  通过分析,我们得出结论:先前的思想发展是形成《呐喊》的深厚的思想基础,而金心异的来访则是.写作《呐喊》的直接契机。
  3.小结

  从作者的生活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年青时的梦想共有三个(好梦),一个是通过学洋务来就国,即洋务救国梦;一个是通过学医来拯救像他父亲一样的病人,并在战争时去当军医,即学医救国梦;第三是想通过文艺来唤醒麻木的国民,即文艺救国梦。从作者的梦想中我们可以看出,一直贯穿在作者梦想中的是他那一颗救国救民的热心,作者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我们应当很好地体会。
  第一个梦是第二个梦的前提和基础,并随着第二个梦的破灭而破灭,前两个梦的破灭又是第三个梦产生的原因。
  三大梦想的破灭使作者陷入了无边的寂寞中,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寂寞呢?
  作者的这种寂寞并非真的无聊,也不是无事可做,而是一种“不特没有人来赞同,也还没有人来反对”的孤独,是爱国者报国无门的忧愁,是先行者曲高和寡的悲哀,更是思想者穷天究地的反省。“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这种寂寞是作者对黑暗统治的反抗,对麻木国民的当头棒喝。在寂寞中作者深刻反省,从而克服了对自己寄望过高、思想不切实际的青年人特有的狂热病,为他以后团结众人,从事“韧”的战斗奠定了 《《呐喊》自序》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72173.html

  • 上一篇范文: 烛之武退秦师
  • 下一篇范文: 我与地坛(节选)

  •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高一语文教案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