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网际网路兴起之政治经济学分析
有50家,网路电子商店30家,而网路行销、广告企划公司约20家。同时,在1995年10月到1996年一月这四个月期间,国内的加值网路服务公司增至20个,成长了54 %,网路顾问服务公司增至38家,成长81 %,而网路教育训练公司,则增至15家,成长了50 %(资策会,1996:45)。因此,这些以电子商务市场为主的商业与服务业,也正在台湾经济活动中不断的发展。
六、资本主义重组与全球化经济下台湾网际网路的兴起
台湾网际网路的兴起,是在资本主义重组后的全球化经济发展的环境下产生的。资本主义扩充全球市场的欲求,提供了电脑与电讯产品的创新动能,因此使传播与资讯相关工业,成为当前最炙手可热的投资对象,且在世界经济中也成长的最快,取代了以往钢铁、铁路与汽车所扮演的角色(McChesney, 1996:111)。在全球资本经济中,透过在跨国公司间产权的交互拥有、合作事业之发端、合并与结盟等方式来扩大市场经营范围,一种具弹性(flexible)的资本累积体系已俨然形成。正如大卫·哈维(David Harvey)所言(Bettig, 1997:141),资本主义逐渐由散落的、地理上流动的特质所构成。并且,变得以更有弹性的方式来回应劳力市场、劳动过程与消费市场。
曼纽·喀司戴尔斯也指出(Castells, 1996),资讯科技革命的出现,经复杂的科技与社会之间的互动,而使人类社会产生重大的社会变迁。冷战结束后,美国的部门与全球经济以及世界地缘政治(world geopolitics)形成互动,使资本主义经历一种全球化的重组,以资本主义化的(capitalist)与资讯化的(informational)面向扩充发展,并落实了一种新的生产、传播沟通、管理与生活方式。整体而言,这种形式以资本主义与国家主义(statism)为生产模式,辅以工业主义与资讯主义为其发展模式,而形成了一种所谓的「资讯资本主义」(informational capitalism),藉分散形式的新兴网络,使全球化资本愈来
从推动国家资讯基础建设(NII)到全球资讯基础建设(GII)的发展,这三大强权的国家与资本家,藉跨国性组织的结盟与合作,扮演了主控性的角色,建立了这些国家在全球竞争上的绝对优势,进而控制发展中国家较小型的市场。台湾以及许多非强权工业国家也在这一波的全球资本主义的重组中,由国家结合公、私营部门资源,提供对资讯与网路产业的广泛支持,并由政府进行经济自由化与私有化、管制的解除化、以及建立配合全球经济发展的国际标准与相关法规,并为连结全球市场进行努力。如布雷司洛(Breslow, 1997:237)所指出,在此过程中,网际网路和过去电视所被建构出来的性质一样,在商业与政治利益力量的介入下,网路已同时被塑造成一种「商品化的传播机制」(commodifie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以及是市场化的产物。莫斯寇(Mosco, 1996)在其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论述当中,除了提及传播商品化的分析外,他还说明了另一个重要的概念 ━「空间化」(spatialization),亦可以用来解释网路的发展。空间化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克服时空障碍的过程,而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空间化,则主要是指传播工业中企业权力的制度性扩展。网际网路突破了时空的束缚,并且全球与台湾网路市场与产业的集中化趋势,正可以呼应莫斯寇所提出的空间化概念。
台湾网际网路的兴起,就国际政治经济因素而言,在国际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构性扩张驱力引导之下,受到(1)以美国、欧洲与日本为主的网路强权国家之全球化网路政策发展;(2)跨国性组织对推广网际网路所制定的全球法案;(3)美国主要网路相关产业的全球化策略与资本复制需要;以及(4)美国与跨国性组织推动资讯通信协定中标准之设定与智慧财产权保护等因素的影响,促使台湾的政府与产业界,透过对跨部会的NII推动小组的成立,推动电信自由化、法规的修正、国际标准的订定以及其他有关网路之建设,以积极配合工业强权与跨国性组织之政策,加入资本主义重组后的新兴全球经济体系。换言之,由于国际资讯资本主义扩张的趋力,三大强权国由民间资本家与国家结合,藉跨国性组织来推动资讯科技协定(ITA)与全球资讯通信基础建设(GII),而台湾以提升国家产业竞争力为目标,在重组后的全球资本主义结构之下,由国家扮演主导角色组织民间资本力量与整合政府资源,藉NII推动小组之设立建构国家资讯通信基础建设(NII),并配合著资本家的市场经济逻辑,使台湾网际网路与产业得以蓬勃与快速的发展。
参考书目
施依萍
1996 台湾网路的发展历程与环境的互动。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资讯科技与社会转型研讨会议论文集 (1)65:87。
高承恕
1997 布劳岱与台湾中小企业。辑录于东海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编之地方社会。台北:
联经出版社。
陈冠甫
台湾高科技工业的依赖发展与空间结构 ━ 新竹科学园区的个案。台湾社会研
究季刊 3(1): 113-149。
叶启政
1996 对资讯科技社会来临的一些思考。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资讯科技与社会转型研讨会议论文集 (1)29:39。
虚拟与真实的浑沌化 ━ 网路世界的实作理路,宣读于「TANET’97 第三 《台湾网际网路兴起之政治经济学分析(第8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74991.html
六、资本主义重组与全球化经济下台湾网际网路的兴起
台湾网际网路的兴起,是在资本主义重组后的全球化经济发展的环境下产生的。资本主义扩充全球市场的欲求,提供了电脑与电讯产品的创新动能,因此使传播与资讯相关工业,成为当前最炙手可热的投资对象,且在世界经济中也成长的最快,取代了以往钢铁、铁路与汽车所扮演的角色(McChesney, 1996:111)。在全球资本经济中,透过在跨国公司间产权的交互拥有、合作事业之发端、合并与结盟等方式来扩大市场经营范围,一种具弹性(flexible)的资本累积体系已俨然形成。正如大卫·哈维(David Harvey)所言(Bettig, 1997:141),资本主义逐渐由散落的、地理上流动的特质所构成。并且,变得以更有弹性的方式来回应劳力市场、劳动过程与消费市场。
曼纽·喀司戴尔斯也指出(Castells, 1996),资讯科技革命的出现,经复杂的科技与社会之间的互动,而使人类社会产生重大的社会变迁。冷战结束后,美国的部门与全球经济以及世界地缘政治(world geopolitics)形成互动,使资本主义经历一种全球化的重组,以资本主义化的(capitalist)与资讯化的(informational)面向扩充发展,并落实了一种新的生产、传播沟通、管理与生活方式。整体而言,这种形式以资本主义与国家主义(statism)为生产模式,辅以工业主义与资讯主义为其发展模式,而形成了一种所谓的「资讯资本主义」(informational capitalism),藉分散形式的新兴网络,使全球化资本愈来
愈集中化。同时,这样的发展也使国际分工模式重新改组,以日本为主导的亚太地区形成新的核心,与美国、西欧共同成为各自独立而相互连结的三大强权(triad power)。
从推动国家资讯基础建设(NII)到全球资讯基础建设(GII)的发展,这三大强权的国家与资本家,藉跨国性组织的结盟与合作,扮演了主控性的角色,建立了这些国家在全球竞争上的绝对优势,进而控制发展中国家较小型的市场。台湾以及许多非强权工业国家也在这一波的全球资本主义的重组中,由国家结合公、私营部门资源,提供对资讯与网路产业的广泛支持,并由政府进行经济自由化与私有化、管制的解除化、以及建立配合全球经济发展的国际标准与相关法规,并为连结全球市场进行努力。如布雷司洛(Breslow, 1997:237)所指出,在此过程中,网际网路和过去电视所被建构出来的性质一样,在商业与政治利益力量的介入下,网路已同时被塑造成一种「商品化的传播机制」(commodifie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以及是市场化的产物。莫斯寇(Mosco, 1996)在其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论述当中,除了提及传播商品化的分析外,他还说明了另一个重要的概念 ━「空间化」(spatialization),亦可以用来解释网路的发展。空间化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克服时空障碍的过程,而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空间化,则主要是指传播工业中企业权力的制度性扩展。网际网路突破了时空的束缚,并且全球与台湾网路市场与产业的集中化趋势,正可以呼应莫斯寇所提出的空间化概念。
台湾网际网路的兴起,就国际政治经济因素而言,在国际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构性扩张驱力引导之下,受到(1)以美国、欧洲与日本为主的网路强权国家之全球化网路政策发展;(2)跨国性组织对推广网际网路所制定的全球法案;(3)美国主要网路相关产业的全球化策略与资本复制需要;以及(4)美国与跨国性组织推动资讯通信协定中标准之设定与智慧财产权保护等因素的影响,促使台湾的政府与产业界,透过对跨部会的NII推动小组的成立,推动电信自由化、法规的修正、国际标准的订定以及其他有关网路之建设,以积极配合工业强权与跨国性组织之政策,加入资本主义重组后的新兴全球经济体系。换言之,由于国际资讯资本主义扩张的趋力,三大强权国由民间资本家与国家结合,藉跨国性组织来推动资讯科技协定(ITA)与全球资讯通信基础建设(GII),而台湾以提升国家产业竞争力为目标,在重组后的全球资本主义结构之下,由国家扮演主导角色组织民间资本力量与整合政府资源,藉NII推动小组之设立建构国家资讯通信基础建设(NII),并配合著资本家的市场经济逻辑,使台湾网际网路与产业得以蓬勃与快速的发展。
参考书目
施依萍
1996 台湾网路的发展历程与环境的互动。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资讯科技与社会转型研讨会议论文集 (1)65:87。
高承恕
1997 布劳岱与台湾中小企业。辑录于东海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编之地方社会。台北:
联经出版社。
陈冠甫
台湾高科技工业的依赖发展与空间结构 ━ 新竹科学园区的个案。台湾社会研
究季刊 3(1): 113-149。
叶启政
1996 对资讯科技社会来临的一些思考。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资讯科技与社会转型研讨会议论文集 (1)29:39。
虚拟与真实的浑沌化 ━ 网路世界的实作理路,宣读于「TANET’97 第三 《台湾网际网路兴起之政治经济学分析(第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