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犯罪行为的分析/傅孙满法律论文网
系统的素质教育知识的培训,这就使素质教育成了无米之炊,执行者缺乏执行需要的知识。仍以法制教育为例,其未能赢得学校教育的一席之地,关键就在于执行素质教育的老师们头脑中没法制教育这根弦,他们自身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并非清晰,自然不会对孩子们进行法制教育,这种情形是不堪设想的。而可悲的是,他们中的不少人还是社会上知名的教育专家。最后是在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学习后,绝大多数的学生仍然接着读高中,争取考大学。这一阶段的模式仍是应试的,因此,从长远的讲,从教师、家长到学生,没有一方会接受所谓的素质教育,因为这是一种断层的教育概念,它和后面更高阶段的教育目标是不衔接的。因此,在素质教育或整个教育理念中事实上存在着自我矛盾自我否定的东西。
还有就是教育方式问题。迄今为止,我们的教育方式仍是以僵硬化、形式主义为显著特点,所谓僵硬化是指形式的呆板,无法激起人的兴趣,这不仅体现在课本教育上,也体现在课外教育上,课本教育的僵硬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填鸭式”教学,整个课堂完全没有生机,教师在上面上课,学生在下面听,整个过程体现老师的思想认识水平,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没能被充分挖掘,其拓展思路和视野的可能受到了限制。而形式主义就是表现为实质的虚无,我们建设了大量的青少年宫、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等等,这些设施本应成为群众性的活动场所,然而由于场所作用被置换使用或实行收费,它们的大门等于是只开了一道缝隙,把绝大多数的人拒之于门外。又如我们经常举行、经常看见的缅怀先烈或学习先进的活动,我尚没有对这种活动的效果进行过测验评估,但有一点是清楚的,就是这些来学习的人对被缅怀或学习的对象一无所知或毫无热情,他们并不清楚这些对象有哪些地方值得他们学习,因此根本无法引起他们的共鸣和反响,这可以从大量组织这种参观学习后所写出来的观后感之类的文章所透露出来的信息中体现。事实证明,只有足够量的信息刺激才能引起人的共鸣,虚化的、僵硬化的教育方式本身是教育事业的一个桎锢,是难以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的。在美国,有大量的青年志愿者和社区志愿者组织,在志愿者服务管理局的管理下,这些组织每年组织了大量的活动,为社会贡献数以千万小时的义工,特别是当他们把这些活动与青少年联系在一起时,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是显著的,而志愿者对此也有极大的兴趣。与此相反,我们的共青团组织也在做着类似的努力,但事实证明他们的思路是存在问题,他们热衷于搞诸如“青年文明号”、“青少年维权岗”之类的很花哨但实践起来是形式主义的东西,其运行机制是以行政机关为模式的,体现不出志愿的意味。据一份调查,现在美国青少年被捕率下降了、吸毒率下降了、辍学率下降了、十几岁少女怀孕率也下降了,而他们接触消极文化的机会远大于前几代的青少年。这说明,绝大多数的孩子在行之有效的教育引导下,能够成功地对付这些困难。有人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当归功于青少年生活中对他们引导有方的成年人。
2、家庭教育。另一个与学校教育息息相关的教育是家庭教育。中国人历来是重视家庭教育,古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母之过”,又告诉我们一个孟母三迁的故事。在这种重视教育、家风和伦理的风气下,中国古代社会也确实走过了一段令人羡慕的民风纯朴时代。每个时代,都成就了很高的艺术文化成就,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极大展示了中华文化艺术的成就。清末以来,随着我国的衰落和外国的不断入侵,“师夷长技以制夷”之风渐盛,又兴起了一股重视学习之风,这次是向外学习,然而这并不影响中国家庭对教育的重视,重教的传统得到了继承,直至今天,重视教育乃是中国人很强的观念之一。问题是,我们进行教育的条件和环境变了,就家庭教育而言,一是家庭结构的转变问题,二是生活条件的改变问题,三是教育方式方法的问题。
首先是生活条件的改变。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女权的兴起以及民主的进步使得人们受到巨大的压力,人们都必须努力从事工作以谋求生活的稳定和改善,妇女也在民主与女权的发展中解放出来,取得与男子一样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她们的经济状况也大大改善。在这种新条件下的家庭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以家庭为单位的模式代替了以家族为单位的模式。家庭结构的嬗变改变了维系传统农业社会的基本观念,包括男主外女主内模式、重视子女纲常教育、重视家庭伦理教育等等,父母教育子女的权威逐渐没落。这种模式发掘了人们更多的潜能,更有力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形成了良性的循环,在这一互动过程中,劳动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之必需,也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之必需。为了保障生活和确保个人的独立性,人们被更多的卷入到社会活动当中而减少了以家庭为基础的活动。还有无业、待业、下岗等问题都给每个家庭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这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条件的改变显然极大地影响到家庭教育。
其次是家庭结构的转变。与传统的大家族、大家庭相比,现在的家庭日趋小型化。在城市,三代合居的家庭已属少见,甚至有些夫妻都已不要孩子,只想过两人世界。在农村,三代同居的现象也逐渐减少,特别是青壮年父母的外出劳务,也使农村实际上处于祖孙两代同居的情形,这是当前中国家庭所存在的普遍现象。与此相适应的是,家庭的稳定性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由于经济差距的缩小,男女在家庭中的地位正趋于平等。这使得双方在追求独立性方面有了经济基础作保障,离婚不再成为已婚男女引以为惧的东西,而事实也证明,现在
最后是家庭教育方式方法问题。在工业化的条件下,社会新生事物的更新频率大大高于以前,人们真正生活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整个社会没有一成不变的规矩可循,学习成了这一时代的基本要求,但是,作为家庭,对这一形势的适应力极差,传统的并不合理科学的教育观念占据了大多数家庭,人们发现,不分年龄、性别、信仰、教育程度的人都不大懂得如何处理家庭事务、家庭问题,人们生活在各自熟悉的领域里,很多夫妻感到交流困难,很多父母子女感到交流困难,于是他们以过分溺爱或过于严厉两个极端来回避自己的不适应状态,这很容易地使家庭成员生活于一种脱离现实的、虚置的环境。这种状况,影响了家庭权威系统的确立,虚化了家庭负责成员初级社会化的职能,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空洞化。
(三)犯罪意识的第三个来源:社会化偏向的结果。接触社会是形成犯罪意识的另一个重要来源。在犯罪学意义上,我所说的人与社会的接触是指人对社会上消极性文化的接触、认识和吸收情况。由接触社会所形成的知识,是指在融入社会过程中对社会各种事物的接触、认识和吸收,这事实上指的是人的社会化。这与学习教育的区别在于,这种知识是自学而来的,是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情况下凭借自己的学识、兴趣等自身素质因素得来,而学习教育是外加式的,是不管你要不要、会不会都要教给你的。这种内在式的学习充分体现了人的自主性。每个人先天素质和先期接受学习教育程度的不同,就影响到以后的社会化。这时候,我们看到了先期学习教育的重要性,它构成了人内在自在自为的调节器,成为人的思维言行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们进行社会化的基础。在这一基础上,每个人形成了自己的思想观念、分析判断的方式,使每个人突显出各自的特点而成其为有个性的人,从而完成自己的社会化。因此,行为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是犯罪原因分析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显然的,随着生产力的极大发展,社会环境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人们在享受更多物质文化的同时,也在享受着不断提高的精神文明,人类社会的整体生活质量在不断地提高,社会给予人们的自由度也不断增加,政治文明有了明显的进步。然而,正是在这种更为宽松和条件更为优越的环境里,出于满足人的没有进化的生活的、生理的、心理的需求,社会环境也发展了它消极的一面,并且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交流的日益广泛,社会环 《关于犯罪行为的分析/傅孙满法律论文网(第3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72492.html
还有就是教育方式问题。迄今为止,我们的教育方式仍是以僵硬化、形式主义为显著特点,所谓僵硬化是指形式的呆板,无法激起人的兴趣,这不仅体现在课本教育上,也体现在课外教育上,课本教育的僵硬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填鸭式”教学,整个课堂完全没有生机,教师在上面上课,学生在下面听,整个过程体现老师的思想认识水平,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没能被充分挖掘,其拓展思路和视野的可能受到了限制。而形式主义就是表现为实质的虚无,我们建设了大量的青少年宫、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等等,这些设施本应成为群众性的活动场所,然而由于场所作用被置换使用或实行收费,它们的大门等于是只开了一道缝隙,把绝大多数的人拒之于门外。又如我们经常举行、经常看见的缅怀先烈或学习先进的活动,我尚没有对这种活动的效果进行过测验评估,但有一点是清楚的,就是这些来学习的人对被缅怀或学习的对象一无所知或毫无热情,他们并不清楚这些对象有哪些地方值得他们学习,因此根本无法引起他们的共鸣和反响,这可以从大量组织这种参观学习后所写出来的观后感之类的文章所透露出来的信息中体现。事实证明,只有足够量的信息刺激才能引起人的共鸣,虚化的、僵硬化的教育方式本身是教育事业的一个桎锢,是难以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的。在美国,有大量的青年志愿者和社区志愿者组织,在志愿者服务管理局的管理下,这些组织每年组织了大量的活动,为社会贡献数以千万小时的义工,特别是当他们把这些活动与青少年联系在一起时,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是显著的,而志愿者对此也有极大的兴趣。与此相反,我们的共青团组织也在做着类似的努力,但事实证明他们的思路是存在问题,他们热衷于搞诸如“青年文明号”、“青少年维权岗”之类的很花哨但实践起来是形式主义的东西,其运行机制是以行政机关为模式的,体现不出志愿的意味。据一份调查,现在美国青少年被捕率下降了、吸毒率下降了、辍学率下降了、十几岁少女怀孕率也下降了,而他们接触消极文化的机会远大于前几代的青少年。这说明,绝大多数的孩子在行之有效的教育引导下,能够成功地对付这些困难。有人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当归功于青少年生活中对他们引导有方的成年人。
2、家庭教育。另一个与学校教育息息相关的教育是家庭教育。中国人历来是重视家庭教育,古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母之过”,又告诉我们一个孟母三迁的故事。在这种重视教育、家风和伦理的风气下,中国古代社会也确实走过了一段令人羡慕的民风纯朴时代。每个时代,都成就了很高的艺术文化成就,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极大展示了中华文化艺术的成就。清末以来,随着我国的衰落和外国的不断入侵,“师夷长技以制夷”之风渐盛,又兴起了一股重视学习之风,这次是向外学习,然而这并不影响中国家庭对教育的重视,重教的传统得到了继承,直至今天,重视教育乃是中国人很强的观念之一。问题是,我们进行教育的条件和环境变了,就家庭教育而言,一是家庭结构的转变问题,二是生活条件的改变问题,三是教育方式方法的问题。
首先是生活条件的改变。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女权的兴起以及民主的进步使得人们受到巨大的压力,人们都必须努力从事工作以谋求生活的稳定和改善,妇女也在民主与女权的发展中解放出来,取得与男子一样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她们的经济状况也大大改善。在这种新条件下的家庭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以家庭为单位的模式代替了以家族为单位的模式。家庭结构的嬗变改变了维系传统农业社会的基本观念,包括男主外女主内模式、重视子女纲常教育、重视家庭伦理教育等等,父母教育子女的权威逐渐没落。这种模式发掘了人们更多的潜能,更有力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形成了良性的循环,在这一互动过程中,劳动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之必需,也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之必需。为了保障生活和确保个人的独立性,人们被更多的卷入到社会活动当中而减少了以家庭为基础的活动。还有无业、待业、下岗等问题都给每个家庭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这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条件的改变显然极大地影响到家庭教育。
其次是家庭结构的转变。与传统的大家族、大家庭相比,现在的家庭日趋小型化。在城市,三代合居的家庭已属少见,甚至有些夫妻都已不要孩子,只想过两人世界。在农村,三代同居的现象也逐渐减少,特别是青壮年父母的外出劳务,也使农村实际上处于祖孙两代同居的情形,这是当前中国家庭所存在的普遍现象。与此相适应的是,家庭的稳定性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由于经济差距的缩小,男女在家庭中的地位正趋于平等。这使得双方在追求独立性方面有了经济基础作保障,离婚不再成为已婚男女引以为惧的东西,而事实也证明,现在
的离婚率正处于居高不下的境况,或者由于人们外出流动的增加,使得原有的夫妻关系处在脆弱的维系之中,外出后视野的开阔以及孤独和生理的需要使这些外出的青壮的男女变得大胆和放肆,婚前性关系和同居以及婚外恋,婚外性关系大量地发生,原有的家庭关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家庭暴力和“问题家庭”不断增多,造成家庭成员特别是青少年产生恐惧、焦虑、孤僻、无助和缺乏归属感,增强了他们的反社会性,削弱了他们的责任感,给家庭成员的学习、工作、生活留下了许多后遗症。而更为糟糕的是,人们对这些现象正因其具有普遍性而变得麻木和宽容,因此,家庭结构转变极大影响着家庭教育的状况。
最后是家庭教育方式方法问题。在工业化的条件下,社会新生事物的更新频率大大高于以前,人们真正生活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整个社会没有一成不变的规矩可循,学习成了这一时代的基本要求,但是,作为家庭,对这一形势的适应力极差,传统的并不合理科学的教育观念占据了大多数家庭,人们发现,不分年龄、性别、信仰、教育程度的人都不大懂得如何处理家庭事务、家庭问题,人们生活在各自熟悉的领域里,很多夫妻感到交流困难,很多父母子女感到交流困难,于是他们以过分溺爱或过于严厉两个极端来回避自己的不适应状态,这很容易地使家庭成员生活于一种脱离现实的、虚置的环境。这种状况,影响了家庭权威系统的确立,虚化了家庭负责成员初级社会化的职能,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空洞化。
(三)犯罪意识的第三个来源:社会化偏向的结果。接触社会是形成犯罪意识的另一个重要来源。在犯罪学意义上,我所说的人与社会的接触是指人对社会上消极性文化的接触、认识和吸收情况。由接触社会所形成的知识,是指在融入社会过程中对社会各种事物的接触、认识和吸收,这事实上指的是人的社会化。这与学习教育的区别在于,这种知识是自学而来的,是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情况下凭借自己的学识、兴趣等自身素质因素得来,而学习教育是外加式的,是不管你要不要、会不会都要教给你的。这种内在式的学习充分体现了人的自主性。每个人先天素质和先期接受学习教育程度的不同,就影响到以后的社会化。这时候,我们看到了先期学习教育的重要性,它构成了人内在自在自为的调节器,成为人的思维言行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们进行社会化的基础。在这一基础上,每个人形成了自己的思想观念、分析判断的方式,使每个人突显出各自的特点而成其为有个性的人,从而完成自己的社会化。因此,行为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是犯罪原因分析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显然的,随着生产力的极大发展,社会环境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人们在享受更多物质文化的同时,也在享受着不断提高的精神文明,人类社会的整体生活质量在不断地提高,社会给予人们的自由度也不断增加,政治文明有了明显的进步。然而,正是在这种更为宽松和条件更为优越的环境里,出于满足人的没有进化的生活的、生理的、心理的需求,社会环境也发展了它消极的一面,并且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交流的日益广泛,社会环 《关于犯罪行为的分析/傅孙满法律论文网(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