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一天很忙,杜甫为什么这么忙
杜甫为我们的民族留下的优秀作品是经典,他是我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代表。没有杜甫,我们难以读到那么丰富的“惊天地,泣鬼神”的现实之作,然而,恶搞却让诗圣杜甫蒙尘,这不能不说是民族的悲哀。“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一个不懂得尊重英雄的民族是可耻的”,同样,一个没有经典的民族是可悲的,一个不懂得尊重经典的民族也是可耻的。
“杜甫很忙”是因为我们很忙
汪忧草今年适逢诗圣杜甫诞辰1300周年。近日,杜甫突然在网络爆红,关于他的涂鸦图片在微博上疯传,他俨然成了微博红人。在这些对语文课本图片的“再创作”里,杜甫时而手扛机枪,时而挥刀切瓜,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踏摩托……被网友戏称为“杜甫很忙”。
意大利历史学家克劳齐曾经提出过一个著名的论题:“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不妨说,“杜甫很忙”,折射的恰恰就是我们当下的生存处境。“杜甫很忙”也就是我们自己很忙:忙于生计,忙于应酬,忙于炒作,忙于游戏,忙于走街串巷,然后,就把当下的生存环境的感受“再创造”到对杜甫的理解上。
犹记得前两年,网民们“恶搞”唐诗,于是乎——李白诗作《赠汪伦》被改写成了“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河中喊救命。扑通一声跳下去,捞起一看是汪伦”;孟郊的《春晓》被改成了“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打上敌敌畏,不知死多少”;李白名篇《望庐山瀑布》被改写成“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来到烤鸭店。口水直流三千尺,摸摸口袋没有钱”;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则被改成:“金莲家里寻常见,阳谷城内几度闻。正是饥肠辘辘时,排队掏钱又逢君。”这些“恶搞”,非但没让唐诗从此失去魅力,反倒更有亲切感,让李白、杜甫平添了几分现代气息,因为这些“恶搞”其实是在当代语境下“重构”唐诗,而不是不怀好意的亵渎。
同样,这几天网络上关于杜甫的涂鸦,也是网民们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对1300年前的一代诗圣做出的解读和调侃,即便是恶搞,也没有恶意。可能有些杜甫的画像有失庄重,也无伤大雅,只是让正襟危坐、苍白刻板的诗圣走下了神坛,走入了今天的现实社会,从而让杜甫变得更有人情味了。
有人说,这是娱乐精神下的蛋;也有人说这是一场集体性怀旧;卫道士们也许还会上纲上线,做义愤填膺状。“大河网”就报道说,河南省诗歌协会会长马新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如果是有人恶搞杜甫,恶意丑化杜甫形象,说明他是无知的、浅薄的、低俗的。”马新朝说,我们绝不允许诋毁杜甫形象;恶搞文化、穿越文化不能没有民族底线,不能没有精神之光;我们要尊重杜甫,敬仰杜甫文化,这样我们的民族才能发扬光大。言下之意,网民们“杜甫很忙”的涂鸦似乎践踏了“民族底线”。
这些不同解读,其实也恰恰说明了当今中国文化的多元,说明了社会的包容性,这是中国进步的一个标志。杜甫是我们民族精神性的财富,但每个人对于经典的理解和态度并不相同:有人尊重,有人游戏,都无不可。对于经典,对于杜甫,不应该只有一种神圣和敬畏的态度;对于经典的理解和态度,应该是开放的,多元的,有人尊重,也可能有人不以为然,这都很正常,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如果对经典只能有一种态度,那才有问题。所以,恶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恶搞,或者只有恶搞。
(摘自“荆楚网”)
【点击】
网络出现“杜甫很忙”这一现象是多元文化时代的正常现象,这是一种别样认识,也让我们多了一种认识事物的角度。“忙”的时代,必然使人产生“忙”的心理,那些“忙”的人也必然会找到一种释放的出口。从人性出发,从文化发展的特点出发,去思考某种传统文化的变式,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当然,我们对优秀传统,对经典文化可以多元解读,但不能恶搞,还应该保持“民族底线”。
【针科支】
杜甫很忙,折射出
语文教育的缺陷
周舜莹
“习过武,变过性,学过魔法算过命;扛过枪,种过地,贫困时期唱过戏;打过球,卖过萌,有过真爱有过情;卖过唱,送过水……”杜甫如今俨然成了网络红人,忙得找不着北。
在诞辰1300周年之际,杜甫以如此被恶搞的形象重新活跃于人们的视野中,推崇杜甫文化的人,不知是该哭还是该笑。这场涂鸦杜甫的热潮,是又一次的网络狂欢。它以其独特的修辞手法,让大众暂时释放了在现实生活中的压抑。“杜甫很忙”的幕后推手,是人们对快感的追求,担当了现代社会“安全阀”的功能。缘此,对待这场娱乐盛宴,任何板起脸孔的攻击都显得破坏情趣。
但是,正是因为这种网络上表达的自由,更加反映了一些事物在人们心中的真正地位。学生们背诵大量诗歌名句,究竟是为了应试,还是出于热爱,不言自明。学子们了解杜甫,究竟是为了更好地作题,还是因为崇拜,不言而喻。当经典成为了灌输的案例,便失去了原有的滋味;当经典成为了应试的工具,便易成为嘲弄的对象。严肃的事物不再被认真对待,经典便难以保持原有的地位。杜甫很忙,事实上是长期以来语文教育的缺失之表现。
“今天上课,我们讲杜甫……杜甫是哪个年代的?生平事迹?这句诗怎么翻译?”“这首诗歌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台下低埋的头终于抬起,因为这可能是考试题。学生和老师同样无奈,因为考试,个性化的阅读体验通通被标准化。“沉郁顿挫”,整齐划一的作答,很正确,却让学生原创性的真实感受不能发挥。不是发自内心地认识杜甫,不是发自内心地感受杜甫,怎么会发自内心地尊敬与评价杜甫?“一个忧国忧民的伟大诗圣”,如果仅为考试填写的答案,只不过是一句考完就会被贬值的话而已,很容易被遗忘和颠覆。杜甫年代、李白生平、苏东坡思想感情……苍白的字眼频繁出现在考卷之上,只会越发招致反感。
网络时代,大众毫不掩饰对快乐的追求,不怕解构经典,只怕失去乐趣。嬉笑伪崇高,口径一致。但是,与打倒一切伪崇高相比,打倒一切崇高更加可怕。对待那些严肃的事物,还是保留一些认真,一点尊重为好。如果现代语文教育让学生学会了应试,却失去了对严肃经典的兴趣与尊敬,只能是小学而大遗。杜甫很忙的背后,反映了一些事物在大众心中的真正地位,折射了现代语文教育的缺陷。
(摘自“人民网”)【感悟】
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有其原因,本文作者认为恶搞杜甫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应试:“现代语文教育让学生学会了应试,却失去了对严肃经典的兴趣与尊敬,只能是小学而大遗”。见解深刻。
【新题模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1721人进行的在线调查显示,84.6%的受访者感觉当下青年缺乏真实沟通。青年缺乏真实沟通有哪些表现?48.6%的人认为表现是“线上沟通顺畅,线下真实沟通次数匮乏”,41.8%的人选择“与人沟通时,常常拿出手机,发短信,刷微博等”,35.7%的人认为“与人沟通时,害怕眼神交流”,还有32.2%的人认为“与人沟通时,常常冷场”。
有人模仿泰戈尔的诗句,写了这样几句话:“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在你身边,你却在玩手机。”这段话,道出了现在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问题。
请就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杜甫的一天很忙,杜甫为什么这么忙(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7863.html
“杜甫很忙”是因为我们很忙
汪忧草今年适逢诗圣杜甫诞辰1300周年。近日,杜甫突然在网络爆红,关于他的涂鸦图片在微博上疯传,他俨然成了微博红人。在这些对语文课本图片的“再创作”里,杜甫时而手扛机枪,时而挥刀切瓜,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踏摩托……被网友戏称为“杜甫很忙”。
意大利历史学家克劳齐曾经提出过一个著名的论题:“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不妨说,“杜甫很忙”,折射的恰恰就是我们当下的生存处境。“杜甫很忙”也就是我们自己很忙:忙于生计,忙于应酬,忙于炒作,忙于游戏,忙于走街串巷,然后,就把当下的生存环境的感受“再创造”到对杜甫的理解上。
犹记得前两年,网民们“恶搞”唐诗,于是乎——李白诗作《赠汪伦》被改写成了“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河中喊救命。扑通一声跳下去,捞起一看是汪伦”;孟郊的《春晓》被改成了“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打上敌敌畏,不知死多少”;李白名篇《望庐山瀑布》被改写成“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来到烤鸭店。口水直流三千尺,摸摸口袋没有钱”;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则被改成:“金莲家里寻常见,阳谷城内几度闻。正是饥肠辘辘时,排队掏钱又逢君。”这些“恶搞”,非但没让唐诗从此失去魅力,反倒更有亲切感,让李白、杜甫平添了几分现代气息,因为这些“恶搞”其实是在当代语境下“重构”唐诗,而不是不怀好意的亵渎。
同样,这几天网络上关于杜甫的涂鸦,也是网民们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对1300年前的一代诗圣做出的解读和调侃,即便是恶搞,也没有恶意。可能有些杜甫的画像有失庄重,也无伤大雅,只是让正襟危坐、苍白刻板的诗圣走下了神坛,走入了今天的现实社会,从而让杜甫变得更有人情味了。
有人说,这是娱乐精神下的蛋;也有人说这是一场集体性怀旧;卫道士们也许还会上纲上线,做义愤填膺状。“大河网”就报道说,河南省诗歌协会会长马新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如果是有人恶搞杜甫,恶意丑化杜甫形象,说明他是无知的、浅薄的、低俗的。”马新朝说,我们绝不允许诋毁杜甫形象;恶搞文化、穿越文化不能没有民族底线,不能没有精神之光;我们要尊重杜甫,敬仰杜甫文化,这样我们的民族才能发扬光大。言下之意,网民们“杜甫很忙”的涂鸦似乎践踏了“民族底线”。
这些不同解读,其实也恰恰说明了当今中国文化的多元,说明了社会的包容性,这是中国进步的一个标志。杜甫是我们民族精神性的财富,但每个人对于经典的理解和态度并不相同:有人尊重,有人游戏,都无不可。对于经典,对于杜甫,不应该只有一种神圣和敬畏的态度;对于经典的理解和态度,应该是开放的,多元的,有人尊重,也可能有人不以为然,这都很正常,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如果对经典只能有一种态度,那才有问题。所以,恶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恶搞,或者只有恶搞。
(摘自“荆楚网”)
【点击】
网络出现“杜甫很忙”这一现象是多元文化时代的正常现象,这是一种别样认识,也让我们多了一种认识事物的角度。“忙”的时代,必然使人产生“忙”的心理,那些“忙”的人也必然会找到一种释放的出口。从人性出发,从文化发展的特点出发,去思考某种传统文化的变式,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当然,我们对优秀传统,对经典文化可以多元解读,但不能恶搞,还应该保持“民族底线”。
【针科支】
杜甫很忙,折射出
语文教育的缺陷
周舜莹
“习过武,变过性,学过魔法算过命;扛过枪,种过地,贫困时期唱过戏;打过球,卖过萌,有过真爱有过情;卖过唱,送过水……”杜甫如今俨然成了网络红人,忙得找不着北。
在诞辰1300周年之际,杜甫以如此被恶搞的形象重新活跃于人们的视野中,推崇杜甫文化的人,不知是该哭还是该笑。这场涂鸦杜甫的热潮,是又一次的网络狂欢。它以其独特的修辞手法,让大众暂时释放了在现实生活中的压抑。“杜甫很忙”的幕后推手,是人们对快感的追求,担当了现代社会“安全阀”的功能。缘此,对待这场娱乐盛宴,任何板起脸孔的攻击都显得破坏情趣。
但是,正是因为这种网络上表达的自由,更加反映了一些事物在人们心中的真正地位。学生们背诵大量诗歌名句,究竟是为了应试,还是出于热爱,不言自明。学子们了解杜甫,究竟是为了更好地作题,还是因为崇拜,不言而喻。当经典成为了灌输的案例,便失去了原有的滋味;当经典成为了应试的工具,便易成为嘲弄的对象。严肃的事物不再被认真对待,经典便难以保持原有的地位。杜甫很忙,事实上是长期以来语文教育的缺失之表现。
“今天上课,我们讲杜甫……杜甫是哪个年代的?生平事迹?这句诗怎么翻译?”“这首诗歌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台下低埋的头终于抬起,因为这可能是考试题。学生和老师同样无奈,因为考试,个性化的阅读体验通通被标准化。“沉郁顿挫”,整齐划一的作答,很正确,却让学生原创性的真实感受不能发挥。不是发自内心地认识杜甫,不是发自内心地感受杜甫,怎么会发自内心地尊敬与评价杜甫?“一个忧国忧民的伟大诗圣”,如果仅为考试填写的答案,只不过是一句考完就会被贬值的话而已,很容易被遗忘和颠覆。杜甫年代、李白生平、苏东坡思想感情……苍白的字眼频繁出现在考卷之上,只会越发招致反感。
网络时代,大众毫不掩饰对快乐的追求,不怕解构经典,只怕失去乐趣。嬉笑伪崇高,口径一致。但是,与打倒一切伪崇高相比,打倒一切崇高更加可怕。对待那些严肃的事物,还是保留一些认真,一点尊重为好。如果现代语文教育让学生学会了应试,却失去了对严肃经典的兴趣与尊敬,只能是小学而大遗。杜甫很忙的背后,反映了一些事物在大众心中的真正地位,折射了现代语文教育的缺陷。
(摘自“人民网”)【感悟】
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有其原因,本文作者认为恶搞杜甫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应试:“现代语文教育让学生学会了应试,却失去了对严肃经典的兴趣与尊敬,只能是小学而大遗”。见解深刻。
【新题模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1721人进行的在线调查显示,84.6%的受访者感觉当下青年缺乏真实沟通。青年缺乏真实沟通有哪些表现?48.6%的人认为表现是“线上沟通顺畅,线下真实沟通次数匮乏”,41.8%的人选择“与人沟通时,常常拿出手机,发短信,刷微博等”,35.7%的人认为“与人沟通时,害怕眼神交流”,还有32.2%的人认为“与人沟通时,常常冷场”。
有人模仿泰戈尔的诗句,写了这样几句话:“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在你身边,你却在玩手机。”这段话,道出了现在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问题。
请就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杜甫的一天很忙,杜甫为什么这么忙(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