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案大全 >> 语文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 正文

语文 -为了忘却的记念 示例(二)


教学目标
  1.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词语(见词语表);
  2. 分析探讨课文题目的意义;了解.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概括全文的主旨;
  3. 归纳课文各部分大意,并能说明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1. 探讨文章主旨。
  2. 揣摩重点语句。
预习作业:
  1、回忆以前学过的关于鲁迅的文章。
  2、阅读《为了忘却的记念》,完成并思考:
       ⑴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⑵课文题目是不是一个病句,应该怎样断句,如何理解?
       ⑶文章中提到了三个典故,要求能够口述给别人听。
       ⑷课文共五部分,在每个序号后写下本部分大意。
       ⑸理清每部分大意后揣摩作者的.写作思路。
       ⑹阅读课文,就课文内容提出疑问。(包括文意、思路、语言等方面。)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辨识下列挽联或对联分别是写的哪一历史人物,借此激发学生兴趣。  
  ①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司马迁)
  ②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蒲松龄)
  ③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鲁迅)
二、温故知新
  师生共同回顾:《记念刘和珍君》是在哪个历史事件之后写就的?(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作者在行文中的感情线索是什么?(“悲愤”)
  导入:1926年3月18日的那一幕,令鲁迅先生铭心刻骨,五年之后,反动派再次向进步青年举起屠刀,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惨遭杀害,鲁迅先生又一次失去了好朋友,中国又一次失去了好青年。试想,鲁迅先生会怎样?是沉默还是高声呐喊?
  补充新知并简介文章背景。
  1、“左联”:全称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它是一个由文学研究会、创造社、鲁迅先生发起的进步青年所组成的文学组织,鲁迅在“左联”成立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并当选为常委。“左联”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工作方针,主张“对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持、持久,而且要注重实力”。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均参加了这一进步组织。
  2、文章的时代背景:课文所写事件,发生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为了配合反革命的军事“围剿”,他们一方面利用反动文人对抗革命文艺运动,一方面采取查禁书刊、封闭书店、逮捕、暗杀左翼作家等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手段“围剿”左翼文学。1931年1月17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被捕,同年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大批“左联”作家被通缉,鲁迅先生也时刻面临着被捕的危险。但鲁迅先生毫不畏惧反动派的淫威与屠刀,在闻知柔石等五位青年遇难的消息后立即发表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等文章,强烈抗议和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里。即1933年2月8日,鲁迅先生用饱含血泪的笔,带着无限悲愤的感情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纪念性文章。
三、检查预习情况:
 

 词语补释:
  隐约其辞:由于某种原因说话或写文章故意不把意思直说出来。隐约: 使不明显,不清楚。
  欣幸:欣喜而庆幸。
  郑重其事:对事情的态度严肃认真。
  刚健质朴:坚强有力,朴实而不矫饰。多用来形容人的性格或文艺作品的风格。
  永诀:永别。
  依稀:仿佛。
  禁锢:束缚;强力限制。
  淤积:(水里的泥沙等)沉积。
  延口残喘:延长一口残存的呼吸,意为努力挣扎着勉强活下去。
  明珠暗投: 旧时比喻怀才不遇。这里比喻好东西落到坏人手里。
  惴惴: 忧愁,恐惧。这里是担心的意思。
  情随事迁: 心情随着事情的变化而变化。
  人心惟危: 人的心地险恶难测。语出《尚书·大禹谟》
  急于事功: 做事急于求成。
  积习: 长期以来养成的习惯。
  眷眷: 怀念,依依不舍。
  拳拳: 诚挚恳切。
  2、由学生质疑,教师订正并补充个别字的音、义。
四、课文诵读(教师范读或听录音)
  1.师生共同研究,探讨课文。可从预习题入手。
  (1)先找同学给大家讲讲文章中的三个典故。
  (2)哪些同学愿将自己归纳的各部分大意介绍给大家?
  第一部分:回忆与白莽的三次交往。
  第二部分:写与柔石的交往及柔石的为人(兼及冯铿)。
  第三部分:写白莽与柔石的被捕。
  第四部分:写柔石等“左联”五位青年作家被捕遇害的经过,进一步揭露反动派的罪行,表达对革命烈士的深切悼念和赞扬。
  第五部分:抒发了对烈士的怀念和尊敬之情,表达了对反动派的必然灭亡、人民革命战争必然胜利的坚定信念。
  (3)这五个部分是否可以颠倒一下顺序,能否先对烈士进行一番颂扬,再说与他们的交往呢?(同学讨论)
  (4)引导学生质疑: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同为写人,但从下文看,柔石与鲁迅先生的关系更为密切,能否先写柔石再写白莽呢?
  (5)在疏通了文意的基础上,讨论一下本文标题。
启发学生质疑:明明是一篇纪念性文章,可作者却用上了“忘却”这个词,是否有些不妥?
教师可因势利导
小结:可采用学生归纳的方法来完成
  ①课文题目如何理解?
  ②文章五部分分别讲述了什么?
  ③为什么说五部分的结构安排是作者的匠心独运?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诵文章,体会作者边叙事边抒情议论的写法以及含蓄而深刻的语言。
  2、在书上画出或利用课文右边的空白写出自己不理解的语句,比比谁读得细,列出的问题多。
  3、完成课后练习一。

附:本课时板书参考
  为了忘却的记念→为了战斗的记念
  一、与白莽的交往
  二、与柔石的交往
  三、柔石、白莽被捕
 

 

第二课时

一、引鲁迅1932年写的《七律》(亦称《自嘲》),导入新课,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七    律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

二、检查作业,复习旧课(利用投影仪显示)。
  课文题目为《为了忘却的记念》,对于这个语意曲折含义深刻的标题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忘却”是“摆脱”、“搁置”的同义词,意思把悲痛暂时搁置一边,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斗来纪念死者。
  B、“忘却”指暂时忘掉“两年以来时时袭击我的心”的“悲愤”的情感,振作精神与敌斗争,并以此作为对烈士最好的纪念。
  C、“忘却”与“记念”不矛盾,“为了忘却”实际上是为了战斗,唯有战斗才是对烈士的最有价值的纪念。
  D、反映了作者对死难烈士的真挚深切的感情和坚强的斗志与必胜的信心。
三、研习新课
  ( 一 )先由学生质疑,教师补充,然后师生共同讨论:
  1、第一段能否删去?
  2、第二段中提到:“……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其中“不敢”者、“不愿”者,“不屑”者各代表哪类人?
  3、在鲁迅的印象中,白莽是怎样的一个人?(或者说白莽的性格特点怎样?)
  4、作者和白莽第三次相见时,白莽才告诉作者是“一个革命者,刚由被捕而出”,这说明了什么?
  5、第一部分末尾处,为什么要提及给白莽送书是托柔石送去的?
(二)研读第二部分:
  1、讨论:柔石是怎样的一个人?(到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并加以分析。)
  提示:①为人随和,单纯、善良。(“迂”)②联系全文得出柔石是一位认定真理就一往无前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的好青年。(硬气)
  2、深入领会作者把柔石比附方教孺的用意。
  提示:柔石和方孝孺在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刚烈精神上是一致的,他们都将为后人敬仰和赞颂;同时,作者用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暴行,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进步青年的罪行,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深刻的揭露和控诉。
(三)思考第三部分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前两部分分别记述了作者与白莽、作者与柔石的交往,这一部分交代了白莽、柔石的同时被捕,由此过渡过记叙五人被捕,也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可以说这一部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研读文章的第四部分:
  1、讨论并概括第四部分的主要信息。
  提示:①与柔石最后一次见面的原因、情形、时间。
     ②作者也因此而受到了株连。③烈士在狱中的情况及其遇难。
     ④痛悼烈士,控诉敌人的罪行。
     ⑤略及李伟森、胡也频、以白莽的诗作结。
  2、研究探讨以下问题,深入领会作者的无限悲愤之情。
  ①作者提及《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典故有什么用意?
  提示:这个典故是针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柔石被害的案情也 《语文 -为了忘却的记念 示例(二)》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74049.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高一语文教案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