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命题作文“家乡的__节”导写
半命题作文“家乡的__节”导写
作者/河南李立军
【文题】
选择一个你喜欢的传统节日,以“家乡的____节”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章所写内容必须是传统节日,比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②要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表现当地过节的风俗习惯和热闹场景,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③不少于600字。
【写作导航】
可以选择某个节日的一个习俗或几个习俗为描写对象,交代习俗的渊源、蕴藏的文化内涵,写出习俗所具有的现实意义以及自己喜欢的理由。或叙述相关事件,或表达独到见解,也可以抒发喜爱之情。写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目标明确,主题鲜明。应以较为熟悉的节日为写作对象,明确表达自己的感受或观点。
二、语言生动,写法灵活。不但要叙述有关节日的习俗,更要在叙述中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语言要生动活泼,最好能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三、有时代感,情感真挚。作文要反映真实生活,不可否认,在当前形势下,一些传统节日或习俗正在遭遇时代的挑战,写作时要真实地反映情况,不能一味地去迎合。
●中国重要传统节日——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俗称“过年”。我国北方地区有吃饺子的习俗,南方有吃年糕的习惯。守岁达旦,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辞旧迎新活动热闹非凡。另外,各地还有互相登门拜年,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清明节:春分后十五日,追思先人、祭祖扫墓、踏青郊游是这个节日的重要活动。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会举行龙舟大赛,纪念文化名人屈原。
乞巧节:农历七月初七,源自拜月的乞巧节原本是女性节日,因为牛郎织女的传说,成了中国的“情人节”。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月圆,月饼圆,每个人心中都追求美好的团圆。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各地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习俗。
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是吃腊八粥。
除夕:农历腊月三十,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天,这一天,全家围炉而聚,喝酒吃美食以辞旧岁,迎新年,户外则是爆竹声声。
【美文欣赏】
唤“年味儿”回家
肖复兴
如今的春节,许多传统民俗的精髓都被扒掉了,只剩下了吃和玩,这年味儿能不日趋变淡吗?
何谓年味儿?年味儿就是几千年来渗透进民俗里的传统。当然,那些传统诞生于农业社会,时代变迁,岁月淘洗,许多已经无可奈何地流失,难以重新拾起。比如祭灶、接神……但是,有些传统是不应该随着时光流逝被随意抛弃的,因为那是我们的民族之根。
在我看来,如果春节的其他传统难以保留,起码年夜饭不能丢。传统春节里的大年夜,特别注重和讲究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团圆。年味儿,首先体现在全家人在一起,亲自动手准备年夜饭,亲情与年的气氛才格外浓郁,两者互动交融,才会越发让人体会到参与的重要性和年的意义。(写作技巧 fanwen.oyaya.net)这大概正是年味儿里最重要,也最别致的味道吧。
传统的年夜饭,远不像现在早早到饭店里预定一桌酒席那样简单。过去老北京有这样的民谣: “二十三,糖瓜沾;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推糜黍(磨年面做年糕);二十六,煮大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守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从腊月二十三到大年三十,每天都有安排好的关于年夜饭的密密麻麻的节目单。这一切,就像老太太絮新棉花被一样,一层层地把年的气氛烘托得足足的。
这一切准备在大年三十的夜里达到高潮。那时候,案板上啪啪剁饺子馅的声音,从各家欢快传出,成为大年夜最动听的前奏曲——年夜饭就这样被烘托出场,成了过年的一场大戏。吃罢年夜饭后,放一通鞭炮,落得红纸屑满地,这样才能踩着如红花的它们出门,带着一身的红火和喜庆,去给亲朋好友拜年,一步迈进了春里。
年夜饭不仅仅是吃,更是年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年味儿必不可少的主要内容,怎能删繁就简,让过年仅仅沦为吃或玩?对年文化的简化,必然冲淡了年味儿,让传统春节的意义越来越“形散神也散”。
如果我们对春节多一份念想,就能挽回更多美好而又独具魅力的传统民俗。比如,大年三十前,植柏叶于门户,插芝麻秸于檐楹,剪金纸做蝴蝶戴在孩子头上……如此色彩缤纷,比西方万圣节点南瓜灯,圣诞节装饰圣诞树丰富多彩得多。如果春联是自己写的、窗花是自己剪的,而不是买副现成的印刷体千篇一律,买份现成的窗花千人一面,那春节岂不过得更加有滋有味,红红火火?
春节的世俗化,在于每个人的亲自参与;春节对于未来一年所有的祝福和愿景,更体现在亲力亲为的亲情互动和交融之中,而年味儿,自然会随之浓郁起来。
看来,这年味儿,在传统中,也在我们手中,它们本来就是我们放飞的鸽子。如今飞得有些遥远,该唤它们归家了。
(选自《人民日报》)
【美文品咂】
题目中的“唤”和“回家”等字眼儿充满温情而又不乏强烈的期待之情。文章主要通过对年夜饭这个最具“年味儿”的传统习俗的回味,说明年夜饭不仅是物质盛宴,更是文化盛宴,不能删繁就简,而要沿袭亲手准备、在家享用的古老传统,才不至于冲淡了“年味儿”。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传统年文化的留恋及期待其回归的强烈愿望。
【学生佳作】
家乡的春节
淮阳县齐老乡第二中学 魏宁宁
过年是一件让人非常期待而又非常值得期待的事。
除夕晚上,一家人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春节联欢晚会,精彩节目吸引着我们的眼球,特别是小品、相声常常引得一家人大笑,爸爸还会时不时地穿插几句解说,他的幽默也常常让家人笑疼了肚子,此时此刻,幸福的滋味充溢在每个人心里。零点一过,春晚的节目也快结束了,在爸爸放过关门炮之后,我才在妈妈的一再催促下上床睡觉。这时,妈妈会把新衣服放在床头,让我能在新一年里有新的“形象”。
熟睡中的我听到 “咚、咚、咚”三声炮响后,便知道这是爸爸放的开门炮,该起床了。放过炮后,爸爸便忙着煮饺子。据我观察,这是这个“大男人”一年中最勤快的时候,我们则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大男人”的服务。妈妈说,这是老一辈传下来的规矩,过年时就得当家的男人伺候一家人。
开始吃饺子了,妈妈会嘱咐我和妹妹先给爷爷奶奶分别端一碗,爷爷奶奶一边接过碗,一边掏出早已准备好的压岁钱。我们当然丝毫不会谦让,把崭新的票子往兜里一揣,感觉就像成了千万富翁。然后,我们各自端起饺子小心地吃起来,虽然已经知道会吃到妈妈提前放在我们碗里包有硬币的饺子,但吃到时,我和妹妹还是要炫耀一番各自的“幸运”。
饭后,爸爸妈妈会到村里的长辈家拜年,我家也少不了来给爷爷奶奶拜年的人,大家见面说的都是吉祥话,喜庆洋溢在每个人脸上。我和妹妹则跑出门去,找小伙伴 《半命题作文“家乡的__节”导写》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7823.html
作者/河南李立军
【文题】
选择一个你喜欢的传统节日,以“家乡的____节”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章所写内容必须是传统节日,比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②要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表现当地过节的风俗习惯和热闹场景,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③不少于600字。
【写作导航】
可以选择某个节日的一个习俗或几个习俗为描写对象,交代习俗的渊源、蕴藏的文化内涵,写出习俗所具有的现实意义以及自己喜欢的理由。或叙述相关事件,或表达独到见解,也可以抒发喜爱之情。写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目标明确,主题鲜明。应以较为熟悉的节日为写作对象,明确表达自己的感受或观点。
二、语言生动,写法灵活。不但要叙述有关节日的习俗,更要在叙述中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语言要生动活泼,最好能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三、有时代感,情感真挚。作文要反映真实生活,不可否认,在当前形势下,一些传统节日或习俗正在遭遇时代的挑战,写作时要真实地反映情况,不能一味地去迎合。
●中国重要传统节日——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俗称“过年”。我国北方地区有吃饺子的习俗,南方有吃年糕的习惯。守岁达旦,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辞旧迎新活动热闹非凡。另外,各地还有互相登门拜年,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清明节:春分后十五日,追思先人、祭祖扫墓、踏青郊游是这个节日的重要活动。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会举行龙舟大赛,纪念文化名人屈原。
乞巧节:农历七月初七,源自拜月的乞巧节原本是女性节日,因为牛郎织女的传说,成了中国的“情人节”。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月圆,月饼圆,每个人心中都追求美好的团圆。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各地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习俗。
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是吃腊八粥。
除夕:农历腊月三十,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天,这一天,全家围炉而聚,喝酒吃美食以辞旧岁,迎新年,户外则是爆竹声声。
【美文欣赏】
唤“年味儿”回家
肖复兴
如今的春节,许多传统民俗的精髓都被扒掉了,只剩下了吃和玩,这年味儿能不日趋变淡吗?
何谓年味儿?年味儿就是几千年来渗透进民俗里的传统。当然,那些传统诞生于农业社会,时代变迁,岁月淘洗,许多已经无可奈何地流失,难以重新拾起。比如祭灶、接神……但是,有些传统是不应该随着时光流逝被随意抛弃的,因为那是我们的民族之根。
在我看来,如果春节的其他传统难以保留,起码年夜饭不能丢。传统春节里的大年夜,特别注重和讲究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团圆。年味儿,首先体现在全家人在一起,亲自动手准备年夜饭,亲情与年的气氛才格外浓郁,两者互动交融,才会越发让人体会到参与的重要性和年的意义。(写作技巧 fanwen.oyaya.net)这大概正是年味儿里最重要,也最别致的味道吧。
传统的年夜饭,远不像现在早早到饭店里预定一桌酒席那样简单。过去老北京有这样的民谣: “二十三,糖瓜沾;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推糜黍(磨年面做年糕);二十六,煮大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守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从腊月二十三到大年三十,每天都有安排好的关于年夜饭的密密麻麻的节目单。这一切,就像老太太絮新棉花被一样,一层层地把年的气氛烘托得足足的。
这一切准备在大年三十的夜里达到高潮。那时候,案板上啪啪剁饺子馅的声音,从各家欢快传出,成为大年夜最动听的前奏曲——年夜饭就这样被烘托出场,成了过年的一场大戏。吃罢年夜饭后,放一通鞭炮,落得红纸屑满地,这样才能踩着如红花的它们出门,带着一身的红火和喜庆,去给亲朋好友拜年,一步迈进了春里。
年夜饭不仅仅是吃,更是年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年味儿必不可少的主要内容,怎能删繁就简,让过年仅仅沦为吃或玩?对年文化的简化,必然冲淡了年味儿,让传统春节的意义越来越“形散神也散”。
如果我们对春节多一份念想,就能挽回更多美好而又独具魅力的传统民俗。比如,大年三十前,植柏叶于门户,插芝麻秸于檐楹,剪金纸做蝴蝶戴在孩子头上……如此色彩缤纷,比西方万圣节点南瓜灯,圣诞节装饰圣诞树丰富多彩得多。如果春联是自己写的、窗花是自己剪的,而不是买副现成的印刷体千篇一律,买份现成的窗花千人一面,那春节岂不过得更加有滋有味,红红火火?
春节的世俗化,在于每个人的亲自参与;春节对于未来一年所有的祝福和愿景,更体现在亲力亲为的亲情互动和交融之中,而年味儿,自然会随之浓郁起来。
看来,这年味儿,在传统中,也在我们手中,它们本来就是我们放飞的鸽子。如今飞得有些遥远,该唤它们归家了。
(选自《人民日报》)
【美文品咂】
题目中的“唤”和“回家”等字眼儿充满温情而又不乏强烈的期待之情。文章主要通过对年夜饭这个最具“年味儿”的传统习俗的回味,说明年夜饭不仅是物质盛宴,更是文化盛宴,不能删繁就简,而要沿袭亲手准备、在家享用的古老传统,才不至于冲淡了“年味儿”。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传统年文化的留恋及期待其回归的强烈愿望。
【学生佳作】
家乡的春节
淮阳县齐老乡第二中学 魏宁宁
过年是一件让人非常期待而又非常值得期待的事。
除夕晚上,一家人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春节联欢晚会,精彩节目吸引着我们的眼球,特别是小品、相声常常引得一家人大笑,爸爸还会时不时地穿插几句解说,他的幽默也常常让家人笑疼了肚子,此时此刻,幸福的滋味充溢在每个人心里。零点一过,春晚的节目也快结束了,在爸爸放过关门炮之后,我才在妈妈的一再催促下上床睡觉。这时,妈妈会把新衣服放在床头,让我能在新一年里有新的“形象”。
熟睡中的我听到 “咚、咚、咚”三声炮响后,便知道这是爸爸放的开门炮,该起床了。放过炮后,爸爸便忙着煮饺子。据我观察,这是这个“大男人”一年中最勤快的时候,我们则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大男人”的服务。妈妈说,这是老一辈传下来的规矩,过年时就得当家的男人伺候一家人。
开始吃饺子了,妈妈会嘱咐我和妹妹先给爷爷奶奶分别端一碗,爷爷奶奶一边接过碗,一边掏出早已准备好的压岁钱。我们当然丝毫不会谦让,把崭新的票子往兜里一揣,感觉就像成了千万富翁。然后,我们各自端起饺子小心地吃起来,虽然已经知道会吃到妈妈提前放在我们碗里包有硬币的饺子,但吃到时,我和妹妹还是要炫耀一番各自的“幸运”。
饭后,爸爸妈妈会到村里的长辈家拜年,我家也少不了来给爷爷奶奶拜年的人,大家见面说的都是吉祥话,喜庆洋溢在每个人脸上。我和妹妹则跑出门去,找小伙伴 《半命题作文“家乡的__节”导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