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中学生过程的调查报告
江苏省宜兴市西渚中学:郑闯
[内容提要] .写作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的精神生产活动,是把思维、语言、表达联系在一起的脑力生产劳动。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们围绕采集、立意、谋篇、用语、修改等环节在本校初一新生展开了调查,调查表明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缺乏从现实生活中收集到甚至是未经整理加工的零散的原始材料,在立意、谋篇等问题上更是缺乏构思。
[关键词] 调查报告、.写作过程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一)调查的目的
1、了解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产生这种问题的根源。
2、帮助老师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调查的意义
首先,可以提升学生阅读的品质。
第二,.写作会使学生更加用心地去品味生活,洞明世事,去捕捉学习中、生活中有意义的现象和信息,会自觉地去积累学识和生活。
第三,.写作会帮助学生梳理思绪,使你的头脑变得井井有条,使个体经验概念化。培根说:“.写作使人精确”。.写作是非常有效的认知加工的过程。
第四,.写作会帮助学生深化认识。如果学生不就某个具体的问题写成文章,那么他的认知可能是一星半点或者是肤浅的,而.写作会迫使他们对问题作彻底的思考,从而深知和丰富认识。
第五,.写作会帮助学生提升口头语言表达的品质。口头语言由于可以借助手势、表情和交谈对象及时的反馈与沟通,不一定需要非常准确与完整,而书面语言,由于缺乏特定情境和及时反馈,就需要十分完整和精当。当学生在.写作中炼就了用完整和精当的语言来表达思想与感怀时,自然而然,口头语言的品质也就提高了。
第六,.写作会提升你生活的品质,使你更具有成就感。
二、调查时间
二OO四年十一月——二OO四年十二月
二、调查地点
江苏省宜兴市西渚中学。
三、调查对象、范围
宜兴市西渚中学初一年级组全体学生,共253名学生。
四、调查方法
座谈会、问卷、谈话法
六、调查分析
“我不会.写作文,没话可说,没话可写。”这是初一(1)的一位同学跟我谈论时肺腑之言。“我最怕.写作文了,可不写又不行,每次都是硬着头皮凑够字数。”这是一位同学在随笔里吐露的心声,而这只是“冰山”的一角,随着调查的深入,特别是问卷调查的展开,更多更广泛的同学“浮出”了水面,接受调查的253名初一新生,除2名同学的问卷没交外,实收251份问卷。经整理分析:.写作文只是为了完成任务的有183人,占调查总人数的百分之七十二;不知怎样下笔又该写些什么的有117人,而写到哪算哪的竟有71人。调查的结果着实让人吃惊,我不禁想问我的作文教学究竟怎么了,我们的语文老师究竟怎么了,我们的学生究竟怎么了。
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学生肚里没“货”,缺乏.写作素材、.写作经验的积累,这就好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试想没有任何.写作素材又要在短短的考试时间里写出优秀的文章,这怎么可能?我们“文章以意为之主,语句为之役,主强而役弱,则无使不从。世人往往骄其所役,至跋扈难制,甚至反役其主。”这是王若虚在《 滹南诗话》中说的,说的是主旨与材料之间的关系。笔者读了这几句话深有感触特别是在针对我校04级初一新生围绕.写作过程进行专项调查后感触很深。本次接受调查的学生为初一年级五个班级共253人。调查的主要内容可分为采集、立意、谋篇、用语、修改等五个方面。经过对问卷调查的分析研究,我们发现.写作对学生并不陌生,但是对.写作过程的五个环节还是非常缺乏了解,甚至是陌生的。
作为宜兴市边缘的农村中学——西渚中学,师资力量薄弱,加之交通不够顺畅、信息闭塞,经济较为落后等客观原因,决定了我校生源的语文综合素养相对较差,而作文无题是最有力的体现与见证。在初一语文备课组三位老师的鼎立配合下我们对本届253位学生的每一次月考和期中考试的得失分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共同探讨了原因。
第一次月考作文分值为40分,占卷面分的40%,学生人均得分为20.89分。与兄弟学校相比,我校学生的作文相对薄弱,究其原因,主要集中在选材上扣题不紧,立意不鲜明,谋篇不够严密,此外用语过于口语化,又缺少修改也是造成失分的原因之一。
一.采集
“采集是指带着明确的目的去收集和选取.写作材料的活动。”调查中接受问卷的253人,.写作前缺乏素材的有172人,甚至是未经加工的零散的原始材料都没有。任何文体的.写作都离不开材料,也就是离不开采集活动。采集是主要的作用,就在于为文章.写作提供各种直接和间接的材料,其意义至少有四个方面。〈一〉确保言之有物。人们不喜欢“空洞无物”的文章,而偏爱“言之有物”的作品。.写作必须先采集占有材料,这正如建房屋必须先有木头砖瓦,煮饭必须先有柴有米一样。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采集到丰富翔实的材料才能写出内容详实、言之有物的文章。〈二〉能触发.写作冲动。学生在采集材料的过程当中,可能受到客观事物的刺激而感情激荡,“情动于中而行于言”,思想感情达到一定的饱和度,就有把她表现出来的欲望,也就是有了.写作的冲动。从产生.写作冲动到执笔为文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生受到外物刺激很强烈,促使作者调动已有的生活素材和知识积累,迅速进入构思和.写作状态,另一种情况是循着产生冲动的“兴奋点”继续采集与之相并的材料,使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趋向明朗和深刻,使.写作欲望不断增强,渐渐逼近.写作的“临界状态”。为此我们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了一个素材记载本,注意收集学习、生活中有价值的东西,并成立了校文学社,择优选取了部分校园小记者,一方面激励他们收集校园及身边的材料,另一方面凭他们榜样的力量带动他人;增强他们对.写作的兴趣。〈三〉便于促进主题的形成。毛泽东同志说过:“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和合于实际,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伦理来。”说明主题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来自于生活实施中的感性材料。因此学生多收集素材,有利于主题把握与提炼。〈四〉可以促进主题形成。.写作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复杂的精神劳动。在.写作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阻碍.写作活动的正常进行。如我校初一接受调查的253位学生就存在着诸如思路不通、文思不畅、事实材料不足,语言表达不顺等问题,这往往与学生们在采集的工夫上欠火候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收集占有材料一般说来主要有三条途径,这就是观察、调查、阅读。 《关于农村中学生过程的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