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弄懂并积累“来、谏、樽、觞、审、容膝、策、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积累下面的词语和名句--口腹自役 、心为形役、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3.背诵全文。
一.作家作品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的陶侃,据说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逐渐衰落,但还是给他留下了不少田园产业。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再无出仕之念,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陶渊明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散文首推《桃花源记》,本文则是辞中名篇,在艺术上平淡、朴素,充满了诗意,全无半点斧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注意几点:
1.陶渊明青少年时,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和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难有通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抱负的机会。
2.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严等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有心做官,但又厌倦官场世俗条框的束缚,所以总处在“一心处两端”(出仕与归隐)的情状之中。他29岁开始入仕,从此13个年头,时官时隐,达3次,做官时间总计不过四五年。这种矛盾的情状一直贯穿一生。
3.本篇写在作者辞官隐居之前,不是像课本注释中所说的写在辞官归隐之初。也就是说,本文是辞官归隐前的想像之作,不是写实之作。这是许多选本和鉴赏文章都弄错了的。
陶渊明是我国著名的田园诗人,他在归隐以后,对农村生活有所体验,写出了不少描述美好的田园风光和抒发自己恬静闲适心情的作品,反映了他厌弃官场生活的思想感情,寄寓对官场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外,也写了一些抒发政治理想和关心政局的作品,另一类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说明他对政治始终没有忘怀。他的作品内容真切,感情真挚,语言质朴自然而形象鲜明,对后代诗人创作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有《陶渊明集》。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归去来”写诗人辞官归隐,“于官曰归去,于家曰归来,故曰归去来”(毛庆蕃评《古文学余》),现今一般说法认为“来”是助词,兮,语气词。归去来兮,类似现代汉语“归去吧”“归去啊”之类。
二、写作背景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鼓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本文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全文语言流畅,音节和谐,感情真实,富有抒情意味。“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辞。
这篇文章前面有序,叙述他家贫出仕和弃官归田的经过。
三.文体特点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 一般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例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注意:(1)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也应作六字句读。(2)“归去来兮”“已矣乎”当一句读,适当延长读末句时间。(3)四字句五字句,读时节奏自当变化。(4)辞和赋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而赋重铺陈。
《归去来兮辞》是在艺术上精心结撰、刻意求工的力作。
“辞”即“赋”,要求铺张扬厉、用韵并讲求辞藻色彩和骈偶。在这样多种形式的要求下,陶渊明运笔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形式很好地为内容服务。本文旨在说明“今是而昨非”,而对“昨非”一笔带过,而竭尽全力突出“今是”,对归耕后的农村生活的描写则极尽铺陈之能事。三、四两段都是描写“今是”的,包括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而且行文注意对仗骈偶:“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里保持了辞赋的用韵并讲求辞采华美的特点,又避免了堆砌辞藻、华而不实的弊病,增强了赋的抒情性和感染力,使辞赋具有了抒情诗的部分功能。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感情充沛而强烈。作者有感慨,有追求,有遗憾,有满足,但这些都不是空发议论,而是借助景物的形象描写。感情在景物中自然流露出来,景物亦有人情和个性。“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就是动人的例证。全辞富于情趣,情真意厚,沁人心脾。
语言清新典雅,鲜明流畅,音节铿锵,和谐悦耳,具有音乐美,可称是一首散文诗,或是一篇押韵的抒情散文。作者遣词造句字斟句酌,锤炼推敲,精心选择一些自《诗经》以来诗人惯用的双声词,如“惆怅”“崎岖”,叠韵词,如“盘桓”“窈窕”,叠字,如“遥遥”“欣欣”等,从而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使辞赋兼有诗的艺术魅力。
结构严谨而周密。辞赋向来讲究章法结构,汉赋甚至形成了公式俗套。本文虽属抒情小赋,但也很注意结构安排。本文的写作事出有因,不能不交待,但用辞赋说明事情的原委,结构会臃肿不堪,费力不讨好。因之作者用散文体的序说明本文写作的背景和作者当时的情况,而韵文辞赋则全力抒情,使二者各得其所,两全其美。辞赋的段落安排也十分巧妙。第一段用直接抒情的手法,照应序文,形象地表达他对“今是昨非”的深刻认识。二、三段为本文中心,借物抒情。山川花木,处处皆春;饮酒赋诗,其乐无穷。末尾一段带有总结性质,准备乐天安命了此一生,抒发的是一种知足保和的消极情绪。全文首尾贯通,中心突出,松菊节操,田园情趣,得到充分的展现。(选自李景华《松菊节操田园情趣》,北京出版社《阅读和欣赏》)
四.朗读指导
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第2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第一段用一韵,押ui韵,韵脚有“归”“悲”“追”“非”。主要写作者弃官归家的原因。“田园将芜”是原因之一;“心为形役”是原因之二。弃官归隐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第二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到“熹微”,押i/ui韵,韵脚有“衣”“微”,写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心情的愉快尽显其中;第二层“乃瞻横宇……有酒盈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写刚入家门的热烈场面,充盈着浓郁的亲情和欢悦的气氛;第三层“引壶殇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an韵,韵脚有“颜”“安”“关”“观”“还”“桓”,写归家后的日常生活,闲适淡泊,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门——居室——庭院的顺序来写,表面写景,实际抒情,营造了一个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第三段用一韵,押ou韵,韵脚有“游”“求”“忧”“畴”“舟”“丘”“流”“休”,写回乡定居后的生活情况。“游”“求”两韵述志;“忧”韵乐以忘忧;“畴”“舟”“丘”“流”是一段充满诗意的描绘;“休”韵写春来万物复苏,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暂与匆促,顿生感慨。
第四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韵,韵脚有“之”“期”“耔”“诗”“疑”,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当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
总之,第一段自责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应读得“气中声硬”。第二、第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 《《归去来兮辞》》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74525.html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弄懂并积累“来、谏、樽、觞、审、容膝、策、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积累下面的词语和名句--口腹自役 、心为形役、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3.背诵全文。
一.作家作品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的陶侃,据说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逐渐衰落,但还是给他留下了不少田园产业。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再无出仕之念,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陶渊明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散文首推《桃花源记》,本文则是辞中名篇,在艺术上平淡、朴素,充满了诗意,全无半点斧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注意几点:
1.陶渊明青少年时,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和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难有通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抱负的机会。
2.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严等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有心做官,但又厌倦官场世俗条框的束缚,所以总处在“一心处两端”(出仕与归隐)的情状之中。他29岁开始入仕,从此13个年头,时官时隐,达3次,做官时间总计不过四五年。这种矛盾的情状一直贯穿一生。
3.本篇写在作者辞官隐居之前,不是像课本注释中所说的写在辞官归隐之初。也就是说,本文是辞官归隐前的想像之作,不是写实之作。这是许多选本和鉴赏文章都弄错了的。
陶渊明是我国著名的田园诗人,他在归隐以后,对农村生活有所体验,写出了不少描述美好的田园风光和抒发自己恬静闲适心情的作品,反映了他厌弃官场生活的思想感情,寄寓对官场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外,也写了一些抒发政治理想和关心政局的作品,另一类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说明他对政治始终没有忘怀。他的作品内容真切,感情真挚,语言质朴自然而形象鲜明,对后代诗人创作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有《陶渊明集》。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归去来”写诗人辞官归隐,“于官曰归去,于家曰归来,故曰归去来”(毛庆蕃评《古文学余》),现今一般说法认为“来”是助词,兮,语气词。归去来兮,类似现代汉语“归去吧”“归去啊”之类。
二、写作背景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鼓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本文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全文语言流畅,音节和谐,感情真实,富有抒情意味。“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辞。
这篇文章前面有序,叙述他家贫出仕和弃官归田的经过。
三.文体特点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 一般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例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注意:(1)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也应作六字句读。(2)“归去来兮”“已矣乎”当一句读,适当延长读末句时间。(3)四字句五字句,读时节奏自当变化。(4)辞和赋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而赋重铺陈。
《归去来兮辞》是在艺术上精心结撰、刻意求工的力作。
“辞”即“赋”,要求铺张扬厉、用韵并讲求辞藻色彩和骈偶。在这样多种形式的要求下,陶渊明运笔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形式很好地为内容服务。本文旨在说明“今是而昨非”,而对“昨非”一笔带过,而竭尽全力突出“今是”,对归耕后的农村生活的描写则极尽铺陈之能事。三、四两段都是描写“今是”的,包括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而且行文注意对仗骈偶:“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里保持了辞赋的用韵并讲求辞采华美的特点,又避免了堆砌辞藻、华而不实的弊病,增强了赋的抒情性和感染力,使辞赋具有了抒情诗的部分功能。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感情充沛而强烈。作者有感慨,有追求,有遗憾,有满足,但这些都不是空发议论,而是借助景物的形象描写。感情在景物中自然流露出来,景物亦有人情和个性。“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就是动人的例证。全辞富于情趣,情真意厚,沁人心脾。
语言清新典雅,鲜明流畅,音节铿锵,和谐悦耳,具有音乐美,可称是一首散文诗,或是一篇押韵的抒情散文。作者遣词造句字斟句酌,锤炼推敲,精心选择一些自《诗经》以来诗人惯用的双声词,如“惆怅”“崎岖”,叠韵词,如“盘桓”“窈窕”,叠字,如“遥遥”“欣欣”等,从而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使辞赋兼有诗的艺术魅力。
结构严谨而周密。辞赋向来讲究章法结构,汉赋甚至形成了公式俗套。本文虽属抒情小赋,但也很注意结构安排。本文的写作事出有因,不能不交待,但用辞赋说明事情的原委,结构会臃肿不堪,费力不讨好。因之作者用散文体的序说明本文写作的背景和作者当时的情况,而韵文辞赋则全力抒情,使二者各得其所,两全其美。辞赋的段落安排也十分巧妙。第一段用直接抒情的手法,照应序文,形象地表达他对“今是昨非”的深刻认识。二、三段为本文中心,借物抒情。山川花木,处处皆春;饮酒赋诗,其乐无穷。末尾一段带有总结性质,准备乐天安命了此一生,抒发的是一种知足保和的消极情绪。全文首尾贯通,中心突出,松菊节操,田园情趣,得到充分的展现。(选自李景华《松菊节操田园情趣》,北京出版社《阅读和欣赏》)
四.朗读指导
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第2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第一段用一韵,押ui韵,韵脚有“归”“悲”“追”“非”。主要写作者弃官归家的原因。“田园将芜”是原因之一;“心为形役”是原因之二。弃官归隐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第二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到“熹微”,押i/ui韵,韵脚有“衣”“微”,写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心情的愉快尽显其中;第二层“乃瞻横宇……有酒盈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写刚入家门的热烈场面,充盈着浓郁的亲情和欢悦的气氛;第三层“引壶殇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an韵,韵脚有“颜”“安”“关”“观”“还”“桓”,写归家后的日常生活,闲适淡泊,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门——居室——庭院的顺序来写,表面写景,实际抒情,营造了一个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第三段用一韵,押ou韵,韵脚有“游”“求”“忧”“畴”“舟”“丘”“流”“休”,写回乡定居后的生活情况。“游”“求”两韵述志;“忧”韵乐以忘忧;“畴”“舟”“丘”“流”是一段充满诗意的描绘;“休”韵写春来万物复苏,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暂与匆促,顿生感慨。
第四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韵,韵脚有“之”“期”“耔”“诗”“疑”,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当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
总之,第一段自责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应读得“气中声硬”。第二、第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 《《归去来兮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