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31 小珊迪
31 小珊迪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通过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3.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继续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学习小珊迪的美好品质,认识到资本主义的罪恶。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指导预习,学习生字新词。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
通过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三、教学难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人人都有幸福而美好的童年。在家里,得到爸爸、妈妈的亲切爱抚;在学校里,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热情关心。一年四季都有漂亮的衣服穿。天天生活在祖国温暖的大家庭中。而小珊迪没有幸福的童年,在饥饿和痛苦中挣扎,但他却有纯洁美好的心灵。小珊迪有什么样的品质?我们学习课文。
(二)指导预习。
1.认真读课文,利用字典学习生字,理解新词。
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词:
(1)正音:
本课中的“缠、侍、质”是翘舌音,要读准。
还有些字声母读起来易错,或因字形相似易读错,教师应给予提醒。如:
珊:sh1n不读s1n,裸lu%不读k8。
(2)课文中有的生字是多音字。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读准这些字在课文中的读音。如:便bi4n,轧y4。讲课中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给多音字组词的方法,作巩固练习。
如: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填表法作分析字形结构练习。
(1)填下表
(2)课堂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在分析字形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比如:“质”,最后一笔是点,不要写成捺。有的字可以用旧字换一部分的方法,记住字形,并注意与形近字比较,加强记忆和理解。如:“纠”字是旧字“叫”把“口”字旁换成“纟”旁。“侍”字,把旧字“待”的“彳”旁换成“亻”旁就是“侍”。“掏”字,旧字“淘”把“氵”换成“扌”旁。
还有的字是旧字加偏旁。如:“几个”的“几”加上“饣”就是“饥饿”的“饥”字。“轧”字是“ ”加上“车”旁,就是“轧断”的“轧”。
(3)扩词
柴:柴草、柴垛、火柴、木柴。
纠:纠正、纠察、纠缠。
乞:乞食、乞讨、乞怜。
猜:猜迹、猜测、猜想。
(4)组词
(5)近义词
乞求--请求 诚恳——真诚
3.理解词语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以“猜想”和“断定”为例,分以下几步完成。
①感知课文的用法。要求学生划出课文中带有“猜想”和“断定”的句子,并思考“我”根据什么猜想自己可能上当了,又根据什么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②理解词义。让学生明确“断定”是根据一定的事实作出的判断,排除其他可能性;“猜想”则是根据一定的事实作出的估计、猜测,不排除其他可能性。
③变换词序。课文原句中,“猜想”和“断定”都在后半句,要求学生把它们放在前半句。说成:“我猜想可能上当了,因为我等了很久,也不见他回来。”“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因为我想到他那诚恳的面容和使人信任的神情。”
④课内迁移。出示下列句子,评议“猜想”、“断定”用得是否正确。
a 天很冷,小男孩的身上只穿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脚又红又肿,我断定他一定是冷极了。
b 可怜的小珊迪躺在一张破床上,看到我,难受地哭了,我断定他已经快死了。
⑤补充句子。
c 老师今天没来给我们上课,我猜想( )。
d 我断定体育课在室内上,因为( )。
通过以上五步训练,以感知、理解到运用,由易到难,绝大多数学生都参与了训练过程。
(3)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
乞求:请求给予。
饱受饥寒:形容饱受饥饿寒冷的折磨。
(四)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带着问题读课文。
课文讲的是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又是怎样发展的?结果如何?
2.再读课文,了解.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
2.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二、教学重点
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
四、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理清脉络。
1.老师范读课文,提出思考题,让学生边听边思考,从而对课文有个初步的印象。
(1)课文有多少个自然段?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听完老师范读后,对课文有个整体的印象和初步的了解,可以归纳出:
(1)这篇课文讲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小珊迪靠卖火柴维持他和弟弟的生活,在一次换零钱穿过马路的时候,他不幸被马车轧断双腿,悲惨死去的故事。
(2)全文一共有17个自然段。
教师小结:全文17个自然段写出了小珊迪的悲惨的命运,但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小珊迪诚实、善良的美好心灵。哪些事情体现了小珊迪的诚实、善良的品质?这样教师通过谈话,引入下一步骤的学习。
(二)学习课文的1~10自然段。
1.引导学生小声地读课文,思考:
站在“我”面前的小男孩什么样?说明他的生活处境如何?
学生通过读课文,找出重点词句回答上述问题。老师出示两个句子让学生对比品读。
投影:
①一个小男孩走过来,他身上穿着一件单衣,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脚冻得通红。
②一个小男孩走过来,他身上(只)穿着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着的)脚冻得通红。
教师采用先省略后补充的方式,让学生从中品味重点词在文中的作用。当学生读后,发现第二句比第一句多了“只”、“又薄又破的”、“瘦瘦的”、“赤着的”这些词语后,一个饥寒交迫、生活境遇艰难的穷苦孩子的形象就展现在学生面前,表现得十分具体、形象。语言的感情色彩也更加强烈了。这也是下文故事情节发展的基础。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小珊迪要“我”买他火柴的那些话,这些话语又说明了什么?
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出小珊迪卖火柴时由“请”到“请求”再到苦苦哀求的话,体会此时小珊迪已受冻挨饿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
从小珊迪的外貌,可以见其“寒”,从其卖火柴时“请”、“请求”、“乞求”的语气可以见其“饥”,而且不是一般的“寒”和“饥”,而是“饱受饥寒”。
3.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此一个受冻挨饿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的孩子,此时换零钱没有回来,“我”会产生什么想法呢?
投影出示重点句,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看那孩子的面孔,看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又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让学生讨论、思考:
(1)“断定”是什么意思?
(2)“那种人”指的是什么人?
(3)“我”怎样断定他不是那种人?学生经过讨论,所得出的结论为理解和概括小珊迪的品质搭了一座桥。
“断定”是下结论的意思。
“那种人”指的是用行骗的方法得到别人的怜悯,品质低劣的人。
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上文小珊迪的外貌和他卖火柴时的语气理解:
“我”是根据什么断定他不是那种人?让学生理解到:“我”是根据他的面孔和神情断定他不是那种人。联系上文,他的面孔是“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再联系他的穿着,就可以知道他是一个非常穷困、不得不在严寒中卖火紫,靠劳动谋生的孩子,不是那种靠欺骗诈取钱财的人;他的神情从请求到乞求,迫不及待地要把火紫卖给“我”,并且不惜降低价钱,也说明了他不是那种人。
4..总结第1~10自然段的段意。
白天,小珊迪要“我”买他的火柴。
5.指导学生复述第1~10自然段。
课文第1~10自然段写了三点:①从小珊迪的外貌说明他极其寒冷;②从小珊迪要“我”买他的火柴时的语气说明他极其饥饿。③从小珊迪换零钱没有回来,引起“我”的种种猜想。按照这个顺序学习复述课文的第1~10自然段。
(三)一个先令,引起了“我”对小男孩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究竟他是个怎样的孩子?这样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学习课文的第11~16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
小珊迪是在什么情况下叫弟弟给“我”送来买火柴找回的零钱的?
通过学生读课文,自己思考,集体讨论,让学生知道小珊迪是在被轧伤,帽子、火紫和另外几个便士丢失,而且在自己面临死亡的情况下,还让弟弟前来,把保存下来的四便士送还给“我”。
再读课文,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这表现了他什么美好的品质?
从他换零钱、受伤、还钱的一系列动作行为表现了他诚实守信的品质。这个事情说明“我”的判断是正确的,有道理的。
2.品读重点词句:
投影出示:
珊迪听了,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好像表示感激。
学生读句子,思考讨论:
“目不转睛”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思考:小珊迪为什么会这样看着“我”,他临死前最挂念的是什么?
学生经过讨论知道了:“目不转睛”的意思是不转动眼珠地看。
引导学生深入讨论:珊迪在临死前最挂念的是他的弟弟。联系上文 《语文 -31 小珊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