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理论与中国大众文化批评——兼论批判理论的本土化问题
大。它在90年代的比重已经远远超过80年代。中国大众文化或许会朝着类似于法兰克福学派所描述的方向变化。因而我们不能因为法兰克福理论与中国大众文化存在差别就拒绝使用这种理论。更加可取的态度:在使用法兰克福理论的时候紧密结合中国大众文化的社会生存环境,这个环境是十分复杂的、极为独特的。我曾经把这种语境概括为在官方与民间、政治与经济、社会效益与商品利润的"夹缝中求生存"。这样的语境决定了它不可能只遵循单一的商品逻辑。而且更加重要的是,我们还要对于中国的大众文化做历史的考察。如果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大众文化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大众文化,那么,80年代中国的大众文化也不同于90年代中国的大众文化。由于篇幅的限制,我只能把这个更为复杂的问题留待以后再进行分析。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746.html
《批判理论与中国大众文化批评——兼论批判理论的本土化问题(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