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理工论文 >> 计算机论文 >> 正文

电脑架构的社会网路:社会学研究的新领域


现象的社会学意涵为何?第一、它意谓著在传统真实社会中,因迁徙他处而被迫中断或因空间距离过于遥远之故久而久之自然中止的友好熟识关系,在当代的网路社会中,可藉电脑网路之力得以轻易地继续维持。第二、如此一来,一些彼此从小时候即悉心培养起来的情感友谊,或经历长时间历史锻练的社会关系,即可不因外在客观因素的变动而横遭切断。换言之,网民的意义他人(significant others)可能因而变得更为重要,更为可靠,更可依赖而更可信任。即使那个人在空间的意义上并不在身边。例如:假设某一个家庭的成员因工作、就学或任何因素而使得全家人必须「辞根散做九秋篷」,长久忍受亲人分隔数地的离思,享受不到一个「团圆的家庭」的温暖和温馨感;若藉电脑网路之便利(快速而又低成本,甚而是免费的),不但可以让分隔数地的全家人同享「千里共婵娟」的意境,亦可重新塑造一个「家庭」的团结感,让全家人在电脑所构筑的网络「家庭」里紧密的团圆,共享家庭的温暖。对于社会学者而言,这是否意谓著:「家庭」这个传统的社会组织,将因电脑网路之助,而有了新时代的意义。第三,网民藉电脑网路一方面与陌生人互动,一方面维持与熟识之人的联系,两者相辅相成,将可扩展网民的社会网络的触及层面(包括垂直的与水平的网络)。也就是说,网民所拥有的「生存的空间」理论上应比一般平民来的宽广许多。但实情是否如此,则需进一步探究。当然有关电脑网路上的其他层面的信任问题,尚有许多。例如:利用网路进行商业交易活动时,厂商与顾客之间的信任如何建立等等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探讨。
六、电脑架构之社会网路的社会联系(social ties)

传统真实社会底下的社会网路都是由众多的社会联系所组成。这些联系,无论是强联系(strong ties)或弱联系(weak ties),基本上都需透过社会面貌的接触才得以维持。然而,由电脑所架构而成的社会网路的特徵,就是社会面貌的接触极其有限,甚至于完全没有。在这种情况下它还能维持其社会联系吗?根据实证研究结果答案是:可以。其方法之一,事实上还是得透过网民之间社会面貌的接触,透过建构网民之间的传统社会网络,藉由传统的方法维持。King(1994)的研究即指出:一些积极参与网路中「互相扶持团体」以寻求痊愈(断根)的酒精滥用成瘾者,其中大半在下了网路之后,仍积极透过电话联络与彼此见面等方式,加强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Wellman等人(1996)也声称「电脑架构的社会网络」基本上也有能力兼顾特殊化(例如强联系)及一般化(例如弱联系)等多个端点的社会关系。因为「电脑架构的社会网络」所提供的高度弹性与匿名性,使得参与者在毋需顾虑隐私会暴露的情况下,可能更有意愿积极与人「交心」以换取他人对等的回应。这主要是因为「电脑架构的社会网络」本质上是志愿性的(Voluntary),参与者可完全依照自己的意愿,决定何时加入或何时退出。当然也有一些非志愿性的网路组织,但这是另一个议题,暂时不加以讨论。另外也有研究指出:网民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殊的倾向,也是使得网路上的社会联系得以维持的主因(Hiltz & Turoff, 1993)。例如:网民之间惺惺相惜的亲近感,往往是彼此之间相通的共同兴趣使然,而不是因为彼此的类似社会背景(如社经地位)所造成。网民在电脑网路中找到「知音」的机会,可能远远超过传统的社会网络。另外,网民似乎往往同时也有「愿意相信陌生人」的倾向,其景象有点像是1960年代,美国高速公路上的车子,愿意停下来搭载要求搭便车者一程的情景。因为电脑网路的高度的匿名性与随时可从麻烦(如果有的话)中脱出的特性,促使网民较有意愿提供意见或帮助予以陌生人。由此观之,网路社会似乎是检验社会交换理论的理想场所。但是,对于社会学者而言,该注意的不只是网路社会的正面联系功能而已。因为,毕竟电脑所架构的社会网络基本上只是提供一个客观的环境,能让这个网络「活动」起来的,基本上还是人这种动物。既然是人,则人类所有的在传统社会中的一切坏行为、坏习惯,照样有可能会展现在网络社会之中。例如:散播电脑病毒、结党营私、或群集文斗或攻击异己等等「反社会行为」在网路社会中,事实上亦时有所闻。换句话说,网络社会中,也是有「社会问题」的,也值得社会学者密切注意。

七、虚拟社区(Virtual Community)与真实社区(Real Community)

前面提到当代人类社会中的网民,这些人也同时具有一般平民的身份,因而拥有「网民加平民」的双重身份。因为具有平民身份,这一些网民乃与一般平民一样享有真实社区的生活方式。以西方社会为例,在他们一生当中或许会认识或「知道」一千个人左右,并与其中的一、二十人保持密切联系(Kochen,1989)。又因为他们具有网民的身份,因为彼此间同质性高,又有相同的兴趣与品味,透过电脑网路的社会联系,这些网民之间慢慢也形成了存在于网路之间的虚拟社区。这个社区即如类似Wellman(1979)所描述的解放式社区(Community liberated)。其意指个人可藉现代资讯网路科技,在空间上不断向外延伸(不受时空限制)。这个虚拟社区若有似无,但却确实拥有自己的象徵、自己的言语、自己的规范、甚至自己的文化。于此,有一些非常有兴趣的研究主题,值得我们加以探究。其一、由网民所建构的虚拟社区与一般平民(不具网民身份)的真实社区,在本质上、组织结构上有何异同?其二、网民的「虚拟社区」与其所俯仰其间的「真实社区」的关系为何?他们是两个互不冲突、老死不相往来的社区,如某些研究发现的:频繁的网路使用者倾向减少与他人面对面(包括电话、书信的方式)的沟通(Finholt et. al.,1990);还是两个互相渗透、耳濡目染、企图影响彼此的社区,如另外一些研究发现的:频繁的网路联系使用者同时也倾向使用其他的沟通媒介加强与他人的联系(Garton &Wellman, 1995; Bikson & Eveland, 1990)?接下来,如果网民的这两个社区

《电脑架构的社会网路:社会学研究的新领域(第6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74586.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计算机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