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册单元六导学
高中语文第一册单元六导学
本单元学习先秦诸子散文。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春秋战国之交,以《论语>和《墨子>为代表。《论语》是体致短小的语录体散文,《墨子》中多对话,其中杂有议论的成分,初具议http://fanwen.oyaya.net/lw/Index.html>论文的规模。第二个阶段为战国中叶,以《孟子》和《庄子》为代表。《孟子》是对话体论辩文,《庄子》接近专题http://fanwen.oyaya.net/lw/Index.html>论文,都具有较强的文学性。第三个为战国后期,以《苟子》和《韩非子》为代表,他们体制宏大,富有逻辑性。
1.学习重点目标
(1)着重了解战国时期诸子散文中体现的各家思想和政治主张。
(2)注意学习古代学者的治学态度,借鉴他们的治学方法。
(3)复习论点和论据的关系,特别是运用事例、比喻论证的方法。
(4)继续掌握,积累一些文言词,学会对词的义项进行归纳。
2.比喻论证
先秦诸子散文,共同特点是善用比喻说明道理。孟子以“战喻”解答粱惠王的质疑。荀子以灵活多变的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作用,学习态度和方法;而庄子则以寓言故事为喻来说明道理:因此比喻论证是本单元学习和训练.写作的重点。
比喻论证法就是用具体生动的事物来打比方,从而说明一个较为抽象、较为深刻的道理的议论方法。这种方法,能把深刻、抽象的道理说得生动形象,深入浅出,使人乐于接受。
运用比喻论证,必须选好来比喻的事物。喻体可以是起初的事物,也可以是寓言、神话或者作者合理想像的事物,但无论喻体是什么,都应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都要从比中出理。另外,比喻还应贴切、自然、不牵强,并要和所讲的道理和谐一致。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应掌握的重点:
1.重要字词
曾皙(xī) 千乘之国(shèng) 夫子晒之(shěn) 以俟君子(sì) 冠者五六人(guàn)
浴乎沂(yí) 风乎舞雩(yú) 比及三年(bī) 喟然叹日(kuì) 吾与点也(yù
2.通假字
莫春者,春服既成。“莫”通“暮”
鼓瑟希。“希”通“稀”
3.古今异义词
吾与点也 古:赞同今:参与。
异乎三者之撰 古:才能 今:.写作
4.相关知识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家,教育家。《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论”,择也,读lún,选择摘录的意思。《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宋儒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5.课文思路
本文是论语中最长的一章。课文描写记叙的是孔子和弟子们日常生活中,师生闲谈的一个生活场景。文章通过师生对话的形式,形象生动地刻画出孔子弟子们鲜明的人物形象及个性,也表现出宽容的教学氛围和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方法。
文章分三个层次来写,首先是孔子诱导和启发弟子们畅所欲言;第二层里,详细记述了子路、曾皙、冉有和公西华的发言,从四人的言谈中,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表现出来;最后一层里,通避曾皙的向话,孔子对弟子们的各言其志,进行了评价.总结。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一文应重点掌握的内容:
l.重要字词
数(cù),“罟(gǔ) 。彘(zhì) 庠(xiáng) 悌(tì) 莩(piǎn)
2.通假宇 。 j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涂,通途
3.古今异义词
河内凶 古: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今:心肠狠
不加少 古:更 今:增加
或百步而止 古;有的人 今:表选择关系的连词
4.,相关知识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最大,的儒学大师被尊为“亚圣”,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是记载盂轲言行的书,由_盂轲及其弟子编成。《孟子》共七篇,记载了孟轲的言行及政治主张;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5、如何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在继承孔子“仁”的思想基础之上,加以阐发而成,具体的内容涵盖范围较广,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民本主义思想
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人可以成为诸侯,得到诸侯欢心的人可以成为大夫。孟子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中看到了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安居乐业。这一点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
(2)百姓对不施仨政的暴君可以不服从
在孟子看来,国君对臣民不仁,臣民也可以对国君不义;国君如果践踏了“义”,那么臣民就可以诛杀这个国君,这样做应该是合情合理的。这一点和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只注重社会的等级和秩序比较起来,有了很大的进步。
(3)孟子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如果进行战争。应从正义的立场出发,应该是为了解救天下的老百姓。
6.“五十步笑百步”说明了什么道理?
‘梁惠王自以为自己对于国家较其他国君尽心,政策好于邻国,邻国之民自然应该来投奔他,可是邻国之民不见少,自己的国民也不见增多。而他的目的是要增加兵源,扩大势力,这只能危害百姓,民又怎么会来送死呢?孟子没有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原因,而是以作战中,士兵临阵脱逃为喻,“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风趣而又富有启发性地说明,梁惠王的政策与邻国的政策本质相同,都是虐民暴政。所以自然不会“民加多”于邻国,本体喻体十分贴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满逻辑的力量。
7.对孟子善于设喻。张弛有致的论辩艺术的理解是学习本文的一大难点
首先孟子虚晃一枪,投其所好的信手拈来一个与梁惠王的问题若即若离的寓言故事,控制住对方的节奏,掌握了主动权,诱使梁惠王在茫然自得中进入孟子预设的逻辑轨道,是为一弛。接着,孟子自然当仁不让地顺势发力,“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迅速回归正题,他充分施展其雄辩家的天才,极尽纵横捭阖之能事,一口气给梁惠王在两个层面上提出了七条措施,而使梁惠王陶醉于“王道之始”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美梦中,是为一张。‘试想,聆听至此,梁惠王能不欣然受命?至此,孟子与粱惠王各得其所,互利双赢。
劝 学
1.重要字词
中(zhòng) 暴(pù) 槁(gǎo) 楫(jí) 跬(kuǐ) 驽(nú) 锲(qìe)。
2.通假字
虽有槁暴 有,通又 暴,通曝
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
3.古今异义词
中(合乎)金<泛指金属,这里指金属做的刀剑等)
4.相关知识
荀子(约前289~前238),名况,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汉代避宣武帝刘洵讳,改称孙卿,战国时赵国人,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代表人 《第一册单元六导学》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77545.html
本单元学习先秦诸子散文。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春秋战国之交,以《论语>和《墨子>为代表。《论语》是体致短小的语录体散文,《墨子》中多对话,其中杂有议论的成分,初具议http://fanwen.oyaya.net/lw/Index.html>论文的规模。第二个阶段为战国中叶,以《孟子》和《庄子》为代表。《孟子》是对话体论辩文,《庄子》接近专题http://fanwen.oyaya.net/lw/Index.html>论文,都具有较强的文学性。第三个为战国后期,以《苟子》和《韩非子》为代表,他们体制宏大,富有逻辑性。
1.学习重点目标
(1)着重了解战国时期诸子散文中体现的各家思想和政治主张。
(2)注意学习古代学者的治学态度,借鉴他们的治学方法。
(3)复习论点和论据的关系,特别是运用事例、比喻论证的方法。
(4)继续掌握,积累一些文言词,学会对词的义项进行归纳。
2.比喻论证
先秦诸子散文,共同特点是善用比喻说明道理。孟子以“战喻”解答粱惠王的质疑。荀子以灵活多变的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作用,学习态度和方法;而庄子则以寓言故事为喻来说明道理:因此比喻论证是本单元学习和训练.写作的重点。
比喻论证法就是用具体生动的事物来打比方,从而说明一个较为抽象、较为深刻的道理的议论方法。这种方法,能把深刻、抽象的道理说得生动形象,深入浅出,使人乐于接受。
运用比喻论证,必须选好来比喻的事物。喻体可以是起初的事物,也可以是寓言、神话或者作者合理想像的事物,但无论喻体是什么,都应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都要从比中出理。另外,比喻还应贴切、自然、不牵强,并要和所讲的道理和谐一致。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应掌握的重点:
1.重要字词
曾皙(xī) 千乘之国(shèng) 夫子晒之(shěn) 以俟君子(sì) 冠者五六人(guàn)
浴乎沂(yí) 风乎舞雩(yú) 比及三年(bī) 喟然叹日(kuì) 吾与点也(yù
2.通假字
莫春者,春服既成。“莫”通“暮”
鼓瑟希。“希”通“稀”
3.古今异义词
吾与点也 古:赞同今:参与。
异乎三者之撰 古:才能 今:.写作
4.相关知识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家,教育家。《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论”,择也,读lún,选择摘录的意思。《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宋儒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5.课文思路
本文是论语中最长的一章。课文描写记叙的是孔子和弟子们日常生活中,师生闲谈的一个生活场景。文章通过师生对话的形式,形象生动地刻画出孔子弟子们鲜明的人物形象及个性,也表现出宽容的教学氛围和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方法。
文章分三个层次来写,首先是孔子诱导和启发弟子们畅所欲言;第二层里,详细记述了子路、曾皙、冉有和公西华的发言,从四人的言谈中,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表现出来;最后一层里,通避曾皙的向话,孔子对弟子们的各言其志,进行了评价.总结。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一文应重点掌握的内容:
l.重要字词
数(cù),“罟(gǔ) 。彘(zhì) 庠(xiáng) 悌(tì) 莩(piǎn)
2.通假宇 。 j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涂,通途
3.古今异义词
河内凶 古: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今:心肠狠
不加少 古:更 今:增加
或百步而止 古;有的人 今:表选择关系的连词
4.,相关知识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最大,的儒学大师被尊为“亚圣”,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是记载盂轲言行的书,由_盂轲及其弟子编成。《孟子》共七篇,记载了孟轲的言行及政治主张;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5、如何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在继承孔子“仁”的思想基础之上,加以阐发而成,具体的内容涵盖范围较广,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民本主义思想
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人可以成为诸侯,得到诸侯欢心的人可以成为大夫。孟子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中看到了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安居乐业。这一点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
(2)百姓对不施仨政的暴君可以不服从
在孟子看来,国君对臣民不仁,臣民也可以对国君不义;国君如果践踏了“义”,那么臣民就可以诛杀这个国君,这样做应该是合情合理的。这一点和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只注重社会的等级和秩序比较起来,有了很大的进步。
(3)孟子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如果进行战争。应从正义的立场出发,应该是为了解救天下的老百姓。
6.“五十步笑百步”说明了什么道理?
‘梁惠王自以为自己对于国家较其他国君尽心,政策好于邻国,邻国之民自然应该来投奔他,可是邻国之民不见少,自己的国民也不见增多。而他的目的是要增加兵源,扩大势力,这只能危害百姓,民又怎么会来送死呢?孟子没有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原因,而是以作战中,士兵临阵脱逃为喻,“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风趣而又富有启发性地说明,梁惠王的政策与邻国的政策本质相同,都是虐民暴政。所以自然不会“民加多”于邻国,本体喻体十分贴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满逻辑的力量。
7.对孟子善于设喻。张弛有致的论辩艺术的理解是学习本文的一大难点
首先孟子虚晃一枪,投其所好的信手拈来一个与梁惠王的问题若即若离的寓言故事,控制住对方的节奏,掌握了主动权,诱使梁惠王在茫然自得中进入孟子预设的逻辑轨道,是为一弛。接着,孟子自然当仁不让地顺势发力,“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迅速回归正题,他充分施展其雄辩家的天才,极尽纵横捭阖之能事,一口气给梁惠王在两个层面上提出了七条措施,而使梁惠王陶醉于“王道之始”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美梦中,是为一张。‘试想,聆听至此,梁惠王能不欣然受命?至此,孟子与粱惠王各得其所,互利双赢。
劝 学
《劝学》一文要掌握的重点:
1.重要字词
中(zhòng) 暴(pù) 槁(gǎo) 楫(jí) 跬(kuǐ) 驽(nú) 锲(qìe)。
2.通假字
虽有槁暴 有,通又 暴,通曝
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
3.古今异义词
中(合乎)金<泛指金属,这里指金属做的刀剑等)
4.相关知识
荀子(约前289~前238),名况,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汉代避宣武帝刘洵讳,改称孙卿,战国时赵国人,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代表人 《第一册单元六导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