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案大全 >> 语文教案 >> 高中语文教案 >> 正文

《内蒙访古》


一、教学目的:
  1.学习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写法,学习引用文献资料,有叙有议的写法;
  2.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所表达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珍视民族传统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第一节中的“赵长城”突出赵武灵王的文治武功,第二节的“昭君青冢”。
  2.难点: 史料和观点的统一。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字词注音:
    迥jiǒng(远)  囿yòu(养动物的园子)  朐qú(临朐,地名)  邪yé(名)单于chán yú(匈奴君主的称号)  塞⑴sāi(塞子)⑵sài(边塞)⑶sè(用于某些合成词中)

词语补释:
    *迥乎不同:形容差别很大。迥乎:显然。P95注②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苑囿:古代帝王及贵族养禽兽、种植林木的地方。P96注①
    *恩赐:原指封建统治者为笼络人心而给予赏赐,今指因怜悯而施舍。
    *绵亘:接连不断。亘:gèn空间或时间上延续不断。
    *沸腾:此处是不可遏制的意思。
    *镂空:雕刻出穿透物体的花纹或文字。镂lòu雕刻。
    *遮断:遮盖阻断。
    款塞: 叩塞门。款: 叩。P100注⑾
    
解题:
    本文是翦伯赞同志写的一篇史论。1961年7月23日9月14日,民族历史研究指导委员会应乌兰夫同志的邀请,组成了一个有16位委员参加的学术代表团,由范文澜、翦伯赞、吕振羽等同志率领访问了内蒙古自治区。历时近两个月,行程15000里。访问结束后,以流畅的语言,写下了这篇旅游记。发表在1961年12月13日的《人民日报》上,后收入周立波编选的《散文特写选》。
    原文共写了六节: 第一节“哪里能找到这样的诗篇”,第二节“一段最古的长城”,第三节“在大青山下”,第四节“游牧民族的摇篮”,第五节“历史的后院”,第六节“揭穿了一个历史的秘密”。课文节选的是第二、三节。
    这是一篇富于特色,独具风格的访古散文。文章不是从一般游览的角度,而是从实地考察和历史研究的角度展开记叙的。它以寻访古迹的所见所闻为线索,把对自然环境、古迹、文物和历史人物的描写以及作者的评论融合在一起,记叙了我国内蒙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并阐明了自己的见解。
    全文洋溢着爱国主义精神,表达了无比珍视民族传统友谊的感情。本文围绕着大青山上的古长城遗址和大青山下的汉代城堡这两个中心,对历史上游牧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斗争和文化交往作了科学的论述。
    文章最后说: “马克思说: ‘世界历史形成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它的喜剧。’现在悲剧的时代己一去不复返了,出现在内蒙古地区的是历史喜剧。但是,悲剧的时代是一个历史的时代,一个不可避免的历史时代,一个紧紧和喜剧时代衔接的时代。为了让我们更愉快地和过去悲剧时代诀别以及更好地创造我们幸福的未来,回顾一下这过去了的时代,不是没有益处的。”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促进民族间的合作和团结,共同去创造幸福的未来,这正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作者简介:
    翦伯赞(18981968)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湖南桃源人,维吾尔族。生平著述甚多,文化大革命期间,惨遭林彪、“四人帮”迫害致死,粉碎“四人帮”以后,始得平反昭雪。著作有《中国史纲要》《历史问题论丛》《翦伯赞历史论文选集》。

    本文线索清晰,内容丰富,有如下三个特点:
一、围绕中心,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第一节,围绕着古长城为中心叙述的。
    顺序: 先写塞外风光,次写大青山地理形势,后写古代草木茂盛,禽兽繁多的情况,再写历史上大青山的地理环境以及它的重要地位这些都是陪笔。
    主笔: 详尽介绍赵长城。
    第1层(89自然段)叙述赵长城的由来,并引史料介绍其地理位置、遗址情况及登临所见。
    第2层(10自然段)以统一的封建帝国秦修筑万里长城作对比,称赞小小的赵国竟完成如此巨大的国防工程,赞美赵武灵王是了不起的英雄。(赵长城)
    第3层(1112自然段)赞扬赵武灵王发布“胡服骑射”的命令,敢于向游牧民族学习,不拘古礼,勇于革新。
    这两件事分别反映了赵武灵王处理民族关系的两个侧面: 坚决抵御外来侵略和虚心学习胡人长处。作者认为抵御外侮和保卫人民的和平生活,固然有功,然而敢于摆脱传统观念的桎梏,冲破习惯势力的藩篱,克服狭隘的民族偏见,虚心学习少数民族的长处,更属难能可贵,尤其称得上是一个英雄。作者充分肯定赵武灵王的历史功绩,其用意还不仅仅在对一个历史人物作出正确的评价;作者实际上是在宣传一种观点,民族无论大小,都各有长处,应该相互学习。文章尽情地肯定了赵武灵王的文治武功,歌颂了他振兴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突出了重点。
    第二节,围绕着阴山一带的汉代城堡为中心叙写的。
    先概述古代城堡的情况,并援引文献资料印证,后具体记述两个古城遗址(塔布土拉罕和麻池乡的汉城遗址)进行评论这些都是陪笔。
    主笔: 细写一个“永远不会废弃的”古迹被称为青冢的昭君墓。
    第1层(2223自然段)述说昭君青冢的意义、方位、外观,着重指出“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第2层(最后两个自然段)说明到处有昭君墓的真实原因,分清了“昭君出塞”的是非界线,极力肯定是昭君自愿出塞和亲,取得民族和解和民族友爱的功绩,并透避地阐述了和亲政策的历史进步意义,表达了无比珍视民族传统友谊的感情。
    在这一节里,读者不仅看到了青冢,听到了关于昭君墓的传说,还触摸到作者感情的脉搏,领会到附着于这一古迹上的作者的历史观点和社会理想,即民族问题的纷争只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而人民总是向往和平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民族友好是历史的趋势、人民的愿望。在今天民族团结友好的新时代,各族人民更应增强民族团结,携起手来,共同创造幸福的未来。由此可见,有关昭君墓的详细描写有力地表现了中心。
    这两节各自独立成章,又有密切联系。在阶级社会漫长的历史时期,各族统治阶级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发生过大大小小的民族战争,但各民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毕竟是民族关系的主流,甚至在战争期间,也不能完全阻止文化的交流。作者这一观点映照全篇,不论是写赵长城,歌颂赵武灵王;或写古城堡,赞美昭君墓,都贯串了这一思想,这一条思想感情线索把前后两节缀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前一节“一段古长城”是写“大青山上”,后一节则是写“大青山下”,“大青山”使前后两节构成了一种天然的联系。

                    第二课时

二、引用丰富的文献资料在叙述中自然地插入史论的文笔,叙与议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如: 文章谈到阴山一带的汉代城堡时,作出了“汉王朝在阴山一带的战略部署,至少有三道防线”的判断。为了证实,引用《史记·匈奴传》的记载:“汉使光禄徐自为出五原塞数百里,远者千余里,筑城障列亭,至庐朐”和《汉书》的注;还引用了《汉书·匈奴传》记侯应谏元帝的话。
    又如: 文章指出“早在战国时,大青山南麓,沿黄河北岸的一片原野,就是赵国和胡人争夺的焦点”,而在争夺时,赵武灵王击败胡人后,在北边国境上筑起一道长城,以堵住胡人进入平原的道路,就援引《史记·匈奴传》的记载,用复述文献的话语,说明了这条长城的起讫点。
    再如: 文章肯定赵武灵王是“一个英雄”,说他发布“胡服骑射”的命令,“实质上就是与最顽固的传统习惯和保守思想宣战”,并引用《战国策·赵策》的记叙,来印证他敢于革新的精神,而最后得出结论“敢于这样做的人,难道不是一个英雄吗? 可以肯定说是一个英雄,一个大大的英雄”。

三、描写生动
    广阔的塞外: “敞开了一片广阔的原野,一片用望远镜都看不到边际的原野。”
    秋天的阴山: “像一座青铜的屏风安放在它们的北边。”
    阴山南麓的沃野: (勾画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从阴山高处拖下来的深绿色的山坡,安闲地躺在黄河岸上,沐着阳光。”
    颂扬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敢于革新,说他: “终于使他们脱下了那套用以标志他们身份的祖传的宽大的 《《内蒙访古》》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72812.html

  • 上一篇范文: 《荷塘月色》 一
  • 下一篇范文: 《荷塘月色》

  •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高中语文教案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