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案大全 >> 语文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 正文

《向青春举杯》教参[苏教版]续


1.第一板块:吟诵青春
   “吟诵青春”是一组不同时代的诗歌,要组织学生围绕“理解”与“朗诵”两个要点展开活动,在理解、感受的基础上朗诵,在朗诵揣摩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感受。通过活动体验,学生朗诵诗歌能够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并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朗诵实际上基于理解的声音呈现,其要点是“心悟口诵”。因为“凡音者,产乎人心者也,感于心则荡乎音”。播音专家张颂教授也指出,朗读作品“必须从全篇着眼,深入探究饱含着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找到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内心依据”,“不从内心依据出发去研究语言发动的全过程,就不能揭示朗读的真切奥秘,也就不能说是认识了朗读的真谛”。可见,强调理解与感受是朗读的基本规律所在。
    这一部分教学的重点应该是意义的构建与呈现,就是要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方法,使学生把文本与直接、间接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并用恰当的声音形式来呈现这种理解。在具体教学中,了解毛泽东青年时代学习生活的经历,分析《致青年公民》、《相信未来》、《六月,我们看海去》的内在情感旋律,把握诗歌的意象,都有助于加深理解诗作内容,有助于寻找传达诗作思想情感的声音形式。同时,也要注意“活动体验”的基本要求,不能用理解、感受代替朗读,把这里的学习活动变成诗歌鉴赏。
    指导朗诵,首先要引导学生把握诗作的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学生通过揣摩语音、语调的高低、停连、快慢、轻重,找到恰当的声音表现形式。《沁园春•长沙》格调昂扬豪迈,要读得声韵饱满、大气磅礴。“看”、“怅”、“问”、“忆”领起的句子,要读出不同的语气。《致青年公民》激情洋溢,声音的停连可以借助阶梯诗的格式来处理,读出热情奔放的气势,但不能一味高亢,要整体设计声音高低、节奏快慢的变化,在声音形式的变化中突出点题的关键诗句。《相信未来》沉稳而坚定,前3节收尾的“相信未来”要用逐次递进的声音表现,与第4节前两句情感贯通。第5、6两节,不能在每句诗后都作停顿,以免阻滞情感表达,要抓住“不管……是……还是……”、“我坚信……一定会……”几个关键词,一气呵成,在语气对比中表现坚定的信念,然后用真诚而高昂的语气读出第7节。《六月,我们看海去》节奏明快,不能用拖调徐吟的方式来朗诵,要处理好节奏,和着一群风风火火的青年人奔向大海的脚步声来读,甚至可以尝试用现代摇滚乐“说唱”的节奏形式,来表现诗句中那中天然的韵律感。
    与此同时,朗诵要十分注意防止漠视个人理解纯技术性指导的倾向,也要反对任何形式主义的表达。超越学生的理解、感受,只是在声音处理方式上指导,甚至用统一的符号来标画诵读文本,只会导致机械的、模式化的朗读。事实上,中学生朗读中常见的那种一味激昂慷慨的固定腔调,正是忽视深刻理解、漠视情感体验而导致的“声”“情”脱节的恶果。声音表现的纯技巧是不存在的,技巧总是在情感表现中产生并为表现理解服务的。有效的方法,是指导学生追求“声、情”统一,把声音形式统一到自我的理解与感悟上。因而,课堂上既要听学生怎样读,更要让学生交流为何这样读,并把二者的统一性作为评价的标准。“活动体验”第4题“朗诵提示”就是借鉴一些著名艺术家的做法,让学生用个人理解的方式来记录阅读感悟与表达设计,给朗读以提示,这种方法应该有助于促进“声、情”统一。
    诵读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分组朗诵、朗诵会等都可以采用,教学中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面向群体朗诵的活动机会。教师应该读,但在“活动体验”中,这不一定是范读,而是一种交流,要给学生讲清你的理解,也要让学生评价你的声音是否表达了你的理解。学生不论是否具有朗诵的优势都必须读,诵读活动不能变为有朗诵特长的师生的表演会。
    在朗诵活动中,还应该引导学生尝试着.总结朗诵诗歌的心得,把方法的感悟作为学习的目标之一。应该要求学生尝试分析诗的意象、语言,感受诗的节奏、韵律。应该要求学生背诵《沁园春长沙》。
                  
2.第二板块:体悟人生
   “体悟人生”提供了两篇学习材料,要指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读文本,并通过与家人、与同学、与老师的对话与交流,加深对学习材料中青春话题的感受与思考,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不断促进精神成长,完善自我人格。这一部分教学,要把握“体验”、“对话”的教学要点,切实转变学习方式,达成专题教学目标。
    这一板块提供了两个学习方案,要求学生选择一种方案学习,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计一种方案供学生选择,但不应该要求全班学生统一选择。
    学习《十八岁和其他》,可指导学生梳理、归纳文中提及的有关青春与人生的基本问题,然后以自我经验与文本展开对话,想想自己对文中哪些论点持相同意见,哪些有不同看法。在此基础上,与同学、与家人交流,获取对人生的理解与感悟。
    学习《我的四季》,要避免走向“文本演习”式,对一些富有哲理的语句,不要引导学生过多地去品味、鉴赏,而要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去解读,想想这些句子蕴含的人生道理自己有过多少真切的体验。
    两个方案都涉及与家长交流的内容,这是拉近文本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有效方法,也是增进学生体验、感悟的重要途径。学生是否有这样的经历与体验,是否有深入的对话与交流,对能否真正理解亲情、化解两代间的矛盾、理性地认识读书的苦乐、把握青春生命的真谛,有着大不相同的效果,应该精心设计、组织,以收取实效。考虑到学生与家长交流的实际,教学中应预先有适当的安排,有的内容也可以移后进行。
    作为合作学习的重要形式,两个方案中的“专题讨论”对加深理解、感悟有着重要作用。组织“专题讨论”关键是要抓好以下环节:预留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准备发言,必要时可以要求按讨论题目写出发言要点;采用多种形式,创造更多的发言机会,确保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讨论,不能由少数学生垄断话语权;一定要安排将小组讨论的要点向全班报告、交流的环节;无论是小组讨论还是全班交流,都必须要求学生注意倾听,有效的方法是要求学生认真记录别人的发言要点。这样组织,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确保话题专一,提高讨论质量,进而培养学生思考、交流的良好习惯,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十八岁和其他》、《我的四季》两篇文章中涉及的一些作家作品知识,可根据需要让学生自己整理,以养成勤于积累的良好习惯。
                  
3.第三板块:设计未来
    这一部分提供了两个活动方案,两个方案的立意与落点都在于实现这样的学习目标:通过活动,学生能够正确地评价自己、认识自我,初步拟定自己的人生规划,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两个方案虽活动样式不同,但内容设计比较均衡,教学时只要选择一个就可以了。十六七岁是编织梦想、播种希望的季节。美国作家杰西•斯图尔特感慨,过了十七岁,将再也不会有这样的奇思妙想;张洁也说,我知道,人要是能够期待,就能够奋力以赴。两篇学习材料的可读性比较强,所设计的活动形式也比较活泼,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让高一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尝试规划人生,设计未来。不管这种设计是清晰的还是朦胧的,总是学生对自我生命存在价值的一次思考。这一部分更多强调的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与自我心灵的对话。
    方案A,要先指导学生围绕“怎样选择职业”和“选择怎样的职业”两个方面,准确概括马克思选择职业的原则,理清文意,然后完成给自己写评语和写自白的活动,再展开交流。交流应重点围绕“我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展开,鼓励学生讲真心话,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写自我评语与自白是为了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应要求学生认真完成,交流可以采用灵活的形式,比如将自白分类汇编,在小范围内交流自我评语等,交流要尊重学生的意愿。
  实施方案B以前,要进行必要的教学组织,讲清活动的目的、要求,让学生进入一种严肃、平静的状态进行阅读、选择,一定要让学生把思考、选择的过程与结果书写出来,但不一定要组织交流活动。实施方案B要抓住三个方面:第一,要求学生按照方案中的三个表格,清晰地呈现出自己的选择过程。第二,概括作者决定取舍的原则,明确选择实际是自我认识的过程,是作者对生命存在意义的追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反思自己的选择,谈谈选择的理由,从而加深对明确“人生支点”意义的认识。第三,完成“活动体验”第2题,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选择的体验与感悟,阐述两句话的含义,要点参见“参考答案”。这道题重点不是句意的理解,而是引发学生对人生选择作用与意义的理性思考。
    这一板块教学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处理好鼓励学生表达真实的感受、真实的思想与必要的引导、教育的关系,既要防止用惟一的价值标准评价学生观点的错误做法,也要防止放弃教育责任的行为,更多的时候,可以把自己摆进去,与学生交流、对话,谈谈自己的感受与体验。二是要注意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这一板块内容的话题,需要理性地思考,需要虔诚地面对,需要触动心灵来感受,需要深刻体验来感悟,因此,创设一种带有庄严感的氛围是非常必要的,不能让严肃的人 《《向青春举杯》教参[苏教版]续》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78837.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高一语文教案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