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重量的空间
提到女性的观点并非偶然。许多人暗中承认,女性的感性本能时常保持了某种特殊的洞察。然而,这种感性本能同样遭到了网络的抛弃――网络正在利用比特为热恋的异性制造阉割了感性本能的幸福生活。如果网络的意义从政治和财富延伸至性爱技术,那么,这种断言并不夸张:网络已经密集地织入人类的生存方式了。
4
因特网的前身阿帕网诞生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规划署。网络设计的初衷是保证核打击之下通讯系统的持续运行。美国国防部的那批军事科学家肯定没有料到,现今的网络空间竟然演变为一大批风流韵事的策源地。许多人坦率地承认,游弋网上的重要目的即是期待一个浪漫的邂逅。网络空间的女性比特时常被称之为"美眉"――美眉的缠绵故事乃是网络空间最为绮丽的风光。
一项900人左右的调查显示,93%被调查的网民对于网上浪漫剧十分向往;61.2%的网民结交过"异性"网友;35.5%的网民拥有网络情人。(19)这不啻于一个提示:对于许多人而言,网络的意义不仅是某种有效的联络工具;更为重要的是,网络还意味了一个欲望的空间。物质的社会空间戒律重重,传统的平面传媒已经饱和,欲望突然发现了一个自由放纵的区域。与其在现实之中徒劳地碰壁,不如遁入虚拟的恋情――于是,情人节的玫瑰花突然盛开在网络空间。
尽管如此,网络空间的性爱故事具有一个奇异的特征――躯体的缺席。这是没有重量的比特组织的爱情。电子公告牌、聊天室、交友网站和电子邮件均是两性比特相遇的场合,炽热的恋情可能在极为短暂的时间之内闪电似地降临。躯体缺席之后,传统爱情之中的一切陈规和必要的手续随之废除。门当户对、父母之命、财产或者职位在网络空间毫无意义。相貌有待于想象,身材不必考虑,从眉目传情到执手相看均属多余的环节。手指在键盘之上飞快地敲出一句句美妙的言辞,这就是相爱的全部前提。万籁俱寂的深夜,电脑的屏幕并没有关闭。这台电脑上打出一句"紧紧握着你的手",另一台电脑回了一句"轻轻搂着你的腰"――如此简单,调制解调器就成功地制造出了一个相爱的气氛。(20)
相对于坚硬的、头绪纷杂的现实社会,网络空间的爱情更为纯粹,更为迅速,更为虚渺,也更为脆弱。它可以仅仅因为屏幕上一句让人动心的话语而星火燎原,也可以因为一份不投机的电子邮件而在瞬息之间消失。躯体缺席,躯体所联系的一切社会关系――身世、信誉、职务、财产――均搁置于网络空间之外,没有卷入恋爱情节。所以,这是一种没有负累的爱情。人们仅仅因为爱情而在网络空间相聚;也仅仅因为爱情的消逝而退出网络空间。躯体的缺席是性爱历史的重大转折:这将诞生一批无拘无束的爱情,还是制造一批过眼烟云的情侣?
这个意义上,网络空间不时成为爱情失意者的天堂。现实的爱情挫折驱使他们转向了网络空间搜索倾心的异性。这里没有庸俗的陈规陋习。网络空间的规则是,但求心有灵犀,蔑视世俗计较。躯体的缺席甚至允许忽略相貌――这曾经是传统爱情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相同的理由,性的问题已经退出视野――比特没有性器官。这立即让人联想到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的确,网络空间制造了许多柏拉图式精神恋的电子版。但是,躯体的缺席也可能掩护人们不顾廉耻。网络之上的许多帖子表现了罕见的放肆。一个"美眉"可能遭受直率的询问:我们能谈一谈性的快乐吗?
如果网络空间的爱情试图延伸到现实之中,成功的概率有多少?不同的调查数据不一。也许,没有人可能得到一个确凿的答案。人们听到了许多欧·亨利式的故事:一对情意绵绵的网上情侣居然是两个互相憎恨的邻居。这至少表明,网络空间的信任和爱慕经不起现实的严格挑剔。胡彬的《网恋》被称之为"中国大陆第一部描写网上爱情生活的纪实小说"。身居天涯海角的主人公利用交友网站发现了许多趣味相投的女友。他创造了与几个女友相见的机会,但相见之际也就是一段情缘的终结。《网恋》的故事形象地显明了网络空间与现实之间不可弥合的差距――如果这种差距还算不上反差的话。然而,这并不能淹没性爱的未来历史即将浮现的一个问题:网络空间的爱情是否必定要以网络之外的眷属为旨归?躯体缺席的恋爱必定是空洞的激情吗?《网恋》出现过这么一段话:"虽然对方不在眼前,看不见摸不着,几乎是一个抽象的人物,但没有实体的同时也没有脂粉、衣物和首饰,就剩下赤裸坦荡的一颗灵魂,交往的过程同样激动人心,甚至比面对面的接触更胜一筹。"这是爱情的另一种境界呢,还是取悦自己的幻影?更为深刻的意义上,网络空间是否存在贞操观念?某一个丈夫曾经控告妻子与网络性伙伴玩弄虚拟婚外情,并且进行网络"通奸"――这种罪名用什么证实?(21)
躯体的缺席时常会出现某种程度的撒谎――尽管有的心理学家愿意宽容地称之为"显示自己的另一面",或者说显示自己理想的形象。(22)这种伪装通常没有具体的目的,这种伪装无宁说为了投合浪漫风情的游戏规则。可是,如果因为制造浪漫而将谎言扩大,人们就遇到了网络空间的恶意欺诈――一个痴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