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理工论文 >> 计算机论文 >> 正文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边远地区”、对穷人将是极不道德的。
2.道德冷漠现象。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为人对网络
的依赖关系所取代。随着在高度信息化、自动化的“网络社会”中,“在家办公”、
网上学校、电子商场、电子银行等的出现,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往机会将大为减少
,人们终日与个人终端打交道,这有可能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导致个人产生
紧张、孤僻、冷漠及其它健康问题。其具体的表现是:一些人整天沉溺于“网络社会
”之中而不能自拔,以至于对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他人与社会的幸福漠不关心。尤其是
,在电子空间中,由于人们是以“符号”身份、在“不在场”的情况下进行交往,他
感受不到对方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反应,便以为不是在与人而是在与机器打交道,
往往会做出一些在物理空间难以做出的粗暴、无礼的行为,甚至认为盗窃、入侵等犯
罪也不过是敲击了几下键盘、点击了几下鼠标而已。
3.信息内容具有地域性,而因特网的信息传播方式则是全球性、超地域性的,这
使得一些问题变得突出起来。例如,道德上允许色情信息和色情服务存在的国家,在
网上提供这类信息和服务当然无可非议,但是,因特网是全球共享的,因而那些认为
色情信息和服务不道德的国家中的人们,则可能强烈反对在网上提供这类信息和服务
,从而导致文化道德冲突。
4.网上发布信息的行为的影响是社会性的,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国际性的,因此
,如果一个人在网上喋喋不休,那就是在浪费网络资源,浪费他人的时间。特别是由
于诸如虚假信息、不负责任信息和无聊信息的传播,网上漫骂与人身攻击等现象的出
现,通讯自由与社会责任的矛盾成为一个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此外,“全球信息共
享”是网络建设的目标,可有人把“信息共享”极端化,如盗用他人域名、侵犯知识
产权等;反之,也有些公司被过分膨胀的商业利益所驱动,它们对信息产权的“保护
”、垄断达到了妨碍正常学术交流的地步。
5.由于利用网络收集信息的便利性和强大能力,网络上的个人生活在技术上极可
能成为“通盘为文件所记录的生活”,它可能细致到令人恐怖的程度。如果这些信息
泄露出去或不能被正确地使用,个人隐私权将受到极大的侵害。当然,为了保护个人
隐私权,可以立法规定网络上的个人信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被泄露,也可以普及加
密技术等,可是这样一来,

个人隐私与社会安全就出现了矛盾:一方面,为了保护个
人隐私,碰盘所记录的个人生活应该完全保密;另一方面,个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因此,他的网上行为应该记录下来,以供人们进行道德评价和道德监督,甚至用作
执法的证据,以保障社会安全。
6.因特网是由科研学术网发展而来的,具有深厚的非商业传统,但是随着因特网
的扩张,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性组织成为因特网的主要建设者,并因此出现了大量对
网络资源的商业性应用,如广告、电子商业、网络信息有偿服务等,网上企业已经成
为世界上发展最为迅速的产业之一。但是,在因特网上,非商业网络与商业性网络是
联结在一起的,对网络的商业性使用,将导致对学术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大量占用。对
网络资源的商业性使用是否道德,它应该被限制在什么范围内才是道德的,诸如此类
有关合理使用网络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然而,以上所述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我们现有的用以消除道德失范
现象、维护道德秩序的管理、监督、约束、制裁机制,在“网络社会”中也发生了严
重困难。
我们知道,传统社会由于交往面狭窄,在一定意义上是一个“熟人社会”,交往
对象大都是熟识的人(朋友、亲戚、邻里、同事等)。依靠熟人的监督,慑于道德他
律手段(社会舆论、利益机制、法律制裁)的强大力量,传统道德得到相对较好的维
护。在这一“熟人社会”里,人们的道德意识较为强烈,道德行为也相对严谨。然而
,由于人们的合道德行为常常是做给他人特别是可能对自己有影响的人“看”的,所
以一旦进入“反正没有人认识我”的界域,那条由熟人的目光、舆论和感情筑成的防
线便很容易崩溃。
由于因特网的种种特点,类似于传统“熟人社会”中道德他律的种种“外力”,
在“网络社会”中却在相当程度上失去了作用,“网络社会”形成了一个相对自由的
“自由时空”。一方面,因特网是由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很多局域网所构成的,它采用
离散结构,不设置拥有最高权力的中央控制设备或机构。它既没有中心,也没有明确
的国界或地区界限。作为一个自发的信息网络,它没有所有者,不从属于任何人、任
何机构、甚至任何国家,因而也就没有任何人、任何机构、任何国家可以左右它、操
纵它、控制它。况且网络连接面广泛,传输速度快,搜集、处理信息效率高,人们的
活动受时间空间的约束大大缩小,因而现实社会中那种分地域设卡、设点管辖、控制
的管理方式往往作用不大。例如,在网络上对用户调阅、接受或发布、传播文字、声
音或图像信息,包括禁止的色情信息之类,就并不容易加以控制。另一方面,从信息
传播的方式看,网络行为具有“数字化”或“非实体化(虚拟化)”的特点,我们看
到的和听到的形象、图象、文字和声音变成了数字的终端显现,甚至人也是以一个“
符号”作为身份在活动,彼此不再熟悉,因而很难对网络公民的行为加以确认、监管

总之,以因特网技术为基础的这种更少人干预、过问、管理、控制的“网络社会
”环境,必将对人们的道德水平、文明程度等进行一场或许是有趣的、意味深长的新
考验。在这场考验中,许多传统道德津津乐道的东西,如空洞的号召说教、人为强加
的规范约束,将难免失去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第3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77531.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计算机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