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
</Script> 授课人:泰州市刁铺中学 蔡俊
教学目的:疏通字词,了解文意,把握孔子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
讲授课文重点可以放在文意的分析上,从而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更好地理解孔子“礼治”的思想。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列举所知道的孔子的名言(用投影显示),导入新课 :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很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的人不是君子吗?”
2、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译文】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没有能力。”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为师学习的人;我选择其中好的并且向他学习,看到其中不好的就改正过来。”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对于任何事情了解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把所学的东西默默地记下来,不断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而不感到疲倦,这些我做得怎么样呢?”
7、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 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坦荡,小人永远局促忧愁。”
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 孔子在河边感叹说:“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淌。”
9、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 孔子说:“统治者自己要行得正,不用命令百姓也能照着做,自己身行不正,虽然发号施令,百姓也不会听从。
10、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打算,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11、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孔子说:“自己所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12、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译文】 孔子说:“主张不同,不能在一起相互谋事。”
这些是孔子两千五百多年前留给我们的教诲和启示。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孔子以及《论语》的有关文学常识 。
1、孔子,名 ,字 , 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 ,思想核心是 ,政治上主张 ,鼓励人们 ,即“出来做事”。(参考答案: 丘、仲尼、儒、圣人、仁、礼治、入仕;)
2、《论语》是 体散文,是 记录的 的言行,它和 、 、 合称“四书”。(参考答案:语录、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孔子及其弟子。《孟子》、《大学》、《中庸》 )
二、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理解文意,并能读出语气 。
三、学生接力翻译 ,老师提示有关的疑难问题。
不吾知也——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们 。
则何以哉—— 那么(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加之以师旅——“(别国)以师旅 加 之”。 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
唯求则非邦也与?——(难道)求(所言之事)就不是国家(政事)吗?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如果)赤(只能)做小事,谁能做大事呢?
四、自由朗读全文,并翻译全文:
五、整体把握文意并划分层次 。
第一部分(第1段):孔子问 志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学生应答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孔子点评
六、布置作业:熟读、背诵课文,能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指名翻译: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2、集体背诵。
二、结合书后练习一,分析课文:
1、 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
子路——为“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为“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宗庙之事,如会同”,“愿为小相”。
曾皙——“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2、 概括孔子的不同评价并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
子路:直率、卤莽——哂之
冉有:谦虚
公西华:更谦虚
曾皙:洒脱——与之
对求、赤两人的评价及性格的概括,充分结合课文内容,其实并不难。
3、讨论: 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首先结合孔子的思想来分析。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 针对子路“率尔”作答,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也是国家,既然如此,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针对公西华“愿为小相”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来:
何谓“舞雩”?鲁国的祈雨台!王充在《论衡》中解释曾点的所述是一种祭祀仪式,即舞雩的仪式。《礼记》中也有解释:“舞雩,祭水旱也。” 由此可以基本得出结论,曾点讲的就是,在春天干旱时,率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从而进一步实现他的治国理想。
三、集体朗读课文。
四、讨论课后练习二、三。
五、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完成相关练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3由凹丫丫范文网教案频道http://fanwen.oyaya.net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78981.html
教学目的:疏通字词,了解文意,把握孔子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
讲授课文重点可以放在文意的分析上,从而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更好地理解孔子“礼治”的思想。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列举所知道的孔子的名言(用投影显示),导入新课 :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很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的人不是君子吗?”
2、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译文】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没有能力。”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为师学习的人;我选择其中好的并且向他学习,看到其中不好的就改正过来。”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对于任何事情了解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把所学的东西默默地记下来,不断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而不感到疲倦,这些我做得怎么样呢?”
7、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 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坦荡,小人永远局促忧愁。”
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 孔子在河边感叹说:“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淌。”
9、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 孔子说:“统治者自己要行得正,不用命令百姓也能照着做,自己身行不正,虽然发号施令,百姓也不会听从。
10、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打算,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11、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孔子说:“自己所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12、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译文】 孔子说:“主张不同,不能在一起相互谋事。”
这些是孔子两千五百多年前留给我们的教诲和启示。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孔子以及《论语》的有关文学常识 。
1、孔子,名 ,字 , 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 ,思想核心是 ,政治上主张 ,鼓励人们 ,即“出来做事”。(参考答案: 丘、仲尼、儒、圣人、仁、礼治、入仕;)
2、《论语》是 体散文,是 记录的 的言行,它和 、 、 合称“四书”。(参考答案:语录、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孔子及其弟子。《孟子》、《大学》、《中庸》 )
二、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理解文意,并能读出语气 。
三、学生接力翻译 ,老师提示有关的疑难问题。
不吾知也——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们 。
则何以哉—— 那么(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加之以师旅——“(别国)以师旅 加 之”。 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
唯求则非邦也与?——(难道)求(所言之事)就不是国家(政事)吗?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如果)赤(只能)做小事,谁能做大事呢?
四、自由朗读全文,并翻译全文:
五、整体把握文意并划分层次 。
第一部分(第1段):孔子问 志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学生应答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孔子点评
六、布置作业:熟读、背诵课文,能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指名翻译: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2、集体背诵。
二、结合书后练习一,分析课文:
1、 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
子路——为“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为“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宗庙之事,如会同”,“愿为小相”。
曾皙——“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2、 概括孔子的不同评价并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
子路:直率、卤莽——哂之
冉有:谦虚
公西华:更谦虚
曾皙:洒脱——与之
对求、赤两人的评价及性格的概括,充分结合课文内容,其实并不难。
3、讨论: 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首先结合孔子的思想来分析。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 针对子路“率尔”作答,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也是国家,既然如此,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针对公西华“愿为小相”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来:
何谓“舞雩”?鲁国的祈雨台!王充在《论衡》中解释曾点的所述是一种祭祀仪式,即舞雩的仪式。《礼记》中也有解释:“舞雩,祭水旱也。” 由此可以基本得出结论,曾点讲的就是,在春天干旱时,率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从而进一步实现他的治国理想。
三、集体朗读课文。
四、讨论课后练习二、三。
五、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完成相关练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3由凹丫丫范文网教案频道http://fanwen.oyaya.net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78981.html
★读了本文的人也读了: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高三语文教案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
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