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与私密的交叠:台湾学术网路空间结构的理论初探
公共与私密的交叠:台湾学术网路空间结构的理论初探
苏彦豪 中正大学电讯传播研究所
摘要
本文拟以空间的角度,对于网路空间(Cyberspace)的公共性与私密性做理论性的探讨,论述层次有三:(一)介面端(interface): 从新媒介革命的角度思考,电讯传播科技让人在客厅、卧室等私密处得以接触公共讯息,并以互动方式进行公共参与,模糊了公共与私密空间的感知和界线。(二)网路空间的空间结构:网路被无数的讨论区、站台分割成成千上万的区隔空间,而网路的机制又促进的同质性高的社群在各自的讨论领域中进行私密的对话,而这些各自区隔的空间其实是极容易让其他群体窥视和进入的,在这样的「公私兼具」或「公私交叠」结构下,空间的公私之间如何区分?(三)区位生态紧张:网路空间以松散的方式区隔各个讨论区,威胁了个别讨论区的私密性,也让网路公共与私密的空间因著不同的族群空间认知而呈现更紧张的状态。因此,空间属性不仅影响到网路使用者对网路和特定讨论区的参与方式,也是网路管理人员用以维持规范、建立讨论氛围的机制。而网管人员与使用者的互动,正是形成网路文化的要素。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意识
想像著我们使用电脑的情境...
通常,我们把电脑置放在电脑室、办公室、家中书房或者宿舍中,使用时往往是一个人单独的面对著萤幕,透过键盘或滑鼠从事工作或休闲,由于操作上的设计,电脑成为一种「个人化」的使用工具,透过电脑从事何种活动,都具有相当的私密性。事实上,八○年代由 IBM 提出的 Personal Computer(PC),虽然是作为一种商品的标示,但同时也说明了电脑作为一种个人化的「计算工具」,在人与机器的互动上(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使用电脑基本上是一种个人私密的经验。
再想像置身网路上的情境...
「连线」之后,网路将一部部孤立的「终端机」串连成能够进行沟通互动的体系,也串连起一个在萤幕面前的灵魂。在 IRC、BBS、WWW 的网路活动中,一个 ID 就代表一个坐在萤幕前活动的「人」,一部大型主机中,可能是成千上万的人在其间穿梭。看不见的空间中,到处布满著符码砖墙和数位泥灰所砌成的资讯大楼,里头纵横交错的路径通往一间间的档案室;虚拟广场里,来自四面八方的「群众」穿流不息,他们各据一方、自成一圈地彼此交谈、争论...一起想像那个站在 BBS 肥皂箱上拿著键盘麦克风的人...。
在台湾的网路空间中,电子布告栏(BBS)是最具社群性的项目,参与 BBS 让使用者觉得加入一种网路上的人群组合(community),一群在网路上的人透信件、张贴文章、对话等方式来参与和讨论这群人关心的事情,这些参与不论在发言量或是言说内容上,都具有相当的「公共性」,发言者也很清楚自己是在对「公众」说话。然而,吊诡的是,所有的线上活动的参与者,其实都是在各自私密的场所进行这种所谓的「公共参与」。
以 BBS 为例,我们似乎具体而微地在这种使用情境中看到「双元的空间结构」:一个是电脑网路虚拟出来「公共空间」、一个是使用者私密操作情境,而使用者在网路上活动时,其实是置身在两种不同情境的复合当中,也就是既私密又公开。这种双元的空间特性在「匿名」或「多重身份」的机制下更进一步的强化,往往造成在「幽暗处公开喊话」的诡异现象。即便发言者在网路上以真实身份示人,遵守「真实世界」中的言行规范,在网路空间的情境上,仍然存在这种双元的空间结构。
然而,一连上网路就意味著这进入「公共空间」了吗?只要连上网际网路(Internet),我们马上会发现网路上充斥著各种主机(host),包含著公用的、私人的,以及各种网路服务,像是电子布告栏(BBS)、全球资讯网(WWW)、网路新闻讨论区(News)}叺炔悴愕??耐?芳芄梗??酝蚣频耐?沸挛盘致矍?╪ewsgroup)以及数量难以估计的主机,将网路切割成相互串连却也相隔的形式。在台湾的学术网路TANet上,各式的电子布告栏系统交错在其间,有相互转信连线的大站,如台大椰林风情站、中正寂寞芳心BBS站;也有不转信强调专业或地方特色的站,如「山抹微云文艺站」、「女性主义站」。不同的BBS站由于属性、定位的差异,自然会吸引不同的使用者,而各个BBS站里,又再细分成各种讨论区,不同的讨论区在板主及参与者的互动下,营造出不同的讨论风气,一个网路上的使用者除了根据喜好择取自己要看的板之外,也会从该板呈现的讨论气氛,决定自己的发言与否,或参与的型态。于是,我们看到有些讨论区,像是一个校园的广场,让各种意见在其间对话;有些讨论区像是一个交谊厅或沙龙,成为某个社群交流的圈子、而有些更小众或特定议题的讨论区,不仅参与者在其间培养了亲密的关系,整个讨论区的气氛,也像是一个私密的房间或社团的留言簿。
然而,参与在网路上的人,未必个人都有著相同的认知,而网路上的不同讨论区的区隔方式也多半不设限。因而不同的族群、性别、性格、意识型态的网路使用者很容易「越界」到另一个讨论区观看。这时,这种私密的小团体的对话,成了「他者」(others)窥探的对象,更进一步如果以异议或挑战的姿态进入讨论,也会冲击原先讨论区中培养的私密对话。八十五年十月间女性主义板的同性恋讨论区(「酷儿」Queer)1,便有某网友一再在同性恋板中发表攻击同性恋者的言词,引发平日在该板网友的不快,板主除砍信之外,也以网路上的舆论驱离该网友。当我们认为网路所提供的空间能够让弱势团体争取团结和发言空间的时候,这种空间的开放性也成为一种吊诡的两难,一方面,网路的精神即在于开放「近用」(access)的空间,发挥替代性媒体(alternative media)的公共论坛功能,而这种网路的「开放性」,是同时对大众和弱势开放的。于是,这种开放性也让不同的网路社群很容易在网路空间中遭逢。在人数众多的连线讨论区,这本 《公共与私密的交叠:台湾学术网路空间结构的理论初探》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74627.html
苏彦豪 中正大学电讯传播研究所
摘要
本文拟以空间的角度,对于网路空间(Cyberspace)的公共性与私密性做理论性的探讨,论述层次有三:(一)介面端(interface): 从新媒介革命的角度思考,电讯传播科技让人在客厅、卧室等私密处得以接触公共讯息,并以互动方式进行公共参与,模糊了公共与私密空间的感知和界线。(二)网路空间的空间结构:网路被无数的讨论区、站台分割成成千上万的区隔空间,而网路的机制又促进的同质性高的社群在各自的讨论领域中进行私密的对话,而这些各自区隔的空间其实是极容易让其他群体窥视和进入的,在这样的「公私兼具」或「公私交叠」结构下,空间的公私之间如何区分?(三)区位生态紧张:网路空间以松散的方式区隔各个讨论区,威胁了个别讨论区的私密性,也让网路公共与私密的空间因著不同的族群空间认知而呈现更紧张的状态。因此,空间属性不仅影响到网路使用者对网路和特定讨论区的参与方式,也是网路管理人员用以维持规范、建立讨论氛围的机制。而网管人员与使用者的互动,正是形成网路文化的要素。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意识
想像著我们使用电脑的情境...
通常,我们把电脑置放在电脑室、办公室、家中书房或者宿舍中,使用时往往是一个人单独的面对著萤幕,透过键盘或滑鼠从事工作或休闲,由于操作上的设计,电脑成为一种「个人化」的使用工具,透过电脑从事何种活动,都具有相当的私密性。事实上,八○年代由 IBM 提出的 Personal Computer(PC),虽然是作为一种商品的标示,但同时也说明了电脑作为一种个人化的「计算工具」,在人与机器的互动上(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使用电脑基本上是一种个人私密的经验。
再想像置身网路上的情境...
「连线」之后,网路将一部部孤立的「终端机」串连成能够进行沟通互动的体系,也串连起一个在萤幕面前的灵魂。在 IRC、BBS、WWW 的网路活动中,一个 ID 就代表一个坐在萤幕前活动的「人」,一部大型主机中,可能是成千上万的人在其间穿梭。看不见的空间中,到处布满著符码砖墙和数位泥灰所砌成的资讯大楼,里头纵横交错的路径通往一间间的档案室;虚拟广场里,来自四面八方的「群众」穿流不息,他们各据一方、自成一圈地彼此交谈、争论...一起想像那个站在 BBS 肥皂箱上拿著键盘麦克风的人...。
在台湾的网路空间中,电子布告栏(BBS)是最具社群性的项目,参与 BBS 让使用者觉得加入一种网路上的人群组合(community),一群在网路上的人透信件、张贴文章、对话等方式来参与和讨论这群人关心的事情,这些参与不论在发言量或是言说内容上,都具有相当的「公共性」,发言者也很清楚自己是在对「公众」说话。然而,吊诡的是,所有的线上活动的参与者,其实都是在各自私密的场所进行这种所谓的「公共参与」。
以 BBS 为例,我们似乎具体而微地在这种使用情境中看到「双元的空间结构」:一个是电脑网路虚拟出来「公共空间」、一个是使用者私密操作情境,而使用者在网路上活动时,其实是置身在两种不同情境的复合当中,也就是既私密又公开。这种双元的空间特性在「匿名」或「多重身份」的机制下更进一步的强化,往往造成在「幽暗处公开喊话」的诡异现象。即便发言者在网路上以真实身份示人,遵守「真实世界」中的言行规范,在网路空间的情境上,仍然存在这种双元的空间结构。
然而,一连上网路就意味著这进入「公共空间」了吗?只要连上网际网路(Internet),我们马上会发现网路上充斥著各种主机(host),包含著公用的、私人的,以及各种网路服务,像是电子布告栏(BBS)、全球资讯网(WWW)、网路新闻讨论区(News)}叺炔悴愕??耐?芳芄梗??酝蚣频耐?沸挛盘致矍?╪ewsgroup)以及数量难以估计的主机,将网路切割成相互串连却也相隔的形式。在台湾的学术网路TANet上,各式的电子布告栏系统交错在其间,有相互转信连线的大站,如台大椰林风情站、中正寂寞芳心BBS站;也有不转信强调专业或地方特色的站,如「山抹微云文艺站」、「女性主义站」。不同的BBS站由于属性、定位的差异,自然会吸引不同的使用者,而各个BBS站里,又再细分成各种讨论区,不同的讨论区在板主及参与者的互动下,营造出不同的讨论风气,一个网路上的使用者除了根据喜好择取自己要看的板之外,也会从该板呈现的讨论气氛,决定自己的发言与否,或参与的型态。于是,我们看到有些讨论区,像是一个校园的广场,让各种意见在其间对话;有些讨论区像是一个交谊厅或沙龙,成为某个社群交流的圈子、而有些更小众或特定议题的讨论区,不仅参与者在其间培养了亲密的关系,整个讨论区的气氛,也像是一个私密的房间或社团的留言簿。
然而,参与在网路上的人,未必个人都有著相同的认知,而网路上的不同讨论区的区隔方式也多半不设限。因而不同的族群、性别、性格、意识型态的网路使用者很容易「越界」到另一个讨论区观看。这时,这种私密的小团体的对话,成了「他者」(others)窥探的对象,更进一步如果以异议或挑战的姿态进入讨论,也会冲击原先讨论区中培养的私密对话。八十五年十月间女性主义板的同性恋讨论区(「酷儿」Queer)1,便有某网友一再在同性恋板中发表攻击同性恋者的言词,引发平日在该板网友的不快,板主除砍信之外,也以网路上的舆论驱离该网友。当我们认为网路所提供的空间能够让弱势团体争取团结和发言空间的时候,这种空间的开放性也成为一种吊诡的两难,一方面,网路的精神即在于开放「近用」(access)的空间,发挥替代性媒体(alternative media)的公共论坛功能,而这种网路的「开放性」,是同时对大众和弱势开放的。于是,这种开放性也让不同的网路社群很容易在网路空间中遭逢。在人数众多的连线讨论区,这本 《公共与私密的交叠:台湾学术网路空间结构的理论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