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油诗趣话
打油诗趣话
作者/ 快哉风
在中国的文化园圃中,有—朵奇葩千百年来备受人们的喜爱,这便是诙谐幽默、讽喻调侃、趣味横生的打油诗。从古到今,打油诗赢得了各个时代、各个年龄、各类群体的共同喜爱,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名副其实的“不老松”和“常青树”。
打油诗的“发明者”是唐代的落魄书生“张打油”,此人性情豁达,喜用民间俚语写些“非主流”诗歌。其诗以诙谐幽默、轻松悦人、富有情趣而见长,与当时的“主流”诗歌形成了鲜明对比,人们称之为“打油诗”。其代表作是《咏雪》诗:“江山一笼统,井上大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全诗通俗易懂,咏雪而不见雪字,尤其“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一句,用字传神,令人既捧腹又赞佩。
较之“主流”诗歌,打油诗如出水芙蓉,浑然成趣,令人刮目相看。于是被人们广为效仿,古今文坛,便留下了许多令人开颜欢笑的打油诗。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写过一首打油诗。有两个才疏学浅的文人在“文庙”的牌匾前争论不休:一个说匾上写的是“文朝”,一个说匾上写的是“丈庙”。争执之下,一个说查查“字曲”(字典)吧,一个说还是请教一下苏东皮(坡)吧!于是二人便来找苏东坡。大文豪问明原因差点气吐血,遂写打油诗一首:“文朝丈庙两相疑,当路争论众更奇。白字先生查字曲,最后问我苏东皮!”苏东坡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对两个不学无术的文人进行了绝妙的讽刺。二人听罢,满面通红,羞愧而逃。
宋代名臣吕蒙正出身贫寒,曾于春节时赊来猪头待客,结果债主讨债未果,将猪头拎走。吕蒙正感慨之余,写了一首打油诗:“可怜可怜真可怜,煮烂猪头要现钱。有朝一日时运转,日日天天都过年!”将窘境与抱负皆尽道出,读来让人捧腹、心酸又生感慨。
明代那位大名鼎鼎的县官徐九经曾写过一首打油诗:“头戴纱帽翅儿,当官不省劲儿,平事儿我不管,专管不平事儿。”昭示了他“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执政理念。
明末,广东骤降大雪,滴水成冰,县令、秀才、财主三人在一起饮酒赏雪。席间,三人吟诗颂雪。秀才吟道:“大雪纷纷落地。”县令续日:“都是皇家瑞气!”财主吟道:“再下三年何妨?”这时,窗外有人接了一句:“放你娘的狗屁!”三人探窗一看,原来接诗的是个在雪地里冻得瑟瑟发抖的乞丐!一首打油诗,与四人的地位、心胸高度吻合,可谓寥寥四句,境界全出,被誉为“古今绝对”!
《履园丛话》中载,清代诗人陈斗泉收到朋友寄来的金华火腿,却是久煮不烂,遂回诗谢友:“金腿蒙君赐,全家大喜欢。柴烧三担尽,水煮一桶干。肉似枯荷叶,皮同破马鞍。牙关三十六,个个不平安!”全诗手法夸张,音节铿锵,对仗工整,比喻形象,充满了幽默诙谐,一时间被引为文坛佳话。
有一种类似“三句半”的打油诗,它是对打油诗的传承和发展。流传最广的当属这两首:“六出飘飘降九霄,街前街后尽琼瑶。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一幅惟妙惟肖的扫雪图。“天兵十万下南阳,也无救兵也无粮。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爹的哭爹,喊娘的喊娘!”——一幅城破人逃的写真图! 《打油诗趣话》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7845.html
作者/ 快哉风
在中国的文化园圃中,有—朵奇葩千百年来备受人们的喜爱,这便是诙谐幽默、讽喻调侃、趣味横生的打油诗。从古到今,打油诗赢得了各个时代、各个年龄、各类群体的共同喜爱,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名副其实的“不老松”和“常青树”。
打油诗的“发明者”是唐代的落魄书生“张打油”,此人性情豁达,喜用民间俚语写些“非主流”诗歌。其诗以诙谐幽默、轻松悦人、富有情趣而见长,与当时的“主流”诗歌形成了鲜明对比,人们称之为“打油诗”。其代表作是《咏雪》诗:“江山一笼统,井上大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全诗通俗易懂,咏雪而不见雪字,尤其“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一句,用字传神,令人既捧腹又赞佩。
较之“主流”诗歌,打油诗如出水芙蓉,浑然成趣,令人刮目相看。于是被人们广为效仿,古今文坛,便留下了许多令人开颜欢笑的打油诗。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写过一首打油诗。有两个才疏学浅的文人在“文庙”的牌匾前争论不休:一个说匾上写的是“文朝”,一个说匾上写的是“丈庙”。争执之下,一个说查查“字曲”(字典)吧,一个说还是请教一下苏东皮(坡)吧!于是二人便来找苏东坡。大文豪问明原因差点气吐血,遂写打油诗一首:“文朝丈庙两相疑,当路争论众更奇。白字先生查字曲,最后问我苏东皮!”苏东坡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对两个不学无术的文人进行了绝妙的讽刺。二人听罢,满面通红,羞愧而逃。
宋代名臣吕蒙正出身贫寒,曾于春节时赊来猪头待客,结果债主讨债未果,将猪头拎走。吕蒙正感慨之余,写了一首打油诗:“可怜可怜真可怜,煮烂猪头要现钱。有朝一日时运转,日日天天都过年!”将窘境与抱负皆尽道出,读来让人捧腹、心酸又生感慨。
明代那位大名鼎鼎的县官徐九经曾写过一首打油诗:“头戴纱帽翅儿,当官不省劲儿,平事儿我不管,专管不平事儿。”昭示了他“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执政理念。
明末,广东骤降大雪,滴水成冰,县令、秀才、财主三人在一起饮酒赏雪。席间,三人吟诗颂雪。秀才吟道:“大雪纷纷落地。”县令续日:“都是皇家瑞气!”财主吟道:“再下三年何妨?”这时,窗外有人接了一句:“放你娘的狗屁!”三人探窗一看,原来接诗的是个在雪地里冻得瑟瑟发抖的乞丐!一首打油诗,与四人的地位、心胸高度吻合,可谓寥寥四句,境界全出,被誉为“古今绝对”!
《履园丛话》中载,清代诗人陈斗泉收到朋友寄来的金华火腿,却是久煮不烂,遂回诗谢友:“金腿蒙君赐,全家大喜欢。柴烧三担尽,水煮一桶干。肉似枯荷叶,皮同破马鞍。牙关三十六,个个不平安!”全诗手法夸张,音节铿锵,对仗工整,比喻形象,充满了幽默诙谐,一时间被引为文坛佳话。
有一种类似“三句半”的打油诗,它是对打油诗的传承和发展。流传最广的当属这两首:“六出飘飘降九霄,街前街后尽琼瑶。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一幅惟妙惟肖的扫雪图。“天兵十万下南阳,也无救兵也无粮。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爹的哭爹,喊娘的喊娘!”——一幅城破人逃的写真图! 《打油诗趣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