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理工论文 >> 计算机论文 >> 正文

电脑架构的社会网路:社会学研究的新领域


5)。也就是说,传统的「亲身参与沟通方式」的一些偏差现象,仍然可以在电脑网路传达的沟通方式中见到,而且以更直接,更赤裸裸的方式进行。究其原因,可能是沟通参与者因此而必须付出的代价(社会成本)或忍受的伤害,因为不是直接面对面而有所「屏障」、缓冲的缘故,因而远低于亲身参与的沟通方式所造成之后果。从这个观点来看,网民藉由电脑的转达而取得沟通的现象,似乎更符合持折衷观点的社会观察家。网民身上所残留的平民特性,仍然对网民在电脑沟通网络上的行为,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换言之,当代之新兴人类---网民,对此创新事物的想像力与使用创意,有部份(可能是很大一部份)还是根据他们在真实社会里的真实生活经验而来。

诚如上面所讨论的,有证据显示:利用电脑网路传达的方式,以进行沟通的工作团队或小团体,在正常情况下,往往较有可能产生高品质的构想或工作策略。但在提出构想可能过于繁多,而且成员间缺乏依据职位高低的「自然裁决权」的情况下,参与沟通的成员间,想取得一定的共识,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进行说服、协调与整合意见的功夫,结果可能使得情况更为复杂。沟通参与者若想藉电脑作为沟通的媒介以避免传统亲身参与沟通方式的「会议冗长,无效率及人际关系复杂」等令人厌烦的情境,在此状况下反而可能会令人陷入另一个更难解脱的情境。而且,若我们更仔细的探索电脑网路传达的沟通方式,则将会发现这种沟通的方式,事实上也并非是完全匿名且彼此之间一点也不知道对方的身份地位的。因为网民在真实社会中的身份地位,往往可能藉由? 言语文字的应用,- e-mail的位址及? 网民所使用的签名档(往往附有有工作之位阶、头衔等讯息)在有意无意之间泄漏出来(Walther,1992)。这当中所透露的社会学意涵,乃是相当丰富的。因此,对于社会学家而言,也许更重要的研究课题并不在于判定或比较这两种不同沟通方式的优劣,而应该更著重在讨论网民们(尤其是身上尚残留有平民特性的份子)如何藉著由这两手策略,更弹性的与周遭人们进行沟通。已有研究发现:在暧昧不明、敏感的且在技术上属于困难的情况下,网民倾向于采取传统的亲身参与方式进行沟通;而在沟通时可能会产生一些不愉快或忧惧的情绪、或是处理的事物过于琐碎、繁杂之时,网民则往往倾向以电脑网路传达的沟通方式来避免一些无谓的烦恼(Rice,1987;Jones,1995;Walther,1996)。另外一个已被发现的有趣现象就是:电脑网路传达的沟通方式也常被网民们巧妙地用来与他人保持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以取得更大的隐私空间。这些现象反映了:理性选择(rational choice)的原则,似乎还是网民们行为的基本依据。以上所讨论的,是从网民自身出发来思考新的沟通方式的社会意义。事实上,我们还可以从结构的观点来审视同一现象。例如:网民的性别、社经地位以及他们所掌握的职位资源(如:天时、地利或人和之便),甚至他们所在之工作组织结构和他们的社会总体网络等等,都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了解网民们沟通的方式的社会意义。对社会学家而言,这个结构的现象,或许更具有挑战性。

五、电脑架构之社会网络的信任问题--陌生人与熟人之间

无疑的,如同许多实证研究所发现的:绝大多数在电脑所架构的社会网络上所进行的沟通、互动,仅仅只是讯息的交换,与互通资料之有无。当然也有将自己所面临的问题直接布告到网路上,请其他网民帮忙解决的现象。但这基本上不脱交换讯息的基本模式。然而,对于社会学者而言,纯粹只是讯息的交换或许还不至于引起太大的兴趣。但是,如果在交换讯息的同时,也附带流露了人情的关怀或处境的关切,则电脑架构的社会网络的社会意义就突显出来了。前面曾经提到过电脑所架构的社会网络的特性,基本上是比较缺乏所谓社会面貌的接触的。即便如此,仍有研究发现:竟然有些网民(而且不在少数)仍试图在这个由一部部的「电脑所构成的社会里」寻求社会支持,寻找友谊,甚至追求一份归属感,即使他们所寻求的对象对他们而言,乃是素未谋面的完全的陌生人(Rice & Love , 1987;Walther,1996;Wellman & Gulia,1996)。于此就牵扯出即使在真实的社会里,处理起来也令人感到非常棘手的信任问题。在真实的社会里,人际关系是如此这般的复杂、尔虞我诈,因此即使是熟识之人或朋友间往来,往往都还需要契约、保证人之类的保险措施,更遑论陌生人之间的互动。依我们在真实社会里的日常生活经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不是很容易就可以建立的。而却有为数不少的网民,竟然企图在电脑架构的社会网络里寻求友谊、寻求支持、寻求信任,即使他们所寻求的对象是全然的陌生人!可能吗?寻找得到吗?这是我们会想要问的第一个问题;如果这样的诉求,确实是可能的,则我们下一个问题将会追问,是如何办到的?再来,我们或许要继续追问:电脑架构的社会网络中的「信任」,如何维持?如何终止?以及此特定网络中的「信任」的社会意义为何等一连串的问题。至目前为止,有一些已经完成的,西方的研究可以部份回答以上我们所列举的问题。例如Lewis(1994)声称:在网路上互表支持,基本上不需花费太多的时间、精力、或金钱(相对于真实社会里的情况而言),对许多网民而言,仅仅只是「举手之劳」。因此,在「于人有惠」且「于已无损」的考量下,网民乃有较高的意愿彼此表示支持或相互关怀。但总体而言,我们对网路上特殊的「信任现象」仍没有太多的了解,需待进一步的努力。然而,在注意到网路上陌生人之间互相信任的现象之时,对于社会学者而言,或许有

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亦不能忽略。这个现象就是:网民其实不只是与陌生人沟通往来而已。有很多迹象显示:有很大一部份的网民也利用电脑网路与他们熟识的人互通声息与互致彼此关怀之意。换言之。有些原本即已互相熟识的网民,藉电脑网路无远弗届的犀利与方便,如今已可以轻易克服空间的障碍与阻隔,而能够继续维持彼此间的密切关系。这个

《电脑架构的社会网路:社会学研究的新领域(第5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74586.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计算机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