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烟
2. 思想情感目标:感受山里人真诚、淳朴、乐于助人的品德。
教学重点
初步学习写人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初步欣赏抒情的笔调
教学用具
小黑板、幻灯机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了,现在请告诉我作者是谁?赵丽宏是谁?(展示照片)他是当代散文作家,上海市作协副主席,他还是“新概念”作文大赛评委。1999年,我母校的文学社社员曾去上海采访过他。(展示题词)他说他很喜欢徒步旅行,有一次他走进了深山老林里,又累又饿,在这个时候,同学们想一想,他最希望看见什么?
下面,就让我们跟他一起走向炊烟,走向那户山里人家。
二、朗读全文(教师范读)
好,就让我为大家朗读这篇课文。注意听,看老师有没有读错。
三、掌握字词(利用明胶片)
四、讨论分析(小黑板)
1.这篇文章是怎样开头的?你认为这种开头好不好?
用了两个假设句,加上后面的省略号。让人产生美妙的联想。(如果不好,请课后写更好的开头)
2.“也许不会有什么比它更亲切了”,句中的它指代什么?(指代前面写的那“一缕炊烟”)
为什么要用“它”,而不用那“一缕炊烟”?(不重复,更简洁。代词所指代的内容一般从前面的语句中找)
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亲切”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拟人、排比)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一缕炊烟”为什么让人感到“亲切”?(利用课文原句回答。“我”是在“人迹罕至的深山密林里”、“饥肠辘辘的旅途中”,所以连用两个“假如”,表明在此地此时看到“炊烟”的心情,自然感到“不会有什么比它更亲切”了。)
3.课后练习二的2题(利用课文原句回答。)
因为“我”在“深山里走了大半天,肌饿、疲乏、山重水复的怅惘…”会产生“惶乱”之感。而当“我”终于看见了“在远方山坳里的炊烟”,而又意识到这“炊烟”透露出来的“希望”时,“心中的惶乱”自然被“轻轻抚平”了。
4.人物分析 (符合身份,突出个性)
①小木屋的女主人长得啥模样?她丈夫呢?
②他们是怎样向“我”打招呼的?是怎样招待“我”的?对“我”热情吗?(找出原句,男女反串角色朗读)
③临走时,“我”给他们钱,她接了吗?她是怎样说的?“ 我”起身走时,发现了什么?他又是怎样说的?(找出原句,男女反串角色朗读)
④“我”走了,他们有没有立即回去,关上大门?
⑤由此可见,她是怎样的一个人?他呢?
她热情直爽、精明能干、真诚淳朴。他憨厚、真挚、腼腆。
5. 课后练习二的4题;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
字面上是“一缕”炊烟,字底下是炊烟下小木屋里的一对中年夫妇,是这对中年夫妇所表现出来的人间的“真诚”和“纯朴”。抒情性的结尾如“锦上添花”,点明题旨。
6.文章为什么以“炊烟”为题?改成“山里人家”好不好?
第一,课文提示中有“多么浪漫而富有诗意的画面”语,而“炊烟”正符合着这一画面的特色。那袅袅的炊烟,确是一幅别有韵味的山村风景画。第二,“炊烟”是在特定环境中的事物,意味着在人迹罕至的深山密林里突然遇到了人家。这当然能给人一种希望,一种亲切,自然界毕竟和人类相通,而“炊烟”恰是一位引导者,引导“我”发现了生活中的“真善美”。这正是作者以《炊烟》为题的真谛。(可让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选代表发言)
五、小结(学生)
写人的方法有哪些?要注意什么?(符合身份,突出个性)
抒情笔调有什么作用?(不仅抒发作者真挚的感情,而且还能营造诗意般的氛围)
六、扩展阅读训练(另附) 《小院》里的一段
七、作业
1. 作业本第16课
2. 课后第四题
炊烟由凹丫丫范文网教案频道http://fanwen.oyaya.net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炊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