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信息社会学
该“工厂”就解体,从而为某一新的产品再组建新的“网络工厂
”。这种“网络工厂”极具竞争力、生命力。随着“网络工厂”的逐渐普及,一个国家
乃至世界的生产结构、经济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世界经济将逐渐一体化。
(2)工作、生活方式的改变
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多媒体信息网络联结着整个社会——政府、学校、
商店、医院、银行、公共交通、家庭……,使得公务、事务处理、贸易、金融往来、购
物、医疗、教学、信息交流、科学研究、学术会议、旅游、文化娱乐、休闲等都在网络
上(或网络辅助)进行,届时将出现“网络社会”,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将产生重大
变化。
(3)人际交流、传播媒介的改变
随着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的高度发达,电视、电话、数据传输通道的合一,计算机
、电视、电话三合一装置的普遍应用,多媒体、交互式信息交流方式的实现,将极大地
改变现有的人际交流方式和大众传播媒介的格局与方式。人们在网络上进行交流和获取
信息,点着自己需要的电视、电影、演出节目,方便地浏览网络上的信息资源,阅读报
纸、刊物、公告、参加学术会议、论坛,充分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言论和文稿,进行心理
咨询和休闲活动等。这一切将破坏现存的人文环境,逐步地改变人们现有的思维方式、
交流方式、文化氛围,产生一种新
(4)社会结构的改变
“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对社会的影响可从两个方面来考虑。①地球空前变小,社
会的结合更加紧密。不论你处于什么地理位置,属于何种阶层,只要你与网络相连,你
便既是“信宿”又是“信源”,真正体现了控制论创始人维纳的名言:“信息是社会的
粘合剂”。信息网络使得城乡之间的差别,获得商业、成才的机遇,接受医疗、教育的
水准,获得和利用信息的权利等这些现代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得到缓解,社会将变得较
为公平。②社会原有的块状结构和层次结构相结合的结构模式将发生重大改变,社会将
呈现一种网状结构;目前高度自由的、开放的Internet网已迫切需要寻求一种“网络社
会”管理模式;整个社会维系于信息网络,使社会变得更加脆弱。这一切必将导致形成
新的社会结构,要求探索新的社会结构和控制、管理模式。
(5)信息生态问题突出
信息生态是指信息—人—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总和。在信息网络高度发达的信息社
会中,如管理不当将产生信息生态失衡,即信息—人—环境之间的非平衡状态。它主要
表现在以下诸方面。①信息超载。包括两方面的情况:一是指信息量过大,阻塞通道,
甚至使网络瘫痪;二是指系统或个人所接收的信息超过其处理能力或信息未能有效应用
的状况。②信息垄断。指信息资源不合理地被独享或专用的状况。③信息污染。指信息
垃圾、冗余信息、色情信息、电脑病毒充斥网络。④信息犯罪。指利用网络进行信息骚
扰、诈骗、盗窃、破坏活动,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以至隐私。⑤信息侵犯。指国家之间利
用信息网络进行间谍活动,干涉他国内政,进行文化渗透。⑥信息综合症。指诸多与信
息有关的症候群。如个人信息综合症,即个人难以适应外部信息环境的症候群,包括信
息饥饿症、信息孤独症、信息恐惧症。
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的程度比较高,自本世纪70年代开始
,西方学者就开始了对“信息社会”的研究。美国著名社会学家D·贝尔于1973年提出了
“后工业化社会”的概念。A. 托夫勒于1980年出版了《第三次浪潮》,阐述了社会面临
“第三次浪潮”的深刻变化。S.诺拉和A.孟克于1980年提交了法国社会信息化的报告,
讨论了信息化社会的社会模式、结构和信息化政策。1982年,J.奈斯比特进一步提出当
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世界在以“工业社会”转变为“信息社会”。1988年W.J.马丁发
表专著《信息社会》。我国学者自80年代末起,也开始了对信息社会理论的研究。
上述一系列新事物和问题的出现,国内外学者对信息社会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必将
推动一门相应的新学科——信息社会学的产生。信息社会学是信息学、社会学的交叉学
科,涉及系统论、计算机科学、通信科学、经济学、管理科学、行为科学、心理学、传
播学等学科。信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信息化社会的特征、过程;信息化社会的社会
结构、运行机制和控制模式;社会信息交流的模式、机制和控制;人文环境、个体行为
方式、道德规范的变异和控制;信息生态的平衡与控制;信息化社会的法制、政策研究
。
【责任编辑】许增棋
【参考文献】
[1] 邹志仁:《信息学概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 D.贝尔著,高锋等译:《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6
[3] 胡昌平等:《信息社会学》,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4] W.J.马丁著,胡昌平译:《信息社会》,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
[5] 陈曙:信息生态的失调与平衡,《情报资料工作》,1995,(4)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76239.html
”。这种“网络工厂”极具竞争力、生命力。随着“网络工厂”的逐渐普及,一个国家
乃至世界的生产结构、经济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世界经济将逐渐一体化。
(2)工作、生活方式的改变
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多媒体信息网络联结着整个社会——政府、学校、
商店、医院、银行、公共交通、家庭……,使得公务、事务处理、贸易、金融往来、购
物、医疗、教学、信息交流、科学研究、学术会议、旅游、文化娱乐、休闲等都在网络
上(或网络辅助)进行,届时将出现“网络社会”,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将产生重大
变化。
(3)人际交流、传播媒介的改变
随着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的高度发达,电视、电话、数据传输通道的合一,计算机
、电视、电话三合一装置的普遍应用,多媒体、交互式信息交流方式的实现,将极大地
改变现有的人际交流方式和大众传播媒介的格局与方式。人们在网络上进行交流和获取
信息,点着自己需要的电视、电影、演出节目,方便地浏览网络上的信息资源,阅读报
纸、刊物、公告、参加学术会议、论坛,充分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言论和文稿,进行心理
咨询和休闲活动等。这一切将破坏现存的人文环境,逐步地改变人们现有的思维方式、
交流方式、文化氛围,产生一种新
的“网络文化”。
(4)社会结构的改变
“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对社会的影响可从两个方面来考虑。①地球空前变小,社
会的结合更加紧密。不论你处于什么地理位置,属于何种阶层,只要你与网络相连,你
便既是“信宿”又是“信源”,真正体现了控制论创始人维纳的名言:“信息是社会的
粘合剂”。信息网络使得城乡之间的差别,获得商业、成才的机遇,接受医疗、教育的
水准,获得和利用信息的权利等这些现代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得到缓解,社会将变得较
为公平。②社会原有的块状结构和层次结构相结合的结构模式将发生重大改变,社会将
呈现一种网状结构;目前高度自由的、开放的Internet网已迫切需要寻求一种“网络社
会”管理模式;整个社会维系于信息网络,使社会变得更加脆弱。这一切必将导致形成
新的社会结构,要求探索新的社会结构和控制、管理模式。
(5)信息生态问题突出
信息生态是指信息—人—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总和。在信息网络高度发达的信息社
会中,如管理不当将产生信息生态失衡,即信息—人—环境之间的非平衡状态。它主要
表现在以下诸方面。①信息超载。包括两方面的情况:一是指信息量过大,阻塞通道,
甚至使网络瘫痪;二是指系统或个人所接收的信息超过其处理能力或信息未能有效应用
的状况。②信息垄断。指信息资源不合理地被独享或专用的状况。③信息污染。指信息
垃圾、冗余信息、色情信息、电脑病毒充斥网络。④信息犯罪。指利用网络进行信息骚
扰、诈骗、盗窃、破坏活动,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以至隐私。⑤信息侵犯。指国家之间利
用信息网络进行间谍活动,干涉他国内政,进行文化渗透。⑥信息综合症。指诸多与信
息有关的症候群。如个人信息综合症,即个人难以适应外部信息环境的症候群,包括信
息饥饿症、信息孤独症、信息恐惧症。
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的程度比较高,自本世纪70年代开始
,西方学者就开始了对“信息社会”的研究。美国著名社会学家D·贝尔于1973年提出了
“后工业化社会”的概念。A. 托夫勒于1980年出版了《第三次浪潮》,阐述了社会面临
“第三次浪潮”的深刻变化。S.诺拉和A.孟克于1980年提交了法国社会信息化的报告,
讨论了信息化社会的社会模式、结构和信息化政策。1982年,J.奈斯比特进一步提出当
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世界在以“工业社会”转变为“信息社会”。1988年W.J.马丁发
表专著《信息社会》。我国学者自80年代末起,也开始了对信息社会理论的研究。
上述一系列新事物和问题的出现,国内外学者对信息社会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必将
推动一门相应的新学科——信息社会学的产生。信息社会学是信息学、社会学的交叉学
科,涉及系统论、计算机科学、通信科学、经济学、管理科学、行为科学、心理学、传
播学等学科。信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信息化社会的特征、过程;信息化社会的社会
结构、运行机制和控制模式;社会信息交流的模式、机制和控制;人文环境、个体行为
方式、道德规范的变异和控制;信息生态的平衡与控制;信息化社会的法制、政策研究
。
【责任编辑】许增棋
【参考文献】
[1] 邹志仁:《信息学概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 D.贝尔著,高锋等译:《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6
[3] 胡昌平等:《信息社会学》,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4] W.J.马丁著,胡昌平译:《信息社会》,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
[5] 陈曙:信息生态的失调与平衡,《情报资料工作》,1995,(4)
《试论信息社会学(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